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5/09/11|【系列座談一】馬華、中國與世界:再思馬華文學與歷史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

Report|【講座】中國當代與馬華社會:萬隆會議與「第三世界」的思想遺產

2025-09-12

活動名稱|【講座】中國當代與馬華社會:萬隆會議與「第三世界」的思想遺產

日期|2025年9月12日(10:00-12:00)

地點|線上

主持人|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講人|魏月萍(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學程副教授

活動連結|連結

活動相片|連結

側記作者| 李慧鈴(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生)

所屬子計畫|中國當代: 精神問題、情感教育與歷史敘述

子計畫主持人|王智明

作為前理解,主持人簡要概述萬隆會議前後的歷史脈絡,並介紹魏月萍的學術專長,在長期研究宋明理學、中國思想史的背景下,她獨特、巧妙、迂迴的介入當代文化與中國的思考。

本次講座,魏月萍以高度的學術知性,結合田調經驗,又兼具感性地分享了自己對於萬隆會議、「第三世界」及馬華文學相關的一系列觀察與思考。她表示,萬隆會議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背景複雜,涉及不同地域的歷史經驗與發展差異,會議後的世界秩序發生大變化,因此,不應過於神話化萬隆會議帶來的效應,而應以平實的眼光,從歷史與知識層面觀看它所建立的原則與思想。講者通過一張照片分享自己參觀萬隆會議舊址的記憶,引出主要思考的兩個問題:第一,萬隆會議如何塑造中國對世界的想像以及自我的認識?在中國當代是否仍延續其思想精神,或已轉化為另一種形態?中國知識人對第三世界的思考?第二,萬隆思想與精神(反殖民、自主發展、民族解放、跨國團結)在馬華社會(馬來亞-馬來西亞)留下怎樣的思想遺產,如何展現在後來的社會與文學文化實踐當中? 

首先,魏月萍介紹萬隆會議的背景。通過兩位參加萬隆會議特派記者的文字李炯才回憶錄《追尋自己的國家——一個南洋華人的心路歷程》(1989)與陳加昌《冷戰與南洋 我的新聞人生》(2025)豐富對萬隆會議的歷史現場理解,印尼學者Wildan Sena Utama新近出版的著作Vision for the Future: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1955 Bandung Conference(2025)亦值得參考。第三世界(反殖、反帝、反壓迫)、不結盟運動、民族-民眾主義的社會體制、國際主義、對殖民遺緒的清理都是萬隆會議的思想遺產與精神。同時,講者指出:萬隆會議所形成的「團結、和平和友誼」情感基礎,已轉化為後來者追溯萬隆精神與第三世界連結的重要情感記憶和思想助力。陳光興在2015亞際書院紀念萬隆會議「第三世界六十年」上表示:「過去都是以國家為單位來思考問題,後來因為各自的經濟發展不同而產生分化,亞非拉在知識上思想上的連結也許還未發生。」由此引發思考,萬隆會議與第三世界對於馬來亞、馬來西亞來講意味著什麼?在國家的層次之外,民間、知識間的努力方向在哪?

雖然「第三世界」的概念是由法國人口學家索維(Alfred Sauvy)提出,但是對於第三世界的認識與表述,背後承載不同的歷史語境、問題脈絡以及亟需解決的當代現實問題。第三世界說法在中國語境的轉變:從「第三世界」到「南方國家」、「發展中國家」,再到今日的「全球南方」概念,有中國當代知識人批評當中存在過度向西方追求的傾向。魏月萍進一步引用韓國學者白樂晴、陳光興與莊華興對於第三世界的相關說法,重申怎樣從當代追溯和思考第三世界是理解難點。

其次,講者將焦點放在萬隆會議怎樣凝聚馬來亞第三世界思想情感。1956年的萬隆亞非學生會議,開啟了學生們的第三世界視野與對「亞非」的關懷,《大學論壇》持續關注亞非拉的社會運動與解放運動。南大學生楊貴誼與陳妙華夫婦,在1960年代開始編纂辭典抗衡殖民語言,把語言作為跨文化的基礎,通過語言的理解跨越種族之間差異,另外,楊貴誼也翻譯文西・阿都拉的作品,讓其走入華社視野,反思馬來現代民族和殖民現代性問題,陳妙華翻譯印尼劇作《喀湃・喀湃》以及新加坡馬來小說,戲劇與小說如鏡像般存在,讓更多人理解印尼這個鄰居以及新加坡馬來人的處境。南來文人、《蕉風》的作者馬摩西主張引介亞非拉國家的文學,強調民族自決與反殖民的精神;1963年創刊的《浪花》雜誌譯介不少非洲詩人、詩歌,如東革・華蘭〈剛果〉,批判歐洲帝國主義與侵略;兩個刊物雖然文學立場與理念不同,但都曾蘊含第三世界的文學感知。此外,1960年代,許雲憔主編「亞非叢書」,透過散記形式介紹亞非文化,促成年輕人對第三世界的情感與關懷。從上述中反思,「第三世界」是否還有意義?它是否已經轉化為:從反殖民到反霸權,從民族解放到全球正義等思考。

最後,魏月萍發出幾個追問,如重提第三世界的思想,是否能和「全球南方」對話?或需不需要對話?以「第三世界」作為方法,內在於新馬的歷史經驗,是否能揭開受冷戰遺緒下被刻意忽略或緩慢梳理的議題——去殖、左翼、馬共等,轉動出思想與歷史的動力和解釋(反殖反帝、團結和友誼等)以及藉此跨出民族國家的疆界?等等。

在交流與討論環節,王智明表示,透過對第三世界的討論面向對整個世界理解的不同提倡,這恰是「中國當代」研究群想要突出的部分,而對比1945年聯合國有51個會員國和2025年達到193個,這意味著解殖運動真實發生,並有成果。然而,解殖運動以建立獨立國家為目標,這雖是萬隆會議的基礎,但與其解殖與跨地連帶的理想仍有一定距離。如何理解過去的理想或原則以及今日實踐的差距,是另外一條關鍵的脈絡。

聽眾發言踴躍,分享自己在台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與非洲之間往來的感性觀察,並提出一些問題,皆得到回復。大致概括如下:1.中國投資(如森林城市計劃)對馬來西亞的影響。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相互影響,關係究竟如何有待思考。2.中國旅客與馬來西亞的民間交流。由於免簽政策的實施,雙方交流增多,但這和對於歷史的關注度提升或許並無直接因果。3.馬來西亞的經驗能否可以用來反思臺灣的多民族結構。值得思考的或許是在萬隆會議的歷史遺產下,對於民族國家的追求在今天是否依然具有價值。4.馬來西亞華人以華文為母語與學習華文為第二語言的馬來人之間的位置轉變。這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的問題,兩者目前語言教學的分工區隔仍較為明確。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CJD CfP: Cultures of Care and Politics of Healing

2025-10-15

more

【Call for Proposals】ICCS students research group

2025-09-30

more

Report|【講座】中國當代與馬華社會:萬隆會議與「第三世界」的思想遺產

2025-09-12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