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克林的女性、藝術與權力
Women, Art, and Power
Linda Nochlin
盛鎧 整理 1999.3.16
以‘Women, Art, and Power?’為代表:著重意識形態層面的分析、借用精神分析等理論進行分析以及論述的研究以敘事或圖像誌(iconography)的層面切入、置入社會的脈絡對藝術史的衝擊:更多的個案研究、檢視預設的觀點
70’ 以‘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為代表:提出質疑、為被美術史忽略的女性藝術家爭得一席之地
80’
結構面的探討
藝術史學界的反省與「女性風格」的問題:
一旦女性藝術家的畫筆或鑿子底下透露出一股與社會期待相左的氣度、骨力、格調和風貌時,她(女性)就不再是代表自身的性別,而只是異性(男性)的一種影子而已。這既是一種主觀之至的剝奪,也是異常鮮明的價值標尺:在女性藝術家依然表現出「女性的」的諸種特點時,她們的所有作品不過是其特有的女紅趣味的流露,與藝術史的主流是相距甚遠的。(丁寧,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的哲學,83)
傳統立論所預設的「男性/女性」的這兩極,明顯地具有上下優位性;然而,我們是不是有可能設想一種具有「不同的」偉大方式的女性藝術,其形式與表現特質都不一樣,全以女性的處境和經驗特質為基礎呢?身為女性的藝術史學家諾克林(Linda Nochlin)如此提問著。(女性、藝術與權力,190)而她的回答是:
這在表面上看來似乎頗有道理:一般說來,女性在社會中乃至作為藝術家,其經驗與處境都和男性不同,而由一群自覺地聯合在一起並具有清楚目的,想將女性經驗的集體意識具體化的女性所創作的藝術,自然應該會在風格上一看即知是女性主義的(如果不是女性化的)藝術。不幸的是,這種說法雖然仍有可能是真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卻從未發生。
(女性、藝術與權力,190-191)
她認為對於藝術史中的各個畫派,我們都可以透過某些清楚定義的風格或表現特質來加以辨認,然而我們卻沒有類似「女性特質」的共同特質可用來連結女性藝術家的風格,這就好比沒有這類特質可用來連結女性作家一般。(女性、藝術與權力,190-191)她並羅列了許多女性的藝術家和文學家而論斷說:「在上列每一個例子裡,與女性藝術家和作家她們同時期、同背景的其他藝術家和作家,似乎都遠較她們彼此之間接近得多。」(女性、藝術與權力,191)
如何轉化馬克思主義及意識形態分析理論
對文學理論的借用及參照
媒材的特性、形式層面的分析
與「傳統」藝術史的關聯
Chadwiak, Whitney
,Women, Art, and Society,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90查德威克,《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遠流,1995
丁寧,《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的哲學》,北京:三聯,1997
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Linda Nochlin
諾克林,《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遠流,1995
觀賞者的詮釋自由的前提何在?多元、開放的詮釋存在於何種脈絡中?
網頁維護管理:劉紀蕙
更新日期:199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