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The Sixth Fuel Factory Documenta 2025|Behind-the-Scenes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

Report|My Experimental Films and Film Experiments

2024-12-05

Event|My Experimental Films and Film Experiments

Time|Dec 5, 2024, 13:30-16:00

Venue|Room 106A, Humanities Bldg. 2, Guangfu Campus, NYCU

Speaker|Tzuan Wu (Artist and Curator)

Moderator|Prof. Hwa-Jen Tsai (Assistant Professor,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Studies, NYCU)

Reported by|范嘉茵 (SRCS, NYCU)

Event Info|link

Event Photo|link

Sub-project|Social Intervention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Convenor|Wen-Shu Lai


 

|創造一個故事,言說家族歷史

 

久居美國的姑姑,某日在當地中國餐廳看見一幅祖母的畫、祖父的字。這是吳梓安家族的真實故事, 也是啟動《此岸:一個家族故事》的事件。紀錄家族事件、拍攝家人間的閒聊,《此岸》似乎偏向家庭紀錄片, 但這並非《此岸》中唯一的敘事線。《此岸》的敘事是流動的,有時是父親晾曬祖母的畫作、有時是家族成員的聚會、 有時訪問飛行荷蘭人們、有時讓中國女鬼在鏡頭前轉圈。

在內容上,《此岸》除了家族三代不同的離散經驗,也交錯著國族主題,創作《此岸》時正值台灣太陽花學運與香港雨傘革命, 吳梓安希望作品能同時成為一種對話平台;在手法上,吳梓安採用鬼故事、傳說等元素, 並設計中國女鬼與飛行荷蘭人兩種互為對照的虛構角色。Super 8、16mm膠卷、數位攝影、家庭錄影帶等不同規格的影像並置, 以及移動於台灣、美國間所造成的畫外音語言差異,讓《此岸》呈現強烈的異質拼貼風格。

流動的記憶與流傳的故事、象徵祖母又同時作為國族符碼的女鬼意象、連繫地理與歷史關係的飛行荷蘭人, 共構了《此岸》這部家族史,也試圖為集體記憶、大歷史騰出對話空間。

 

|《此岸:一個家族故事》展場

 

一個故事如何被呈現於影像與展廳兩種空間?《此岸》在北美館的裝置藝術,嘗試以物品對照敘事。 吳梓安特別提及展場中的「走道」設計,這關乎讓人們以何種方式、順序走進自己想呈現的世界。 此外,電影中被剪輯過的家庭錄像、不同飛行荷蘭人的訪談片段、一閃而逝的字帖,在展場中可以被完整、定格呈現。

 

|文本、影像、聲音的實驗

 

尾聲,吳梓安分享了幾部自己的實驗電影。 在《宣(言)癖》中,他疑惑「為什麼大家都要用表情符號(emoji)?」我們讓表情符號定義自身, 讓自己成為某種表情符號。不同材質的影像、錯譯的文本、機械音的旁白在《宣(言)癖》中被拼湊組合, 吳梓安提及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rl)弱影像(poor image)的概念,也強調別讓影像成為文本的延伸──文本、 影像與聲音並非填空題的關係,而是等待被創造出繁複的層次。

仍在進行中的《海妖計畫》則試圖從「非人類」的角度進行思考創作。談及〈海妖嬰唱〉製作過程時, 吳梓安說「重複」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看見不曾看見的,不同的想法會各自跳躍而出,有時它們巧合地以一種有機形式出現,有時則非。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Call for Proposals】ICCS students research group

2025-09-30

more

ICCS Sub-Project II – The Chip Era and Digital Governance | Spring Calendar

2025-06-21

more

Report|Film Screening & Discussion|The Ethics of Human and Artistic Resistance II: THE MAN WHO COULD NOT REMAIN SILENT

2025-06-03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