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與文學教學

  劉紀蕙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版權所有copyright.gif (70 bytes)劉紀蕙


座談會:「女性主義與當代台灣的文學研究」

主辦單位:台大外文系與國科會人文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劉紀蕙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June 24, 1995

導言

  1. 課堂中討論女性主義的意義
    1. 重新檢視人文歷史中的象徵建構
    2. 採取邊緣的策略
    3. 建立人文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2. 結合女性主義與文學教學的意義
    1. 透過文學文本檢視人文處境
    2. 發展學生人文視角
    3. 訓練學生詮釋文學再現的閱讀策略
    4. 幫助學生經驗創意

問題:

  1. 如何在課堂中使女性主義之經驗得以發生
  2. 如何在體制中發展女性主義之文學教學視角
  3. 如何克服教材本土化之問題
    女性主義與文學教學

 

以女性主義角度出發而設計的文學課程在台灣似乎發展的相當遲緩。根據台大 婦女研究室整理的資料看來,1988年簡瑛瑛在台大外文系開的「女性文學」是當 時學院中第一而且是唯一的女性主義文學課程。同年輔仁大學一位外籍修女裴德亦在 該校德文系開設「婦女研究」,但並不是以文學作品為材料。1990年起則可見到 除了台大的「女性主義的文學閱讀」(黃毓秀/外文系)之外,其他學校亦開始出現 此類課程,例如輔仁大學的「二十世紀女性文學」(裴德/英文系夜間部),淡江大 學的「西方女性文學」(M. Boland/西洋語文研究所),東海大學的「英美女性文 學專題」。從這些課程所列的課程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出透過閱讀文學作品來培養女 性自覺、思考與書寫女性經驗、抵制以男性為思考中心的僵化象徵系統是這幾位老師 共同的目標。我們也發現,在課堂的進行中,授課者相當重視小組討論與課堂參與, 甚至鼓勵學生除了作品分析之外,也嘗試創意寫作,呈現女性經驗。


1991年開始,女性主義文學課程的設計開始有較多的變化,以更多樣而創 意的角度檢視性別的問題,例如張小虹在台大外文系與研究所陸續開設的「性別與電 影研究」(1991,1992)、「性別理論」(1991)、「扮裝與變性」(1992)。台大外文 系黃毓秀的「女性主義思潮」(1991, 1992) 與「精神分析女性主義」(1993),李 宗憬在清大中語系的「中國文學與藝術中的女性」(1992),簡瑛瑛在輔大比較文學研 究所的「女性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1995),劉紀蕙在輔大英文系的「文學與藝術: 女性vs戰爭」(1995)。除了李宗憬 在清大中語系開的課,鍾惠玲與林秀玲在東海 中文系的「婦女文學」,顧燕翎在交大共同中文通識課的「女性主義名著介紹」,以 及蘇芊苓在銘傳管理學院通識共同科開「女性文學」之外,其餘女性主義文學的課程 幾乎一律都開在外語系或英文系。當然,也有許多老師基於各種理由而沒有單獨設計 為一門課,他們卻把女性主義的議題與材料放到「文學導讀」或是「大一英文」的課 堂中討論。對許多教授西方文學與理論的老師來說,無論是男性教師或是女性教師, 女性主義的觀點已是當今不可迴避的議題。


我個人認為,在課堂中討論女性主義有三層意義:

第一在於女性主義觀點能夠 幫助我們重新檢視人文歷史中的象徵建構,尤其是性別造成的差異,以避免陷入僵化 而壓迫弱勢團體的意識型態與思考模式;

第二是女性主義觀點善於採取邊緣的策略, 以不捲入權力鬥爭的立場,質疑並且批判系統內運作的弊端;

第三是女性主義者關切 的是如何建立人文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此三點皆是需要透過教育而達成的認知。而透 過文學作品探討女性主義的議題,則能夠加強發展學生的人文視角,培養學生對藝術 形式的敏感度,訓練學生詮釋文本如何再現的閱讀方法,以及幫助學生體驗創意的過 程。


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女性主義的觀點反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要如何帶 領才能使女性主義之經驗在課堂中得以發生;第二、如何在體制中發展女性主義的文 學教學視角;第三、 如何克服教材本土化的問題。


