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岡本的動物之開敞世界回到海德格的動物性問題

版權所有劉紀蕙

 

幾個關鍵概念:
1 關於人類學機器 anthropological machine的幾個論點:
1.1 人類起源學anthropogenesis建立於人類與動物的分離,而這個分離首先在人的內部發生。(79)
1.2 西方形上學所思考的問題,如何成為人性(become human),首先便需要摒除動物性。(79)
1.3 動物活動於開敞的空間。人類所打開的世界,一個例外空間,是中止其所具有的動物能力──the living being’s relationship with its disinhibitor, man suspends his animality and, in this way opens a ‘free and empty’ zone in which life is captured and a-bandoned in a zone of exception. (79)
1.4 人類停止了動物性生命,打開世界,卻使得存有成為空無。Being is always already traversed by the nothing. (80)
1.5 西方政治始終建立於人性與動物性之間的衝突,因此一直都是生命政治(biopolitics)。
1.6 如果人類學機器是驅動歷史進程的動力,那麼,今日所面對的兩種可能出路是:(1)後歷史人類,不再試圖隱藏其動物性,而恰恰要透過技術捕捉並且治理其動物性;(2)人類不再隱藏或是控制其動物性,而視其為其自身,純粹的任其自為thought as such, as pure abandonment (80)
2 海德格《形上學基本概念》中對於動物性的說明──參考筆記
3 desoeuvrement: 使其不運作,中止人類化的機器,使動物能夠去除各種禁制(disinhibiting),展開其開拓空間的能力
4 political: polis的基本問題就在于解除遮蔽(unconcealment, aletheia, truth),解開人類表象結構所帶來的思想禁制。二十世紀已經是對於bare life 的佈置,一種家政學式(oikonomia)對於生物性生命的完全治理。

如何思考海德格所說的「無」? 如何透過這個「無」而解開存有結構(Dasein)的力量?其實,海德格在《形上學的基本概念》(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 World, Finitude, Solitude)中,已經相當深刻地處理了這個問題。 海德格透過動物與人的對照,討論關於人與世界的問題。他要思考人如何透過表象建立關係,在話語中建立一個as的結構,而同時構成了一個熟悉卻不變化的世界。他所討論的動物性朝向無而創造空間並且轉渡的能力,是我們可以參考的面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