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現象
輔大中研所 李 黛 顰
一)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現象
●參考資料: Ihab Hassan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
中譯 羅青 <後現代主義觀念初探><<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1)後現代主義本身的觀念問題:
1.後現代主一所要超越或壓抑的正是現代主義2.後現代主義的定義不穩並仍處於開放與可變的狀態3.後現代與現代主義之間有許多互文、雜沓與相互關照之處4.我們亦在想像的後現代主義模式中重新書寫、詮釋歷史5.定義後現代主義時,仍須注意其連續性與斷裂性、貫時性與並時性6.後現代主義究竟隱涉希瑞克圖、維柯、達爾文、馬克思主義、佛洛依德、庫恩、德希達及折衷理論等何者理論?是否具有作為一種理論、派別的獨立性?7.後現代主義其屬性為何?它是否為一普遍社會文化?而此現象中的各個面貌是獨立或相聯?
(2)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之分別
頁32-33
(3)後現代主義的傾向:
1.多重不確定性(indeterminancies):解構
2.普遍內存性(immanences):人運用自己創造的象徵記號建構其宇宙,虛構與紀實的混合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特徵對照表
Jencks, Charles. “The Post-modern Agenda.” The Post-modern Reader. London: Academic Editions, 1992. 10-39
整理與翻譯:楊如英
|
現代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文本策略 |
在文字與體裁上對傳統形式進行顛覆、拼貼、語法斷裂、意義曖昧、文體混合意識流、疏離效果、反小說 |
繼續現代主義的實驗美學與藝術技巧 玩弄語言的文化語碼與成規 諧擬、戲仿、拼貼、語言的混雜使用(hybridization) *後現代的遊戲性:不應使遊戲風格 與嚴肅主題對立,而由此否定後現代的積極面。後現代並非單純的好玩,也同時背負著對時代與歷史的使命感,只是這個使命感不再以沈重的形式出現。 |
背後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 |
菁英主義(eliticism) |
多元主義(pluralism)、兼容並蓄主義 (eclecticism) |
differentiation |
de-differentiation 瓦解菁英/通俗文化間的疆界 |
|
相信人文精神的不變本質、理性思維的中心觀點 |
反本質、消解正統中心地位的文化,代之以多元離散,崇尚多元、流 動、異質性 |
|
語言 |
相信語言、再現的準確度與意義的客觀性 |
強烈的解構傾向,質疑根本的、普遍的真理,反大敘述(anti-grand narrative) |
對都市的態度 |
疏離與排拒 |
雙重態度:除了批評之外有擁抱 致力刻畫城市的並時性格與多重面貌,並與前衛運動中的未來主義呼應,歌頌都市文明 |
主體性 |
相信先驗主體的存在 |
主體性的協商--強調主體性是由論述過程所塑造,透過語言所建構出的一種位置,會因時空變化,且無法脫離文字先驗存在 強調主體的不在(absence)(可能導致行動力的削弱)-- Ø "subject in process" |
二)
後現代主義如何進入台灣,
怎樣呈現
1. 台灣的’後現代狀況’
羅青對於台灣的後現代現象偏重以社會學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以台灣經濟上的變遷,切合後工業的時代須具(一)農業部門的沒落(二)製造業的沒落(三)服務業成長等三項特色及資訊化,宣告台灣後現代(後工業)時代的來臨。
農業時代1949-1965,土地改革,以農業培養工業
工業時代1966-1975,加工出口區成立,外銷為導向的勞力密集性工業
後工業時代1975以後,開始生產電腦外銷,走向高科技導向的技術密集性工業
而後工業社會/媒體社會/資訊社會/消費社會亦相互指涉
1.政治方面:
(1)外交的動盪:七O年代開始,便不斷面臨在外交上的失利,七O年代的保釣事件,七一年退出聯合國,七二年中日斷交,七九年中美斷交、
