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論「我」的分裂與經濟結構

版權所有劉紀蕙

 

幾個問題的起點──

  1. 「我」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我」是無意識的運作?如何從意識或是字詞代表來探知「我」的無意識運作?從甚麼痕跡可以得知佛洛伊德所說的力比多移置以及替代形成?佛洛伊德所說的「表面-分化」如何讓我們理解文化法則以及現實原則的存在?甚麼是此「表面-分化」的經濟原則?
  2. 甚麼是無意識?無意識如何出現於道德良心以及罪惡感之中?為什麼必然會有壓抑與無意識的出現?為何佛洛伊德說自我與超我都是無意識的運作?
  3. 佛洛伊德所說的「中性而可移置的力比多」作為具有內在分裂的一元起點,是甚麼形態的本體論?這個一元分裂的起點,如何與他所說的「身體性的自我」發生關連?此關連或是被分解的本能,如何可以說明文化的各種現象?如何說明轉化為超我的殘酷與嚴酷的攻擊性暴力?
  4. 佛洛伊德對於「我」以及「超我」的分析,如何能夠協助我們討論文化的現象?是否能夠設想當代文化理論思想家例如拉岡、阿圖塞、巴里巴或是德希達會如何與佛洛伊德對話?你會如何挑戰或是修正佛洛伊德的論點?

***
「我」的意識是如何發生的?佛洛伊德說,「我」可以說是「心理過程之連貫組織」:「這個自我與意識相聯繫,它控制著能動性的通路──也就是控制把興奮釋放到外部世界的道路」(SE XIX 17; 中譯本120) 。然而,「我」的絕大部份是無意識的,只有部份屬於前意識。自我不僅將某些心理傾向排除在意識之外,也禁止這些傾向透過其他表現形式或是活動而出現。但是,自我並不知道自身起作用的抵抗。自我之中便形成了壓抑與被壓抑者相互對立的動態力量,也就是自我的分裂,這些對立衝突都是無意識的。換句話說,自我受到超我、本我(Id)與外界的威脅。意識是建立於直接可靠的知覺基礎,而意識狀態的特點是瞬息萬變的。「我」除了統合一致的自我,掌管釋放衝動、監控、壓抑之外,另有分裂的部份:「我」與另外一個,「我」與「它」。(the antithesis between the coherent ego and the repressed which is split off from it) (SE XIX 17; 中譯本120)
佛洛伊德進一步提醒我們,無意識並不就只是被壓抑的東西。自我的無意識作用時常並不是潛伏壓抑的,而可能更具有積極而強勁的動能,只不過這種動能難以進入意識。因此,強調壓抑部分的病理學研究無法協助我們面對此問題。然而,既然無法進入意識,那麼要如何才能夠研究或理解這個無意識作用的問題呢?意識是內部心理能量朝著容許意識發展的外表前進呢?還是外部知覺朝著內部意識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第三種可能性:外部知覺受到刺激,形成了記憶痕跡,繼而透過字詞表象(word-presentation)而成為意識。反過來說,字詞的呈現是記憶殘留的痕跡,是原本的知覺透過字詞的轉移與替代,記憶以被投注的片段碎片回到我們的意識中。然而,這些碎片已經是被移置(displacement)的投注。我們要通過相應的字詞表象所建立的聯繫,來探知心理能量如何發生移置,如何從經驗知覺中尚未確定的「某物」(something),轉移而成為被意識的字詞所代表,則是複雜的問題。關鍵在於,內部知覺(international perception)牽連了在心理結構最深層而多種多樣的感覺與情感(sensations and feelings),涉及最主要而基本的快樂-不快樂的形式,可能是來自不同地方,甚至彼此性質相反。當這個尚未被確定的「某物」不被察覺也不被檢查時,這個衝動就會不斷施加迫力,而要尋求出現與釋放的管道。佛洛伊德說,透過圖像的思考是更為不完整,更不容易進入意識系統,卻也更接近無意識。然而,當內部知覺轉為潛意識觀念,而透過字詞表象而成為意識,這意味著已經發生了多重的移置。內部思維過程變成了知覺,而高度貫注(hypercathexis)於外部字詞表象,思想透過高度貫注於字詞,似乎是外界看得到的客觀事實,其實卻是主觀的選擇投注:「好像它們來自外界一樣──並因此被認為是真實的」。 (SE XIX 20-23;中譯本122-125)
佛洛伊德反覆指出,若要進行研究,我們無法從無意識切入,而必須從意識下手:「我們所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心理過程的唯一特徵,就是其意識性。」但是,這並不是從其「指向性」切入,而要從含有「無意識衍生物」之處入手。雖然這些衍生物經過極大扭曲,但是,在本能活動的根基處,各系統的交流是頻繁的。(“Unconscious,” SE, XIV, 179) 所謂「無意識之衍生物」,包括了各種無意識的替代形成。觀念只是記憶痕跡的貫注。這個轉折過程,原本的對象早已被壓抑而遺忘,而替代形成的物質性則又決定了此情感的特性。「本能〔欲力」多半會耐心等候,直到在Ucs找到一個替代性觀念。如此,情感便可以從意識領域內的替代性觀念發展起來,此替代性觀念的特性又會決定了由此而來的情感的特徵。」(“Unconscious,” SE, XIV, 179)。

根據佛洛伊德的說法,無意識的特性基本上沒有否定懷疑、無時間性、只有絕對衝動、遵循快樂原則、矛盾並存,各自獨立而互不衝突。無意識中不同的流動貫注可結合為一個居中妥協的目的,也可以透過移置(displacement)將一個觀念之貫注轉移給另外一個,或是透過凝縮(condensation)而將多個觀念的貫注集於一身。因此,無意識是活的,不斷發展變化延伸,其衍生物不斷轉化,受到生活之影響,以心理現實代替外在現實,而對前意識施加影響。 (“Unconscious,” SE, XIV, 186-188)。經驗知覺中原初的「物投注」(object-cathexes)已經被放棄,只保留了替代的「物的詞語代表」(word-presentations of objects)。意識所呈現的代表意念分別由「詞語代表」與「事物代表」構成:「事物代表」是由記憶影像所構成,或者是由來自遙遠的記憶痕跡所構成,是同一經驗的不同代表。無意識保留了原初對象的「物投注」,這是最初的對象,而前意識則高度投注到「詞語代表」。由於思想過程本身沒有任何特質,也沒有意識,只有透過與感官經驗殘餘物的字的連結,才得以成為意識。思考過程與經驗本身的距離已經遙遠,以致於思考無法保留知覺之殘餘。若要成為意識,則需要增加新的特質。此外,字的投注不是壓抑,而是試圖重建對象。與字連結投注,而賦予的事物代表之間的關係特性,這關係與知覺無關,但卻構成了思想過程的主要部分。 (“Unconscious,” SE, XIV, 201-204) 附錄C的圖表顯示,「詞語代表」是個封閉系統,而事物代表的「對象聯想」則是開放系統。「詞語代表」包含了聲音影像,動作影像,書寫影像,閱讀影像;對象聯想包含音響、觸覺、視覺等。只有詞語代表的聲音影像與對象聯想連結。(Standard Edition, XIV, 21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