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師的寶典》的符號學詮釋

 

版權所有copyright.gif (70 bytes)劉紀蕙

《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書局,1994。第159-163頁。

  

Ⅰ 格林那威利用《魔法師的寶典》提出他對莎劇《暴風雨》的詮釋

1.1 莎劇中Prospero利用魔法控制一場暴風雨,並把一群人安排在島上各角落,慢慢向他的洞穴集中,預備最後的一幕。

1.2 他召喚精靈施展法術,使這群人歷經各種感官經驗,使他們誤以為真。實際上任何事件都是虛構。如夢、如精靈化為空氣,將不存在,船未沈、完好如新,這群人也毫髮未損。

1.3 格林那威認為這種在一段時間之內,歷經各種感官經驗,以虛為實、以幻為真,如同被操縱於魔法師股掌之間的過程,可當為文學經驗的暗喻。

Ⅱ 格林那威認為莎劇《暴風雨》呈現書寫創作的經驗

2.1 在電影中,Prospero是寫書的人,寫莎劇中的文本,文字與書寫的具體視覺意象不斷在畫面中出現,有時與人物同時交疊,似乎文字刻印在人物之上,控制人物。(圖1-2)

2.2 Prospero的聲音是唯一的聲音,電影中全部對話似乎是念台詞,念著Prospero寫的台詞,而且都是男性的聲音。Miranda 的聲音被一男性聲音遮蓋,她的聲音雖同時出現在音軌上,但卻遙遠而空洞,沒有感情與生命。

2.3 格林那威認為寫作像是施展魔法,控制角色,囚禁讀者之感官書中劇情場景由如空氣般之精靈所鋪陳,召之即來,揮之即散,並不存在。 魔法師Prospero是作者,作者可利用寫作囚禁讀者感官,亦可釋放讀者。島上的洞穴是書中蘊含之真理,需要引誘讀者進入閱讀。片尾Prospero要求被釋,即寫作時,作者亦被讀者囚禁,寫完後,要求被釋放,離開孤島上的洞穴,而回自由之現實社會。

Ⅲ 格林那威也認為莎劇《暴風雨》呈現閱讀的經驗

3.1 電影中這群人經歷魔法師所安排的情節,就像是閱讀的過程,經歷魔障,體驗死亡、離別、苦刑、流淚等感官狀態。

3.2 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腦海中會浮現一連串意象。這些文字召喚出的意象在電影畫面中以具體實景呈現,如書中提及未發生之事,Miranda 當女王;過去已發生之事,Prospero之妻死亡(肚皮扯開,血肉浮現),或 Arial受禁於巨石之中。

3.3 閱讀由左至右,由右至左之視覺行為由鏡頭由左推移至右(進入建築物,開始故事),或由右至左(米蘭被謀反者篡奪)象徵地表現出來。電影後半段甚至有推進拉出的鏡頭移動,這是進一步象徵閱讀時進入文字世界或自其中出來。

3.4 閱讀時如同開始打開各種不同的書。電影中出現二十五本不同的書,如同一冊冊意象之書,一本一本地打開,水書,鏡書,建築書,死者之書,色彩之書,數字之書,地獄之書,老化之書,宇宙學之書,人生之書,泥土之書,植物之書,愛之書,動物之書,烏托邦之書,毀滅之書,神話之書,最後是莎劇。水之書滿佈水之意象,頁頁滴得出水,因為劇中充滿水的意象,河流、海水、雨水、淚水。而泥土之書是Caliban 特有,充滿卑下污穢的意象,而與Caliban 相連的文字意象的暴烈低穢會使書頁有如被刀割、被糞便污血濺污。(圖3-4)

3.5 閱讀此書時,此書與無數其他書互為文本,引用或重述其他書中之內容。此劇本中所有故事,行動,意象都是在重複另外巨冊中之主題、死亡、愛情、毀滅、神話、色彩、數字、運動,每一符號各自有一傳統,典故,各自屬於每一類巨冊之中的一小部份。

Ⅳ 格林那威利用電影此藝術形式表達他對寫作與閱讀之理論。他不藉用文字、不藉用哲學與理論、卻藉用電影為他思考表達的媒體,因為電影是更自由的形式,可以破除文字之設限;卻同時呈現文字中多重意象浮動之效果。藉著影像,他表達了他對文本的看法。

4.1 書寫與閱讀開始時,電影的視覺影像呈現書之意象,打開書、豎立鏡子、書寫文字與影像重疊、書頁散落飄飛於空中,而畫面中框內之框,與畫面中打開布幕後的舞台,有人在旁觀看,都表示一種文本之內的文本(text-within-text)、書中之書。(圖5-7)

4.2 書寫與閱讀中止時,電影的視覺影象呈現折斷筆、關起書(數十本書)、摔破鏡子、燒書、撕書頁、沈書、以水浸書頁等意象。(圖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