(2)鬆動與開放:解嚴,,蔣中正去世,強人政權漸漸結束。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七O年代黨外活動頻繁,特別是中壢事件(一九七七年)以後,黨外活動加邃密集,各種黨外雜誌也紛紛出刊,皆有助於文人的思考與自覺
(3)政治壓迫的依舊存在:七七年中壢事件爆發、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神州詩社事件
2.經濟:
(1)由工業社會邁入後工業社會
(2)都市人口的聚集與增加
3.文化方面:
(1)西方後現代理論的傳入:羅青、張漢良的後現代主張、詹明信來台、七O年代末許多具政治意含的刊物雜誌都慘遭查禁諸如《春風》或神州詩社事件迫使文人另尋題材
(2)本土意識的覺醒
參考資料: 羅青<文化論述三講>,<台灣地區後現代狀況大事年表><<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三)
新世代作家對後現代主義的接收與詮釋
1. 何謂新世代
參考資料: 羅青<<專經與秩序---草根宣言第二號>>
台灣近三十年來的詩人,從出生時間、教育背景、所處時代等等來考察,大約可分為四代…第一代如紀弦、覃子豪、巫永福、吳瀛濤、鐘鼎文等,多半出生於民國元年至十年間。第二代如余光中、羅門、林亨泰、商禽、楊牧等,多半出生於民國十年至三十年之間。第一代與第二代詩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期多半在戰爭中渡過,都有過大陸抗戰經驗或日本殖民經驗,可稱之為「憂患的一代」。第三代的詩人,多半出生於民國三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間。他們有機會接受安定完整的教育,其成長的環境,基本上仍屬於傳統的農業社會,生產力還沒有大幅度的增加,精神態度都以保守唯依歸。但在他們成長以後,台灣社會工業化及商業化的腳步突然加快,各種傳統的價值觀遭到巨大的挑戰,既成為秩序也面臨了空前的變局。他們可稱之為「戰後的一代」。第四代詩人多半於民國四十五年以後出生。他們的童年及少年多半在一種快速發展的工業、商業體系下渡過。因此,在觀念上有強烈多元化的傾向。再加上資訊工業近年來的各種突破,使得整個社會面臨了一個具有各種變化可能的未來。專精的知識,成為選擇或掌握變化的必要條件,而未來新社會秩序之建立,也急待大家的探討與追尋。因此,這一代可稱之為「變化的一代」。
黃凡,林燿德主編 <<新世代小說大系 總序>> 民國七十八年 希代
對新世代作家的劃分:
所謂「新世代」在未被確切定義前,是一個因時空轉移而產生相對詮釋的名詞,在此我們以出生序在一九四九年以的小說家做為編選的主軸,並以四五至四九年間出生者做為彈性對象,換言之,就是一般而言「戰後第三代」以降的小說作者群。
文學表現上,羅青以其詩作《吃西瓜的六種方法》的解構手法,視為後現代傾向的先聲,以夏宇《備忘錄》為後現代代表。並羅列林燿德、黃智溶、鴻鴻、歐團圓、羅任玲、西西、黃凡、張大春、白靈、林群盛、陳裕盛為後現代創作者。
*討論:
1.何以後現代主義的實驗/實踐者多為新世代作家:除西西(民27)與羅青(民37)外,皆為49年以後出生的戰後新世代作家
2. 何以後現代主義的實驗/實踐者多屬外省籍:除黃凡(台北市),陳裕盛(台北市),歐團圓(澎湖縣),黃智溶(宜蘭縣)與資料不明的林群盛外皆為外省籍。
2.
3. 文本中所呈現對後現代主義的傾向: 黃凡, 林燿德, 張大春, 夏宇
形式上:
打破文類界限:例如林燿德〈聖器〉詩的小說化、《一九四九高砂百合〉詩化的小說敘事、《一九九O》中〈軍火商人韓鮑〉、〈馬拉美〉等以詩體評論
文本自我解構暴露: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張大春《大說謊家》、夏宇〈連連看〉…
拼貼與重構:林燿德的〈交通問題〉、…
後設語言的應用:羅青〈一封關於訣別的訣別書〉、…
魔幻寫實的手法:張大春〈將軍碑〉…
內容上:
後工業的主題:經濟快速發展下的各種相貌,包括都市、經濟、治安…
政治議題:黃凡〈賴索〉、張大春〈四喜憂國〉、〈將軍碑〉,林燿德〈高砂百合〉…
個人式抒情化傾向:夏宇、羅任玲
與“後工業社會“的結合:
與現代資訊的結合:羅青〈錄影詩〉…
與媒體的結合:報社副刊文學獎、電視節目、出版社的促銷手法
與消費市場的結合:包裝、促銷…
4.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