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經驗中的空間衝突

 

版權所有copyright.gif (70 bytes)劉紀蕙


原出版於《自由時報》副刊,1995年11月1日,34版。




多年前,我第一次聽到德布西的歌劇《佩雷阿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時,一股想要看到這部歌劇舞台演出的強烈衝動隨之而起。同時,心中浮現 了一個問題:當文字轉換為音樂並與音樂結合,或是音樂轉換為圖像而與圖像並存時 ,到底在我們的美感經驗中發生了什麼樣的撞擊呢?


前一陣子,果真看到了1992年布列玆(Pierre Boulez)指揮,比特史坦(Peter Stein)導演的《佩雷阿斯與梅麗桑德》的舞台演出,除了深深著迷,而訝異於藝術的無 邊魅力之外,也再度思索起第一次聽到這個歌劇時想到的問題。


德布西的《佩雷阿斯與梅麗桑德》是根據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同名 劇本改編而成。梅特林克的許多劇本都被改編為歌劇。梅特林克的戲劇呈現了當時象徵劇場 的特色:舞台上如夢境一般朦朧的月光,簡單的道具,廣闊的藍色海水,漆黑的森林 ,幽暗的洞穴,充滿死亡氣氛的古堡。而德布西音樂中不可捉摸、神秘纖細的特質, 正好提供了象徵劇場中如夢般的氛圍。


但是,不只如此!在比特史坦與赫門(Karl-Ernst Herrmann)合作的舞台設計中, 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讓我對梅特林克的文字與德布西的音樂有了新的理解。


在比特史坦與赫門的版本中,整個舞台成為一幅巨大的畫布,黑色是主要的色 調,畫布上的線條是簡單抽象的直線,斜線,方塊,或是橢圓形,暗示劇情與音樂進 行的運動狀態。例如有時是一道細細銀白色的對角斜線,標示由黑暗的花園攀登而上 可遠跳大海的城垛的梯階,或是進入海邊洞穴緩緩下降的石梯。而有時是一道垂直的 空間,寬約一人,其餘整個背景都被黑色的布幕遮掩,造成在這長方形的空間中活動 的人物一股無法脫逃的壓力。


最有意思的,是第二幕第一景樹林古井邊的一景。音樂開始時,布幕由中央向 四方拉開,露出一個四方形的空間,中間一座古井,而四面被黑色的布幕環繞。這被 壓縮的亮麗方塊約佔全部舞台上黑色布幕的十分之一,這一景中的劇情便在這十分之 一的空間中發展。


比特史坦說,梅特林克的劇本牽引出一種遙遠的想像空間,德布西的音樂也流 露出非常寬廣的音響空間。然而,這部劇本的劇情卻又在十分局限而具體的空間中進 行。因此,他要利用整片黑色的布幕拓展出一種視覺上遼闊寬廣的效果,容許音響與 想像的發展,而劇情則在部份被拉開的舞台空間中進行。


的確,在聽德布西的歌劇時,音樂與人聲構成一種異質的空間感,音樂不斷遊 移擴展,而人聲則緊張地滯留在此時此刻。


德布西說,音樂在言語無法表達的時候發生。當文字只說出一半的訊息時,音 樂完成了未說出或無法說出的訊息。我倒覺得,比特史坦與赫門的舞台演出,藉由視 覺效果的呈現,為我們打開了另一面更豐富詭譎的經驗空間:那是在語言與音樂之外 ,或是說在聆聽德布西歌劇時,語言與音樂的交會處所撞擊出的空間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