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化運動 1937-1945
 
1937.7.7

七七事變。中日戰爭爆發後,全台進入戰時體制。台灣總督府禁止使用中文,廢止各中文欄,中文雜誌停刊,漢書房(私塾)被強制廢止,並且縮建寺廟,禁止表演中國語劇等。早在1913年,日人已禁止一切官方命令,文告附譯漢文。

1938.1

台灣總督小林發表關於台民志願兵制之實施,謂此制與皇民化徹底同為必要行動。

1939.5

台灣總督小林發表談話,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政策為施政重點。

1939.10

台灣詩人協會成立,發起人為西川滿,龍瑛宗任文化部委員。

1940

2月修訂戶口規則,規定台灣人改換日本姓名規則,強迫實施改姓名運動,並公佈發止陰曆年。8月於嘉義設置「皇民化模範部落」。 

1940.1

西川滿等組織「台灣文藝家協會」,發行刊物《文藝台灣》(共三八號)。

1941.4

設置皇民奉公會,各地分會陸續成立。1994年1月台灣總督依「皇民練成所規則」,決定設立50處皇民練成,強制執行皇民化政策。早在小林總督時代(1936.9-1940.12),就要毀台灣人的寺廟及神像,命令台人拜祭台灣神社及日本神社;又要各家庭拜大麻奉祀(取代祖先)。在娛樂上,又禁止傳統的歌仔戲、布袋戲。長谷川總督時代(1940.12-19 -1944.12)更不准學校及官府講台語,要台灣人成為「國語家庭」。

1941.5

張文環、王井泉、黃得時等組織「啟文社」,發行《台灣文學》,與西川滿《文藝台灣》分庭抗禮。

1941.12

日軍偷襲真珠港。

1942.6

日本文學報國會派久米正雄、菊池寬等作家來台,召開「戰時文藝講演會」。

1942.11

西川滿、演田隼雄、張文環、龍瑛宗到東京參加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1942.11

張彥勳等人在台中組織新詩社「銀鈴會」,第一個由台籍詩人所創辦的現代詩社。光復後,1948年「銀鈴會」發行中日文混合的油印詩刊-《潮流》,共發行二十餘期。

1949年「銀鈴會」在成員遭受政治迫害的情形下無形中解體。

1943.4

「日本文學報國會台灣支部」成立,宣揚皇民文化。《文藝台灣》、《台灣文學》停刊,改由台灣奉公會發行《台灣文藝》。11月「台灣文學奉公會」在台北市公會舉行「台灣決戰文學會議」,日台作家六十餘人參加。隔年,

又派作家分赴各地農場、工廠、兵團、鐵道、礦區參觀,撰寫報告文學。

1943.8

長崎浩、齊藤勇、楊雲萍、周金波等人參加第二回「大東亞者大會」十一月台灣決戰文學奉公會在台北舉行「台灣文學決戰會議」。

1944.12

第三回大東亞文學大會在南京召開。

1945.1

台灣總督府情報課編《決戰台灣小說集》,收錄戰時作品。

1945.8

日本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