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劉紀蕙
我們要如何思考台灣、中國與亞洲的二十世紀呢?我們已經離開了二十世紀而可以清楚看到這個世紀的視角結構嗎?我們要如何回顧,而不會被仍舊牽動當代的認知視角與情感結構,甚至是時代性的形上學邏輯,而預設了分析的結果呢?我們要如何思考,才能夠使歷史過程成為可以思考的問題?法國當代哲學家如何思考二十世紀與當代的問題?他們清楚意識到語言在認知格線、衡量尺度與意識形態的視角之下的局限,要如何仍舊以語言 進行思考,進行書寫,而探討有關二十世紀的問題呢?他們處於二十世紀的視角之內,還是視角之外?他們如何思考二十世紀而不以當代的視角遮蔽歷史曾經發生的 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