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5.11

日治時期的台灣美術運動

比研所博二    盛 鎧

 

〔背景補充〕

畫會:七星畫壇(1924)、台灣水彩畫會(1924)→一廬會(1932)、赤島社(1927)→台陽美術協會(1934成立、1935.5月首展)

展覽:台灣教育會主辦之「台灣美術展覽會」共十屆(1927-1936),簡稱「台展」,1937中日戰爭停辦一年,1938起由總督府文教局主辦,改稱「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共舉辦六屆(1938-1943),簡稱「府展」。

 

來台日籍畫家簡介:

石川欽一郎(1871-1945):以英國式水彩風格為主的日本畫家。1907-1916年間首次來台任陸軍翻譯及國語學校美術教師,1922年二度來台,任教於國語學校改制後的台北師範學校,培養不少台籍畫家,如藍蔭鼎、李澤藩等,並任一至五屆台展審查員,1932年返日,為台灣西畫重要之啟蒙者。

鹽月桃甫(本名善吉,1885-1954):1921年來台任教於台北高等學校及台北第一中學,歷任每屆台展、府展審查員。為福井敬一之師。1932年台展時曾展出一幅以霧社事件為背景之「母」。

梅原龍三郎(1888-1986):曾留學法國,1935、36年來台任台展審查員,當時已是日本頗有地位之畫家,曾影響郭柏川與廖繼春。

立石鐵臣(1905生於台北-1980):七歲返日,1934二次來台,曾參與過台陽美術協會,1936年1月於西川滿主編之「媽祖」第二卷第二冊製作封面畫「騎馬將軍」為台灣版畫之始。曾參與西川滿於1936年創立之「創作版畫會」,並受其鼓勵創作不少木刻版畫。1936歸國,1939再次來台任職台北帝大理農學部從事標本畫。1941起參與金關丈夫等人創刊之「民俗台灣」,連載「台灣民俗圖繪」。1948返國。

東洋畫日籍畫家:鄉原古統(1892-1965)、木下靜涯(1889-?)

 

〔討論議題〕

一、1935、36年間台灣美術的變化

第九回台展(1935)不續聘台籍審查員,改從日本本島聘任。

台陽美協的成立。

日人新生代美術團體:新興洋畫展(1933首展)、台灣美術聯盟(1935首展)。

 

二、二戰期間台灣美術的發展

1938油繪十人展:松 崎亞旗(二科會成員)、山下武夫、飯田實雄等。

1940成立創元美術協會、1941舉辦「獻納畫展」、1941年9月在官方支援下舉行「台灣聖戰美術展」。1943「台灣美術奉公會」成立。

日籍畫家對時局的回應:由前衛風格轉而製作戰爭畫--飯田實雄、由超現實轉向寫實風格--山下武夫。廣搜台灣民俗--立石鐵臣。

台灣畫家的回應

 

三、「地方色彩」(locol color)的相關問題

帝展的影響、鹽月的鼓吹

文化的想像(?)

戰後的影響

 

四、台灣美術與文學的關係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