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邊界政治與藝術思想介入
Border Politics of Coloniality, Artistic Intervention and Epistemic Revolution

2017 春

劉紀蕙
Office Hours:
Office: FR104C
Phone: 03-5731611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星期四下午1:30-4:30


課程宗旨
Course Purpose
課程進度表
Course Calendar
參考書目與連結
Reference and Links
作業要求
Assignment Requirements
相關議題討論區
Related Issues
劉紀蕙個人網頁
Joyce, C.H. Liu, Homepage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SRCS, NCTU

版權所有: 劉紀蕙

網頁維護: 劉紀蕙

更新日期: 2017/02/14
 


 

課程主旨

這門課將延續「資本、殖民與種族主義:世界體系以及東亞社會」,進一步探討殖民歷史、冷戰結構以及後冷戰政治經濟佈局,如何以不同型態,構成了21世紀亞際社會的「內部殖民」。「內部殖民」是來自於內部的剝削壓迫與邊界治理,既源自於共同體的意識形態問題,也是跨國資本滲透於國家發展的經濟政策問題。

我們將從傅科所討論的現代計畫的生命治理與內部殖民出發,並參考幾位研究帝國、殖民與解殖問題的學者論點,探討現代國家內部的核心邊陲不平等發展的問題,以及內部殖民所結合的傳統權力結構以及殖民歷史的階級體制。東北亞與東南亞社會的傳統權力結構,意指前現代的帝國封建體制,尤其是儒教官僚體系與朝貢關係所影響的差序結構與治理模式;東北亞與東南亞社會的殖民歷史,則涉及了殖民治理的分而治之所導致的族群衝突,以及這些族群衝突在現代國家所形成的不平等公民以及階級化的種族隔離與仇外心態。這些內部殖民結構造成了21世紀東北亞與東南亞國家新型態的種族主義與資源剝削。這門課的目的,便是思考如何進行思想與藝術的介入,挑戰法律與制度,以便克服各種形式的殖民結構,並且重新構想共同體。

我們將一起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共同體與公民的悖論:共同體權力結構如何導致內部壓迫,帝國與邊陲的關係如何出現於現代國家體制之內,生命治理的殖民性與暴力,傳統帝國的當代轉型範式,殖民體系的間接治理與地方勢力,不平等公民與不均等空間,當前社會如何以邊界控制來執行內部殖民

             東北亞與東南亞社會的特殊權力結構:我們要透過東北亞與東南亞地區的特殊歷史過程與幾個案例,檢討帝國、朝貢與核心邊陲關係如何從傳統到殖民時期然後到後殖民時期延續,朝貢體系如何複製帝國結構與殖民結構,儒家論述如何與殖民體制共構,如何在分而治之的殖民歷史以及獨立建國的過程下,再次塑造了種族主義式的階級劃分與不平等公民,中國崛起如何促成了新形式的朝貢關係

             共同體與公共社會的思想革命:我們要討論共同體的可能與不可能,如何促成內部邊界的民主化,如何思考承認政治,如何納入非常規居民而公民化,如何共同構成超國家公民社會,如何重新考慮共產主義理念以及參與式公共行動

             公共參與及藝術介入:我們要透過藝術的公共介入的理論以及個別案例,探討藝術行動介入,並且促成公共社會與共產主義理念實踐的可能性,思考共同體的解放與平等共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