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眼法的創作真實:

談《去年在馬倫巴》中的虛構現實

 

版權所有copyright.gif (70 bytes)劉紀蕙 


《法國「新小說教皇」霍格里耶》思想家特刊1,劉光能主編。

台北:桂 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24-28。  


   

 
「我寫建構這個字,一個欺眼法(trompe-l'oeil)的繪畫,一個想像的建構,而 我依此為一個未來神祗的廢墟命名。」 

羅伯-格里耶《幽靈城市地誌學》

羅伯-格里耶在《幽靈城市地誌學》(Topologie d'une cit?fantme, 1976)屬於他新新 小說期的「拼貼小說」("collage" novels, or "assemblage" novel)。在《幽靈城市地誌學》與 《金三角的回憶》(Souvenirs du triangle d'or, 1978)這類「拼貼小說」系列中,羅伯-格里 耶任意擷取其他文學、電影或是藝術作品中的人物作為素材,重新拼貼組合;被他引用的 藝術文本有超現實繪畫馬格利特(Ren?Magritte)、德爾沃(Paul Delvaux),以及延伸自達達 的後現代普普藝術強斯(Jasper Johns)與羅遜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畫作。
 

羅伯-格里耶所以能夠任意拼貼其他藝術作品,構成自己的文本,是基於挑戰文本 必須根據某一既有真實而創作的概念。馬格利特利用畫框與鏡框玩弄虛構與真實之間的弔 詭遊戲,德爾沃在古典建築物之間放置不同姿態的裸體美女,強斯重新繪製美國國旗或是 太陽眼鏡,而羅遜伯格以卡基(John Cage)偶發藝術的概念,在平面畫布上隨意堆疊日常生 活中的物體,都是利用強行重組極為逼真卻不屬於同一世界的現實細節,建構另一個虛擬 真實,而質疑觀眾對於符號與再現真實的接受慣性。羅伯-格里耶亦延續此種拼貼文本邏 輯,讓馬格利特、德爾沃、強斯與羅遜伯格的畫中人物與世界出現在他自己的作品中。
 

在《幽靈城市地誌學》中,羅伯-格里耶寫道:他以欺眼法的方式,建構一個想像 的真實。畫布上幾可亂真的細節,在刻意的拼貼之下,卻凸顯此空間的虛構性:這就是欺 眼法、超現實、達達、普普與羅伯-格里耶共通的符號實驗,也正是後現代情境中文本斷 裂、指涉循環與後設文本的遊戲徵狀。
 

一九九二年羅許史密(Roch C. Smith)與安東尼法拉格拉(Anthony N. Fragola)出版的 羅伯-格里耶訪問錄中,羅伯-格里耶談到為什麼馬格利特會吸引他:因為在馬格利特的 畫布上呈現的時常是幾個不同世界的重疊,幾個矛盾而無交集、卻藉由某種開口(opening) 銜接的世界;從一個看似真實的世界中發現了一個開口,而通往另一個也看似真實的世界 。羅伯-格里耶說,他對馬格里特的興趣引發他在《被囚的美女》(La belle captive, 1983) 這部拼貼馬格利特畫作的電影中一連串「穿越」(going through)的場景:穿越障礙、穿過 畫作等等(103-104)。
 

從羅伯-格里耶所引用的超現實或是後現代藝術的作品,以及他的拼貼小說,我們 可以發現羅伯-格里耶的創作理念:他所關切的是如何由一個世界穿越到另一個世界,從 現實到想像虛構,或是在記憶中的不同房間中穿越。他的作品中便時常呈現重重鑲嵌、真 偽難辨的不同世界。他以文字與影像構築出互不相屬卻相互銜接的世界,或讓其他藝術作 品或是電影中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相遇對話;敘述終止後,這個世界亦不存在。這種鑲嵌 各種前置文本的方式,正好以具像的遊戲方式展演出巴特與克莉絲特娃所謂的「互文」現 象(intertextuality);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具現實指涉性的意象中,我們看到作品反身自省再 現問題的後設語言。
 

由此出發,我們回顧他在一九六一年與赫奈(Alain Resnais)合作的電影《去年在馬 倫巴》(L'anne dernire ?Marienbad),反而較能理解他與赫奈在這部電影中所嘗試展現的 某種創作真實。
論者時常認為《去年在馬倫巴》是一部利用回溯處理過去回憶的電影,但是,若我 們了解電影語言所呈現的訊息,我們會發現,羅伯-格里耶與赫奈所嘗試發展的,不是有 關時間的問題,而是一個虛擬空間的構築。
 

羅伯-格里耶在《去年在馬倫巴》的序中說:「主角用自己的想像與自己的語言創 造了一種現實。……在這個封閉的、令人窒息的空間中,人和物似乎都是某種魔力的受害 者,有如在夢中被一種無法抵禦的誘惑所驅使,而無法逃跑或是改變。……其實沒有什麼 去年,馬倫巴在地圖上也不存在。這個過去是硬性杜撰的,離開說話的時刻便毫無現實意 義。但是當過去佔了上風,過去就便成了現在。」 (引自張容《法國新小說派》,頁一 二四∼一二五)
 

就讓我們來看看羅伯-格里耶與赫奈構築出什麼樣的電影現實:《去年在馬倫巴》 全片主要是在一個十分具有巴洛克裝飾風格的建築物中進行的。為什麼用巴洛克風格的建 築物呢?片中男主角說:「巴洛克藝術的特色便是非常喜歡用精細寫實手法呈現葡萄以及 藤蔓枝葉,就好像是生活中真的細節一般。」但是,我們也知道,除了利用蔓生植物的流 動盤繞線條製造S型渦狀螺旋的開放動感之外,巴洛克風格另一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便是: 在逼真的寫實細節堆疊中,利用不同向度的拋物線聚集,或是在天花板利用不同透視深度 騰空飛舞的天使,呈現一種幻覺的空間感。
 

