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藝術─美學共同體: 洪席耶與阿岡本的問題

版權所有劉紀蕙

 

方法的問題:

範式性本體論(paradigmatic ontology):知識型、歷時與共時二軸交錯的同時代性(contemporary),Contemporarines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ime that adheres to it through a disjunction and an anachronism”可見與不可見的關係網絡

署名 (signature):萬物皆有一個顯露自身不可見特質的符號,標示了其可以進行解碼的符碼體系。

哲學考掘學工作(philosophical archeology):探討思想的範式以及其內在轉化的機制,尤其透過探索分裂時刻的模式與情境,以及此時刻如何構成了某種歷史起源。考掘學回到歷史,是探討歷史可以被思考的一個時間點。

歷史是朝向我們發出微弱光線卻同時快速離去的星雲。

感受性機制、影像性機制、可見性機制以及時代句型--影像性:如何呈現個人的認同機制,也涉及了集體的共有歸屬

如何思考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辯證關係?什麼樣的視覺細節、可見性模式或是署名痕跡可以說明這個時代的範式?部署(dispositif – apparatus),什麼是「歷史元素」的正面性規範與部署與「經濟」(economy)交換原則的關係?為何部署造成了分離?Oikonomia的神學意義如何介入政治經濟學?

藝術對於細節的佈置dispositif,透過對於物質與框架的重設,使得他們成為可見,而具有了政治性。

解放,始於對各種法的劃分所造成的宰制與對立範疇的挑戰,重新納入被放棄或是壓抑的我,以及不可見的人們。

透過藝術──劇場、文學、繪畫、裝置、電影──揭露法的劃分邊界,重新分配位置,促成相互溝通理解的新社群。

任何閱讀與觀看過程,都是觀者重新轉譯異質性經驗,調整自身位置的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