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3/30
日本新感覺派、現代詩與前衛運動橫 路 啟 子
◆新感覺派
日本自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間(1921年至1934年),遭逢關東大地震(1923年),以及全球性恐慌等不安因素,因而帶動普羅文學進入全盛期。普羅文學可說開始於大正10年創刊的《播種人》,之後,並成立普羅文藝聯盟等,影響力逐漸擴大。
然而進入昭和年代後,普羅文學被指稱「為達成社會革命的工具」的色彩漸濃,內部質疑其文學性的聲浪甚囂塵上,外面則有來自政府的彈劾壓力,普羅文學的核心人物,小林多喜二甚且遭警察逮捕,嚴刑拷打致死。
NAP也隨後解散,日本普羅文學至此終告落幕。
當普羅文學日正當中時,另一派以追求「純粹的文學性」為主的藝術派文學也應運而起。藝術派也有許多派別,不過其中可說以新感覺派作家表現最突出,許多優秀的作品相繼付梓。新感覺派以有志人士創刊的同人雜誌《文藝時代》(1924年創刊)為主,評論家千葉龜雄在讀完其創刊號後,賦予「新感覺派」的稱謂。他們揚棄當時流行的寫實手法,改採嶄新的擬人法或比喻法,感覺上令人耳目一新。
新感覺派是基於關東大地震後,強烈意識到「安定的社會、民眾風貌遭到破壞」的現象,有感而發。不過就文學理論而言,一般確認為這是立足於立體派、未來派、達達主義、表現主義等前衛藝術。基本而言,新感覺派的目標是一種小說創作手法的革新運動,被視為「將基於主觀概念掌握的外在現實,再知性地構造成新現實,再使用語言予以重組」#1。
最具代表的作家包括橫光利一和川端康成。《文藝時代》創刊號中,橫光利一著作的「頭和腹」的開頭寫道:「日正當中。特快車滿載著乘客,全速飛奔而去。沿途的小車站就像頑石般,完全被漠視了」,在談論新感覺派時,這段文字經常被引用,不過在當時文壇這卻是眾矢之的。
川端康成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享譽文壇。而就在他畢業當年,他的名字已經被《文藝時代》列為同人。新感覺派的作家在意識形態上有極大的變化,不過唯獨川端,卻從當時開始,始終維繫著一股濃郁的東方虛無思維。
◆日本近代詩的流派
大正時代,日本的口語自由詩體已幾乎自成一格。不過大正末期,由於受到歐洲興起的前衛主義藝術運動影響,詩體也開始掀起改革。當時歐洲興起的前衛主義藝術運動,是以徹底顛覆既有的秩序和審美觀為主,不過對於日本影響深遠則僅限於未來派、達達派、以及表現派等。
另外,普羅思想影響到詩寫,其中中野重治發表了眾多傑作,成為普羅運動的領導者。
相對於普羅詩,當時也出現了以藝術觀點追求改革的新派別。包括以北川冬彥為首的詩雜誌《亞》的一派,以及以西拹順三郎為主的超現實派成員。兩派經整合後成立了《詩和詩論》雜誌。這份雜誌創刊於1928年,是「提倡新詩精神或純粹詩精神的藝術至上主義」#2的機關誌。當時由春山行夫負責編輯,而西拹順三郎則主導詩論。
至於日本超現實派的動態,到昭和10年後期,曾一度中斷,不過日本戰敗後再度受到肯定,以致對日本的現代詩影響深遠。
◆西拹順三郎
1894年生。立志當畫家而到東京求學。不過後來放棄,改進慶應大學主修理財科。而他對詩產生興趣,據說是開始於剛進大學時,並陶醉在波德爾、蘭波、佛洛貝爾、西門斯等作品中。大學畢業後,他並留在母校任教。
1922年西拹的英國之旅,對他可說是影響深遠。當時他年僅29,為了研究英語英文學,他到牛津大學求學。當時,西拹積極和英國的文學青年、媒體從業人員交流,就在這時,Joyce的《Ulysses》與Eriot的《荒地》都問世,使他受到現代主義的洗禮。對於當時的情況,由良君美描述如下。
西拹既是詩人也是詩評家,但是在「詩和詩論」中,他評論家的特質更為凸顯。他的詩論也充分反應出超現實主義的色彩。
然而西拹的超現實主義是否完全等同於西方呢?
