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到後現代──有關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的論述

 

98/04/22 楊如英整理

版權所有copyright.gif (70 bytes)楊如英


一九九八年春季班《台灣文學史》課程口頭報告


一、前衛運動、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係

二、有關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的論述中對後現代主義的誤讀

三、由現代主義、鄉土寫實到後現代

四、抒情詩風的延續

五、參考書目

附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特徵對照表



一、前衛運動、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係

欲談台灣詩壇如何由現代主義過渡到後現代主義,以及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異同,則必須釐清前衛運動、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文學前衛運動乃是源自於對前期的、固有的文學體制的反動,利用激進的文本策略從根本上質疑意義的生成。所謂的文本策略,指的是對語言的自覺與革命的意圖相結合。我們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作品中看到的文本策略(如拼貼、語法斷裂、意義曖昧、文體混合等)都在各種前衛詩作中出現過。然而前衛的策略被主流的現代主義吸納之後,其顛覆力卻逐漸消蝕;後現代主義則繼承前衛運動了在形式方面的實驗並加以發揚光大,同時也彌補現代主義之不足。雖然這三者在策略上極為相似,但其運動精神卻不盡相同:前衛運動仍然相信大敘述(打破舊體制以建立新體制),但後現代則不再相信任何本質化、一統化的論述。


回頁首


二、有關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的論述中對後現代主義的誤讀

孟樊的〈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以德希達、巴特、克莉絲特娃、巴赫汀等後結構學說作為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基礎。列舉了台灣後現代主義詩的七個主要特徵:
1. 文類界限的泯滅
2. 後設語言的嵌入
3. 博議的拼貼與整合
4. 意符的遊戲
5. 事件的即興演出
6. 圖像詩與字體的形式實驗
7. 諧擬的大量引用
儘管上述的特徵確實指出後現代主義在文學上的某些表達形式,然而孟文在討論詩例時卻頗有值得商榷之處。孟文並由上述的特徵,總結出台灣後現代詩的特色為:「寓言、移心、解構、延異、開放形式、複數文本、眾聲喧譁、崇高滑落、精神分裂、雌雄同體、同性戀......」等等長達三十一個定義各異的名詞。然而,這一連串採購清單式的條列法,非但不能真正定義所謂的台灣後現代詩,反而使得「後現代主義」一詞喪失了任何描述性的意義。
更有甚者,孟樊文中刻意凸顯某些後現代特徵,例如後現代詩無目的的遊戲性(197),詩中說話者主體的解構,意旨的喪失和意義的消亡等等。在此同時,他卻刻意地壓抑了後現代詩中性的指涉(如碧果〈靜物〉中的「閹割」意象(150-53)),甚至否定後現代詩中的政治意涵。例如討論林燿德的〈交通問題〉一詩時說「這首詩不必要將之強做政治詩解,讓它喪失中心的意義恰如後現代主義的本分(197)。又如〈二二八〉一詩孟文將之歸類為「被發現詩」,同時以「二二八當天究竟發生了多少新聞事件?」一筆帶過對此詩的討論,對詩中的政治意涵避而不談(195)。而後現代主義以諧擬手法逆轉既有文學成規並加以批判的企圖在孟文的討論中亦付之闕如;孟文將遊戲風格與嚴肅主題對立,進而否定後現代詩亦有其嚴肅主題以及批判與抵抗的可能性,可說是本文最大的缺失。


回頁首



三、由現代主義、鄉土寫實到後現代

處理台灣詩史的一種論述方式便是將五、六○年代定義為現代主義時期,七○年代至八○年代初為社會寫實詩與鄉土文學時期,八○年代中期以後為後現代主義時期。進而將寫實主義視為對現代主義的反動,後現代主義時期則視為對鄉土寫實的反動。然而這種解讀方式不免失之簡化,畢竟歷史發展無法依年代做如此涇渭分明的切割,這些文學運動往往是呈平行發展而後轉為此消彼長的態勢。
此外,在引入後現代主義作為詩史分期的一種新的角度和策略時,我們不能忽略因為歷史脈絡、文學流變所造成的台灣詩壇的後現代現象與西方後現代主義之間的差異。其中一項主要的分歧便是台灣後現代詩近的因緣除了現代文學,還有鄉土文學。後現代詩如何協商現代主義和鄉土文學兩種對立的文學主張?

回頁首



四、抒情詩風的延續

在詩壇大論述下隱而不顯的抒情詩風應如何界定其歷史定位?張錯主張以詩的(抒情)風格作為研究單位。林燿德則質疑抒情體式作為八○年代詩壇的時代性標誌的可能;他並將抒情詩與羅曼史小說相較,認為兩者皆屬於一種抗拒時間、擁有固定公式的消費文類(433)。然而我們又該如何解釋抒情詩在七○年代蔚為風潮或台灣現代詩的時代「特徵」的現象?

回頁首



五、參考書目

  •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踐〉,《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孟樊、林燿德主編。台北:時報,1990。 67-84。
  • 林燿德,〈八十年代現代詩世代交替現象〉,《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425-36。
  • 林燿德,〈不安海域──八○年代前期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 1-61。
  • 奚密,〈後現代的迷障──〈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的反思〉,《當代》,71 (1992): 54-68。
  • 張錯,〈抒情繼承:八十年代詩歌的延續與丕變〉,《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407-24。
  • 廖咸浩,〈離散與聚焦之間──八十年代後現代詩與本土詩〉,《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437-50。
  • 廖炳惠,〈比較文學與現代詩篇:試論台灣的「後現代詩」〉,《中外文學》,24:2 (1995): 67-84。
  • Jencks, Charles. "The Post-modern Agenda." The Post-modern Reader. London: Academic Editions, 1992. 10-39.

回頁首



附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特徵對照表
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文本策略 在文字與體裁上對傳統形式進 行顛覆
拼貼、語法斷裂、意義曖昧、 文體混合
意識流、疏離效果、反小說
繼續現代主義的實驗美學與藝術技 巧
玩弄語言的文化語碼與成規
諧擬、戲仿、拼貼、語言的混雜使 用(hybridization)
*後現代的遊戲性:不應使遊戲風格 與嚴肅主題對立,而由此否定後現 代的積極面。後現代並非單純的好 玩,也同時背負著對時代與歷史的 使命感,只是這個使命感不再以沈 重的形式出現。
背後的價值觀 與意識形態 菁英主義(eliticism) 多元主義(pluralism)、兼容並蓄主義 (eclecticism)
differentiation de-differentiation
瓦解菁英/通俗文化間的疆界
相信人文精神的不變本質、理 性思維的中心觀點 反本質、消解正統中心地位的文化 ,代之以多元離散,崇尚多元、流 動、異質性
語言 相信語言、再現的準確度與意 義的客觀性 強烈的解構傾向,質疑根本的、普 遍的真理,反大敘述(anti-grand narrative)
對都市的態度 疏離與排拒 雙重態度:除了批評之外有擁抱
致力刻畫城市的並時性格與多重面 貌,並與前衛運動中的未來主義呼 應,歌頌都市文明
主體性 相信先驗主體的存在 主體性的協商--強調主體性是由論述 過程所塑造,透過語言所建構出的 一種位置,會因時空變化,且無法 脫離文字先驗存在
強調主體的不在(absence)(可能導 致行動力的削弱)--
> "subject in process"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