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3/02
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以及新舊文學論爭橫 路 啟 子
指定教材: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施叔〈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的發展〉《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日據下臺灣新文學》
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中國形成了資產階級
.1919年巴黎和會開幕→引起學生的不滿
.1919年5月4日,為了抗議政府對日本政府,在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展開遊行示威
.1919年6月這種不滿情緒擴散到勞動階級(上海) →商業界也表示對政府的不滿,
開始罷工
在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上的變化
.「感時優國精神」(李,229頁)
.《新青年》→以近代西歐為典範
.巴黎和會等歷史事件讓中國知識份子對西歐感到失望
.在舊俄革命成功→社會主義受矚目
新文學運動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1917年2月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狂人日記〉,1921年12月又發表〈阿Q正傳〉
.胡適主張:「白話文學本身並不能夠成為一種新的文學;『新文學必須有新思想和新精
神』」,但他堅持語言工具的首要作用(李,248頁),也承認是一種「文體革命」。
.新文學運動是新文化運動之一環,「一個典型的五四文學家大都具有這種三合一特點:氣
質上的浪漫主義,文學信條上的『現實主義』,基本觀點上的人道主義」(李,278頁)
2.新舊文學論爭
舊文學時期
.1895年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島嶼。次年,日本政府公布六三法
.1912年留日青年在東京成立「應聲會」,響應中國革命。會員百餘人,以文化啟蒙為宗旨
.1915年?吧哖事件→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之結束
文學理論的介紹與白話文的提倡
.1920年創刊的《台灣青年》,其創刊號就有刊載陳炘的〈文學與職務〉,來介紹第一次世
界大戰以後的文學方向。
.1921年10月「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會員1032人,發行機關刊物《臺灣文化協會會
報》#1
.1922年1月 留學北京的台籍學生范本梁等組織「北京台灣青年會」,與台灣文化協會呼應。
陳瑞明於《台灣青年》發表〈日用文鼓吹論〉。〈日用文鼓吹論〉,攻擊傳統漢文學,為台
灣新舊文學論戰揭開序曲。次年,黃呈聰、黃朝琴、蔡孝乾、張我軍等,陸續發表有關
白話文問題及介紹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之論述。直至1925年,台灣新舊文學論戰全面
展開。
.1923年4月 《台灣民報》創刊於東京(1927年遷台,1930年改稱《台灣新民報》, 1941
年改稱《興南新聞》,1944年3月停刊),轉載胡適的〈終身大事〉,開始向台灣介 紹中國新文學。1925年陸續轉載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等。為台灣日據時期主要報刊。
張我軍
.張我軍(1902-1955),本名張清榮,字一朗,臺北縣板橋鎮人,幼年生活艱苦,「公學
校」(國民小學)畢業後即半工半讀學習中學課程及古文詩詞。初任職新高銀行,1921
年(20歲)離鄉赴廈門、上海謀職,後來往北平繼續求學,1929年6月 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國文系#2。
.1924年留學北京的張我軍在《台灣民報》發表〈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把白話文學導入新文學運動
.受到胡適的影響,也贏得「臺灣的胡適」之雅號(許53頁)/「文學清道夫」 .主要目標是:(1)摧毀文言文(2)把「台灣白話文」改良回歸於以中國之支流 問題:註釋:
1.到中國大陸留學的台藉學生大約到日本留學人數的十分之一(河源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本文學的接點》,研文出版,1997)2.粱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文史哲,1996,53頁
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國對從日本開始侵略亞洲。