的確,片中鏡頭反覆以迴旋的線條以及推拉鏡頭擷取牆面與鏡框周圍華麗複雜的藤 蔓浮雕圖案。圓形、橢圓形以及S型曲線的視覺細節以及鏡頭運動構成片中主要的視覺母 題;此外,重複的推拉鏡頭在不同的走廊、鏡框、畫框、門檻之間穿越,呈現一個迷空式 反覆迴轉卻沒有出口的空間。但是,無論是迴旋或是推拉的鏡頭運動,卻都一再將我們帶 入男主角要講述的另一個空間:一個他要藉由文字與意象的細節來建構的虛擬幻覺空間。
 

片頭一場劇中劇的台詞正建構出這個虛擬空間的本質:「古典裝飾的大房間,安靜 的客房裡,厚厚的地毯把腳步聲吸收了,走的人也聽不出來,好像走在另一個世界…像是 位於遠方的陸地,不用虛無的裝飾,也不用花草裝飾,踩踏在落葉與砂石路上……但我還 是在此處,走在厚厚的地毯上,在鏡子、古畫、假屏風、假圓柱、假出口中等待妳,尋找 妳。」
 

這個無聲、有著「鏡子、古畫、假屏風、假圓柱、假出口」各種虛擬框架的空間後 設式地指出一個文字與影像構築出的創作空間。而這幾句話在片中前前後後一直在音軌中 起落重複,造成主要的重複音素母題與韻律,文字鋪陳與影像銜接中卻漸漸有不同的發展 。男主角企圖利用他說故事建構真實的力量,將女主角帶進他的敘述,他的故事。而他要 建構的空間,就是一個屬於陽光、屬於落葉與砂石路、屬於現在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 如同那幅反覆在片中出現的法國式公園素描一樣,是他所虛構的。我們發現,這幅素描畫 是一個馬格利特式的「開口」,它在片中謎一般的出現了幾次,每次都有一些不同,而標 示出男主角講述故事的心理層次:從鏡頭略過這幅畫毫不停駐、到短暫一瞥而過、到男主 角帶領女主角凝視而進入畫面中的空間,從鉛筆素描、到畫中人物有陰影而樹木沒有陰影 的超現實處理、到如同相片負片般黑白倒轉、到過度曝光。
 

男主角所講述的虛構故事漸漸侵入現實世界,而導致室內空間也如同過度曝光的負 片一般。負片的效果如同夢中般的虛幻;也就是從負片出現的那刻開始,男主角開始像是 魔法師一般用心經營召喚一個白色臥房的心象。這個短暫的插入意象一閃即逝,重複十二 次,直到第十三次才稍能持久,而女主角也似乎能夠一起看到這個白色世界意象。男主角 終於讓女主角一起講述故事中的細節:壁爐、鏡壁、雪的風景畫等等,以致於最終帶她離 開大廈,走入花園;如同片頭劇中劇結尾鐘響時所預示:「此刻,我屬於你。」
 

羅伯-格里耶在《被囚的美女》中明顯地引用的考克多電影《奧菲爾》中的地獄使 者摩托車騎士,而在《去年在馬倫巴》這部他所寫的第一部電影劇本(包括分鏡劇本)中 ,我們也看到他同樣的引用了考克多的《奧菲爾》與《詩人之血》這兩部電影中反覆出現 的鏡子意象以及死亡的意象。《去年在馬倫巴》中整棟巴洛克式大廈就如同地獄,安靜, 沒有生氣,人們隨時陷入凝止的姿態;與人賭博必贏的高瘦男子就像是死神,掌管命運, 無人可逃脫他的控制。而男主角帶領女主角離開這個巴洛克式大廈的過程,就如同奧菲爾 進入地獄,帶領尤莉蒂絲離開黑暗世界,回到人間一般。片中他們反覆討論的石像就是奧 菲爾與尤莉蒂絲的雕像;雖然他們始終無法為此雕像命名,但是,他們正重複了這石像背 後神話的經歷。
 

男主角曾說:一但講過的話便如同凝止的漠然石像,已然死去。男主角就像是詩人 ,要把「她」帶離死亡,回到活生生的此刻。要離開文字慣性的死亡狀態是困難的。「她 」不斷拒絕進入他的想像,不斷要求再等一等,不斷說明要離開過去的生活是如何的困難 ,直到「她」聽到地獄之門沈重的關門聲而大驚。
 

男主角說:我們進入了花園,迷失了自己。「她」終於跟著詩人離開了。離開了過 去的習性,離開了固定的身分,離開了虛飾、封閉而無出口的死亡,進入了此刻的未知與 變化。「她」就像是詩人所失去的「字」,遺失在過去中,遺失在封閉而僵化的慣性中。 片尾;「她」也像是詩人所要誘引的讀者,一直以現實作為反駁的藉口,而拒絕進入詩人 的想像。
 

如同欺眼法的繪畫,《去年在馬倫巴》以文字與影像逼真的細節鋪展出看似真實的 不同世界;但是,在音軌與影像之間的斷裂處,不同世界的矛盾中,在重複出現的影符( 素描畫框)變化,我們發現了一些縫隙與「開口」。隨著攝影機,就像是隨著奧菲爾,我 們透過這些「開口」,層層穿越由文字與影像構築出的不同現實,尋找可以讓文字與影像 持續流動變化的此刻;也只有我們讓自己迷失,才有可能進入活在此刻的文字與影像,
 

 

引用資料:

Fragola, Anthony N. & Smith, Roch C. The erotic dream machine: Interviews with Alain Robbe Grillet on His Films.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2.

張容.《法國新小說派》.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