西拹的評論〈PROFANUS〉中,對於詩的起源、任務、定義等,是從西洋歷史的觀點評論。不過西拹也談到「人類存在的事實本身可說窮極無聊」,「而讓人感受到這根本而偉大的無聊感的,就是詩的動機」。至於詩的目的,「自古人類就是藉由『歌的形式』表達人的思想或感情」,針對近代詩則認為,
和人類的靈魂相較,自然界顯得較拙劣,正因為如此,它擁有許多能滿足人類理智的部份。而詩就針對這部份,帶給人理智感到滿足的光影。(中略)所謂的詩就是,當有人對現實的人生感到不滿,因此他為了讓現實人生轉換成在理智上比以往更滿足的形體,此時帶給人類一種希望。
由此可見西拹非常強調人類的理智,而對於蘭波的詩他詮釋如下。
許多解讀蘭波的人,都強力主張他的詩是無意識或是夢幻的呈現。我認為這是徹底的誤解。觀念(IDEE)在超自然主義中屬於異常,其形體就像在夢境中常見般,是無意識的。但是詩並非夢幻。是一種有意識的心像連結。詩是被認為以精神(ESPRIT)思考的東西。
因為他有如此的論述,也因此會對西拹會有如下的評論。
其詩的世界表面看來,非常近似於超現實派的世界,但卻和其思想根源相距遙遠。他(西協)把超現實派所呈現的世界──是一種調和詭異事物的世界──並非依靠夢想的偶然性來呈現,而以知性的力量重現#4。
西拹在他的詩論中,經常實際列舉許多歐洲的詩作,具體的探討技術層面,但他的核心思想可說是來自於強生博士的『完全迥異的思想,以暴力加以結合』。
西拹從昭和初期以來,不僅詩論,也積極投入詩的創作。並發表『Ambarvalia』『旅人不歸』等詩集,為日本現代詩奠定基礎。
◆村野四郎
自1932年小林多喜二遭凌虐致死後,日本文學史可說處於戰時體制下。當時,就詩的領域,普羅詩已告終結,一方面,以歷經現代主義的抒情詩為主的雜誌《四季》創刊(1933)。而繼承這條現代主義系統,1937年,名為《新領土》的同人誌問世,其中就以村野四郎最具代表。
村野1901年生於東京郊外,父親是俳人,兄長中也不乏歌人和詩人,村野就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村野自1932年起,開始在《文學》(《詩和詩論》的後繼刊物)投稿,而兩年後,就和春山行夫創辦《詩法》。
當時,許多詩人都深受英國、美國、義大利、法國詩論的影響,相對於此,村野則受德國的「新即物主義」影響。村野在《我的詩的歷程》中,回顧了他和新即物主義邂逅的過程。
當時我寄宿在二哥次郎家,他家面臨碇橋淨水廠,我每天就從此到理研公司上班。而?澤美明隨後也搬來,和我們比鄰而居。(略)
專功德文的?澤當時已經在《詩和詩論》投稿,他同時擁有很多德國新發行的刊物。我之能熟知布列西德等即物主義詩人,也都得力於笥澤的指引#5。
根據村野表示,這種稱為新即物主義的思想,在德國首先出現於建築物中。村野認為所謂新即物主義是,「立足於大戰幻滅所引發新的客觀主義,不論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甚且包括二十世紀初期的表現主義,由於這些思想擁有的主觀性,新即物主義都加以否定,並且在新即物主義的背後同時擁有這些舊藝術的跨越性」。
這種思潮實驗的集大成就是『體操詩集』(1939)。
對於其中題名『飛進』的詩,村野本人作如下的詮釋。
新即物主義是以其美學概念,表達客觀而符合目的的形態性,並和克比傑的建築理念相通,而詩的觀點也並非感傷的,而嘗試以符合目的性的語言結構加以表達。
因此作品中,排除了一切抒情性的想像,而彷彿像冷靜的照相鏡頭般,捕捉物體本身。而表達上,所有的用詞都要符合目的性,以直線性觀點予以組合。用詞遣字上不論意義或態度,都不容曲線性表現#6。
村野也將自己的文學思想和現代主義加以比較說道:
《詩和詩論》中的現代主義和新即物主義,兩者都是反對傳統的象徵主義和浪漫主義中的主知主義,這點固然相同,不過就超現實和即現實的論點,兩者顯然是不可相提並論。 而他也認為,在現代主義者的眼中,自己是「主要思想不明確、令人無法理解的存在」。
村野在當時可說是獨樹一幟,因而能確立個人的地位,並在戰後繼續活躍。
◆感想
註釋:
1.《文藝用語的基礎知識》352頁 同上606頁 《國文學》(1984年12月號)44頁 《新潮日本文學辭典》951頁 《我的詩的歷程》109頁 《村野四郎詩集》206頁參考書目:
《萩原朔太郎、三好達治、西協順三郎集34 現代文學大系》筑摩書房,1965 《國文學》學燈社,1984年12月號《文藝用語的基礎知識》
《新潮日本文學辭典》新潮社,1996 村野四郎《我的詩的歷程》沖積舍,1987 楠本憲吉編《村野四郎詩集》白凰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