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劉紀蕙
1. Language and being 語言與存有之間的的必然斷裂:語言遮蔽了事件發生時刻的原初聲音,又展現了這個原初聲音的痕跡。
2. phon? 到logos:『聲音』(Voice) 如何鏈接語音而進入話語的符號法則,召喚出現,賦予意義,驅使行動。
3. 從Voice到voice,有何差別?
4. Logic and ethics, logic and politics 話語邏輯必然與倫理相關,也與政治相關,然而,這些內在聯繫又都和人所習居之處(habitus, ethos)有關,因此,倫理或是政治的規範遮蔽,或是解放與自由,容納另一個聲音出現,就在于阿岡本所說的語言內在的否定性空間,也就是死亡。
5. 話語中的陳述、宣言、定論,都是在語言中佔據位置,taking place,在一整套意義結構之內,展現可說與不可說的關係。考掘學,則是以Benveniste所說的metasemantics,來探討話語意義之上的符號法則,在非語義之處發掘語言之外的存在事實,呈現原初發生的時刻,如同archive,arche,最初的基礎與分歧,鑲嵌了可說與不可說的檔案結構,
6. 主體的位置,既是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式的占據,又是發言的位置,牽連歷史時空軸線的不同法則。
7. 語言的否定性空間與死亡,潛力:Voice的沈默,無語,瘋狂,狂想,去主體化的聲音,如何透過語言的肉身性,在語言的消解、沈默、瘋狂溢出等等負面空間見證了話語中蓄勢待發而不可直說的潛在力量,見證了語言的不可能性,讓不可說者得以出現,讓發生時刻的聲音得以銘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