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之間:

談比較文學工作者的流動思考

 

版權所有copyright.gif (70 bytes)劉紀蕙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通訊》第二輯

April 30, 1996


  

法國電影導演高達曾說,他習慣以電影來思考,也就是說,他從來不以固定的角度 思考,而以二者之間的流動狀態來思考;就像是攝影機,看起來是一個固體狀態的存在, 但是,在拍攝與剪接放映之間,在鏡頭伸縮與搖擺之間,卻是一種恆常流動的溝通與創造 。我一直認為,比較文學學者的處境與思考模式亦是如此。
 

比較文學學者永遠將自己放置於兩者之間,或者說,比較文學學者永遠是兩者的交 會處——不同文化、不同學科、不同時代、不同藝術文類、不同理論、不同文本。
 

機械式地平行對比或是尋根溯源無法造成流動的觀點,因為,這種處理只會將兩者 各按性質分別歸檔,並沒有交會或是流動。
 

而當思考受制於一種理論,或是一種文化中心論時,就像是受到磁場控制,所有的 論述只會呈現一致的僵化觀點,朝向固定的方向發展。
 

二者之間流動狀態的思考是一次又一次針對個人化關注點的新的對話。不同的文化 、學科、時代、文類、理論與文本,一再向我們揭示截然不同的視角。平行對比,產生的 是第三向度的思考對象;尋根溯源,探討的是互文之後文本意義如何發生。流動狀態的動 力來源始於自身以及自身所關注的對象之間。我們要如何出發,如何以一種介入歷史的姿 態更新文化,如何產生恆常流動的關切、溝通與創造,就要看我們如何能抗拒單向磁場的 神祕力量,如何消磁,如何參與對話,離開,以便再度進入。
 

離開,正是愛的方式;取消形體,則是再創造的動力。學術思考便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