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宗旨

版權所有劉紀蕙

 

視覺面向牽涉了可見與不可見之認識論。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看?為何想看或是怕看?如何看得到與看不到?看了為何會感覺愉悅或是不悅、振奮激昂或是恐懼?我們渴望以什麼形象出現?我們如何以形象回應歷史記憶與歷史形象?什麼樣的形象才不會限制我們的出現?

當代法國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曾經對於此感受性體系的概念解釋的非常清楚,他指出,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形式、美學觀念、歷史敘事,以及同時期的政治概念,並不是分別獨立的文類或學科原則。在這些不同範疇之間,其實有一個共享的感受性分配邏輯(Ranciere 2004a : 10-11)。洪席耶也說,不是前衛藝術家鋪設了朝向革命、統合、集權之路,而是政治前鋒的訴求分別以前衛美學與前衛觀念展現(Ranciere 2004a : 30)。我們所感受到的事物,我們的認知模式,或者,事物出現在我們所可感知以及命名的層次,都被預先分派在此感知體系的範疇與層級之中。在這個感知體系內,事物的可見或是不可見,可說或是不可說,可被聽到或是不可被聽到,被辨識為相同或是不同,美或是醜,和諧或是噪音,都是相互關聯,相互定位,而有其內在法則與邏輯,如同一個政體: 這正是洪席耶所謂的感知配享(le Partage du sensible) 以及感知政體(the regime of the sensible)。

洪席耶所討論的美學體制或是感知機制,留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政治性空間?如果我們的行動與實踐,無論是服從或是抵抗,無論是正面出現或是以被壓抑之潛力而力圖浮現,都必然鑲對於被給定的感知體系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圖式中,那麼,洪席耶所謂的被「分/享」的感知體系中的美學與政治,有任何的新的可能性嗎?而在精神分析思想的介入下,我們將理解到感受性的動力流轉宛如複雜的拓樸結構(topology)。在此我們透過六個環扣的面向探問感受性的問題,同時也正是「美學」的問題。

請參考:概念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