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時英與海派文學
楊如英整理
楊義,〈論海派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2: 167-81.
一、 海派文學的地域文化因緣:海派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流派。它是一種租界文學、洋場文學,是以特定的地域文化為依託的歷史文化現象。所形成的是一種「才子+浪子」的文學(167-68)。
二、 海派發展三階段
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鵑
特色:上承《紅樓夢》、《花月痕》的傳統,外受《茶花女》的哀怨與世紀末的感傷的影響,展現出一種落魄者的孤獨感(169-70)。三十年代現代主義流派
代表人物:張資平、章衣萍;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上海現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國現代主義思潮,如日本新感覺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說等,剖析洋場社會人的行為方式和深層意識結構。
描寫「大都會的破體」(172),呈現出夢魘似的壓迫感四十年代承言情傳統和現代主義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無名氏、蘇青、張愛玲三、 海派兩個主要發展面向
男女兩性間曲折離奇的浪漫故事,與言情小說有密切聯繫
師法外國現代主義新穎活躍而又光怪陸離的表現手段
新感覺主義p. 179
新感覺主義的聽、聞、視、觸、味各種感覺器官,似乎都有某種特異功能,可以直接輸導到被感覺的物體上,賦予它們「生命感」,從而使來去匆匆的印象組成了感覺流。劉、穆等人把都市風景分解得七零八落、五光十色,在探戈樂的交錯節奏中搖落出濃豔的菸酒味和脂粉氣;他們對都市的感覺帶有光色錯綜感、倏忽感和魔幻感。
景秀明,〈試論海派小品的多重文化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3: 245-57.
一、 都市文化意識
書寫與都市對話中的焦慮的情緒體驗、憂鬱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對於傳統生活方式來說,是座精神孤島;同時都市機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拋入急駛的軌道,隨時要倒下來的感覺。漂泊感
切斷了舊有聯繫的新型都市人物,沒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於是成了無根的不安寧的遊魂,漂蕩在十里洋場。「海派小品裡傳達的漂泊情緒反應出他們與革命主潮、傳統文明脫節,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境況」(249)。二、 市民文化意識
1. 題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249)
2. 價值取向:享樂式個人主義價值觀與市民意識相契合(250)
3. 思維方式上強調實用理性(251)三、 文人文化意識
1. 兩個主要特點為非純粹性、差異性大
2. 差異性可分為三種:閒適型、批判型、哲理型結語:海派文人在大時代的變革中發現自己是小人物並且認同這一身分,同時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點,重獲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們在商業社會面前呈現話語失落(256)。
周毅,〈浮光掠影囂孤魂─析三十年代作家穆時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3: 162-77.
一、 穆時英創作手法
〈上海的狐步舞〉運用點影時空交叉、畫面重疊的蒙太奇表現手法,將幾個並行不悖的畫面同時以跳躍、變化的節奏急速的堆到讀者面前,造成眼花撩亂的感覺,讓讀者感受到生活的輕浮飄忽、及時行樂和支離破碎(141)
通過情場變遷的描寫展示短暫與無常的命題;通過飲鴆止渴般對愛情的尋覓,挖掘人物深層的內心疲憊與恐懼。e.g. 〈被當成消遣品的男子〉(142)
失敗情結(143)
二、 穆時英寫作風格的時代意義
批判:穆時英的頹廢是一種反抗力量。新文學發展至三十年代,已經迅速地跳過了作為先鋒力量的個體意志,進入了歷史的「合理性」發展之中。而穆時英以頹廢所展示的人生舞台上的全部失意已經表達了對這種合理進化的懷疑。
失戀者、破產者、青春衰頹者、被當作消遣品的人、理想幻滅者是穆時英小說中常見的人物類型。這些類型化的描寫賦予了個人的隱密激情以顯而易見的戰鬥性,他正欲通過對個體生命枯竭的描述達成對時代的審判。(143)新感覺派淵源與穆時英的藝術形式探索p. 145
三、 對穆時英研究的缺乏所反映出的文學史觀的盲點147-149
網頁更新維護:楊如英
最近更新日期:1999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