首先,教育不是一個「告知」的行為,而是協助學生透過體驗而展開新的認知 的過程。女性主義引發的體驗與認知是個人的,甚至會使學生的生命與思考的原本樣 貌發生根本的改變,從而開始尊重自身,尊重他人。這種改變對於女性學生與男性學 生都一樣的重要,因為社會是由多種性別關係與情慾互動而造成。而這種改變無法藉 由簡化的男女二元對立的立場選擇而促成。我們要透過何種課堂的討論與活動,才能 引發男女學生開始思考並體驗到這種觀點,而不會停留在排斥嘲諷的心態,或只是借 用這種觀點作為流行修辭術語或是政治策略。


其次,我們所面對的教育體系是不健全的。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學校的課程能夠 反映當地學術思潮的脈動,也就是說,在學校教書的老師能夠每年根據個人思考的發 展與所關切的問題而設計課程,調整課程。每一次開設的課程與選擇的教材都能夠表 現這位教師對於某個議題的多方面考量,而課程名稱的設計則能顯示這位教師的切入 點,甚至是癖性。但是,我們隨時會聽到學校行政單位提醒:這個課的名稱不像是「 通識」的課程,那個課不適合開設在「英文」系或是「外文」系,似乎「通識」是「 基礎概論」或「簡單」的同義詞,而「英文」就是「英文」或是「英美文學」或是「 作文會話」。課程類別的區分無法具有彈性,而學科的界定更是僵化狹窄。台大的學 風相對來說較為開放,其他學校的教師則不一定能有像張小虹或是劉毓秀得以發揮的 自由。

同時,外文系比較能接觸西方思想,都有因學校或系內體制之故而至今仍無法 開設此類課程的困境。而中文系或是其他人文學科在女性主義論述上的課程發展則更 是舉步緩慢。目前已有一些改革的聲音,我們如何才能加速鬆動此既定的體制,突破 介紹的層次,以個人介入言談的方式,在文學系內或是通識課程範疇內開展更活潑而 多面相的女性主義文學課程,從議題出發,例如母女、戰爭、環保、科幻未來、城市 經驗等,處理歐美、第三世界、中國及台灣的女性文學,並跨越文學與其它藝術領域 ,甚至發展出一系列的女性主義學程。


最後,我們還是面對了教材選擇有限的困境。目前有關女性主義文學研究之書 籍以英文出版者較為多樣,英美以外的文字多半也非常迅速地翻譯為英文本。但是, 台灣的女性主義與女性文學的中文譯本很少,英文系或是外文系的學生比較能夠閱讀 英文版本,而當我們面對英文系以外的學生,能夠使用的教材,無論是女性主義理論 或是文學作品,則都十分不足,而且必須在不同的期刊上搜尋影印。如此,也使得英 文系以外的學生多半只能透過介紹性的文字認識女性主義,而較少自行閱讀原典。除 了女書店目前推動的出版物之外,我們如何才能推動更多的翻譯,鼓勵更多的出版物 ,或是如胡錦媛所關切的,邀人撰寫女性主義議題,或是集合各人教學經驗,收集課 程設計、書目與教學心得,編撰成教學手冊,供各校同仁參考。


關於這方面的工作,我個人曾透過國科會進行《歌劇與西方文化》專題 計劃 (NSC 82-0301-H-030-015. Aug. 1993. 未出版)做過類似的研究。該研究計劃 企圖以歌劇為文本,從多種角度出發,談論西方文化中的種種問題。研究報告包含論 文「受難劇的激情」、多媒體教學錄影帶「從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到威爾第的奧賽羅」 (互動式修定版)及教學手冊「歌劇中的女性:一種論點的展開」。此份「歌劇中的 女性:一種論點的展開」教學手冊嘗試以歌劇為文本,設計出一套在課堂中討論女性 主體性語言的教材。內容包含:

1如何討論文學與藝術中的女性角色?(附件:幻燈片)
2如何聽歌劇中所呈現的女性?--以露西亞、茶花女、蝴蝶夫人為例( 附件:教學錄音帶)
3女性的語言:以卡門為例(附件:教學錄音帶)
4以聲影形式展開歌劇中女性問題的討論:露西亞、茶花女、蝴蝶夫人、 卡門、卡珊卓、沙樂美、阿莉艾娣妮、澤碧妮達(附件:教學錄影帶)
5如何討論文學與藝術中的女性:理論上的考慮
6聽完歌劇後的幾個問題
7參考資料

這份教學手冊只是初步的構想,是一種以創意來設計課程的演練。若能與感興趣的同 仁交換經驗與資料,相信會對推動本土化教材的設計有一些幫助。


以上是我對此次座談會的議題所作的思考與引發的一些問題,希望對這場的討 論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