日本最早接受年代應是始於一八五三年,打開日本幕府鎖國局面的「黑船事件」,當時的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利率4艘「黑船」(軍艦)來到日本,帶著總統國書正式要求日本幕府開放門戶,隨後其他歐洲列強亦迅速跟進,強行要求日本開放港口、給予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等。
就在美軍船艦來日後不久,日本國內即有學習西洋文化的呼聲。和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相比,日本文學現代化過程中,除某些特殊情況外,並未像中國般在愛國情操的驅使下抗拒西方,也未企圖以本國文化框架重新套用外來文化,反而直接邁入中國最後的階段,全面地推動「西洋化」。在文學現代化的過程中,二葉亭四迷於一八九○年代發表《浮雲》一書後,才使文學現代化開始真正開花結果。與中國相較,時間上顯得相當急迫。
經過這段現代化改革,日本反以列強之勢,侵略亞洲鄰國。此種現象,造成中國年輕知識份子的震撼,進而全力推動中國現代化主張,引起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五四運動。
自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約八十年間,由於深受西洋文化衝擊,中國出現思想上、文化上的巨大演變,一般將之視為中國現代化的過渡期。根據《中國文學理論史》一書,其歷史特點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在此期間,先「憂憤清廷腐敗無能的愛國情操」,接著出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思想,最後才出現完全地「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思想。
從此可知,中國是以階段性的方式,逐步地接受西洋文化。然而,其他亞洲國家則未必呈現同樣方式。
日本也深受西洋文化的衝擊,然其過程卻與中國有所不同。例如:江戶時代(1603∼1868)日本幕府除開放部份島嶼之外,其餘則全面禁制,採行「鎖國政策」,致使日本無法與外國(尤其西洋諸國)文化直接接觸。由於日本不與亞洲大陸相連,獨居一隅的地理位置,「鎖國政策」能夠徹底實施了兩百多年,當時日本無法將自己的文化與異文化相較,才會在後來日本人面對西洋列強進逼時,深切地感受到雙方文化的差異與本國文化的落伍。特別是看到曾為學習對象的中國受到列強侵略時,更讓日本人產生急迫的危機感,日本便在此情況下,被迫接受西洋文化的洗禮。
而最早接受年代應是始於一八五三年,打開日本幕府鎖國局面的「黑船事件」,當時的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利\率4艘「黑船」(軍艦)來到日本,帶著總統國書正式要求日本幕府開放門戶,隨後其他歐洲列強亦迅速跟進,強行要求日本開放港口、給予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等。
就在美軍船艦來日後不久,日本國內即有學習西洋文化的呼聲。和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相比,日本文學現代化過程中,除某些特殊情況外,並未像中國般在愛國情操的驅使下抗拒西方,也未企圖以本國文化框架重新套用外來文化,反而直接邁入中國最後的階段,全面地推動「西洋化」。在文學現代化的過程中,二葉亭四迷於一八九○年代發表《浮雲》一書後,才使文學現代化開始真正開花結果。與中國相較,時間上顯得相當急迫。
經過這段現代化改革,日本反以列強之勢,侵略亞洲鄰國。此種現象,造成中國年輕知識份子的震撼,進而全力推動中國現代化主張。
在中、日兩國現代化過程中,都出現「白話文運動」。其實,「白話文」這一詞本來就有矛盾存在。「白話文」這一詞的概念顯示,不管寫下來的文體是「白話文」或「文言文」,都屬於一種「文體」。換言之,在「白話」與「文言」這二元對立的概念下,「白話文」本來擁有著被「文言」概念吞噬,終究仍被歸納於「文言文」的一種。但比較中、日兩國的白話文運動,中國的白話運動比較有趣:中國一方面直接受到西洋現代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透過日本間接地吸取西方文化,過程相當複雜的。
此過程中,中國知識份子對自己原有的文化開始產生懷疑,甚至引發了捨棄原有文化, 全盤西化的思潮。就在此新思想吸收、消化過程時,文言文這個舊文體無法接納新思潮,所以,應該創造新文體的呼聲漸漸擴大。這便是「白話文運動」形成的淵源。
白話文運動過程中,出現種種有關白話文的論說及實驗性的創作,但是理論方面,提出最完整的白話形式論者應是胡適之。特別是他在《新青年》中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相當具有影響力。而他的白話文詩集《嘗試集》,雖然到最後無人聞問,問世當初卻議論紛紛,毀譽參半,但反應頗大。中國的白話文運動影響層面甚廣,涵蓋詩歌、戲劇、散文以及小說等。尤其在小說方面,更展現其豐碩的成果,其中,魯迅《狂人日記》的成功,帶動了郁達夫、老舍、丁玲、巴金和台灣的賴和等菁英作家從事白話文創作,間接加速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