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上海三十年代背景何麗霞整理
1999.3.10
- 小說史研究與文化意識
- 文學研究的多元互補方法
- 基本上文學本身應有一種文學本位觀,不應把文學當作政治的附庸和具體政策的工具,而應以文學審美價值放在重要的位置。
- 另一方面文學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我們必須要以同樣的開放態度去研究文學與其他領域的滲透。
- 但這種多元方法仍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視角,那就是審美的、歷史的尺度,看文學在歷史上提供了哪些新的東西,對文學觀念、內容、形式發展提供了些什麼。
- 這個原則的背後必須帶文化意識的問題,文學作品為何發生變化,所反映的生活為何採取某一種特定的形式,都受著文化系統的制約和影響。
- 多元的文學分期模式
- 過去的文學分期大體上是按照社會政治分期,這反文學是政治的一種附庸。
- 文學史分期的爭論事實上是新時期文學變革的投影。提供文學主體地位,也必然要求文學史的分期以文學發展為基準。
- 以文學內容或文學形式分類會得到與歷來不同的文學史呈現。
- 文學史體系的結構和功能
…各種文學作品中包涵了不同的文化層次,不同的文化層次有不同的審美要求,舌種文化層次的文學都其價值。
- 這裡所指的結構共非一般所指的結構主義,而是一種學術原則。如果把文學作為一個總體結構,就發現文學內部在同一個時候出現的流派,相互之間有一種互相補充、互相競爭、互相推動的關係。
- 從結構和文化的角度看文學來看現代文學發展是分層次的
- 清末民初小說在文化上的選擇與迷失
- 清末民初小說的文化背景
- 十九世紀中業以來,歐美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衝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種形式,中國人帶著民族危機去接受這些東西,所以當時借鑑西方文化時,帶著強烈的救亡圖存的意識。
- 西方文化以優勝者的面目對中國文化的滲透、擴散,是分階級的,先是技術的、再到制度,最後是文化。
- 清末民初小說發展的歷史階段
…作品帶有強烈的國民和群體意識,在藝術表現上,格局宏大,描寫粗糙。
- 第一階段梁啟超辦「新小說」雜誌,提倡政治小說
第二階段以黃摩西、徐念慈為代表,其文學觀帶有張文學反映生活,但作品中封建觀念沒有改變。 第三階段,民國初年,辛亥革命剛成功,很快就失敗,西方文化還在繼續衝擊中國社會,鴛鴦蝴蝶派反映了當時作家在文化遽變中的痛苦與矛盾。 當時鴛鴦蝴派有三個模式﹕第一種模式是處於矛盾狀態,作家在政治反對道德上的守舊,但又仍覺得禮教還有維繫風化的地方﹔第二種模式是純粹寫柳蔭花下的男女的愛情、艷情﹔第三種模式是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作品,提倡尊孔風氣。
- 清末民初小說體式的變化有三方面
化,包括由靜變動、由順向變逆向、由縱向轉為橫向。
- 第一,從一種比較刻板、比較呆重的程式變成比較靈活、輕鬆的結構形式
- 第二,敘事角度的變化,說話人站在一個局外人的位置,以全知的視角操縱人物,到了民初,很多第一人稱的小說可以看出作者于人的某些特質
- 第三,時空結構的轉變,古典小說時空結構較為固定,到清末有三種時空變
上述的三個層次的變化,實際上是宗法制度社會趨於崩潰,在外來文化的衝擊過程中,人們對小說藝術的重新探索、重新組合。
- 現代小說觀念變革的原因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地位和它對現代小說觀念變革的推動
-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橫向的交融,分別在春秋戰國時期、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時期,以及明清「西學東漸」時期。
- 新文化運動以叛逆的心理對抗古老封建的傳統,形成五四小說的觀念。
- 五四小說變革的三方面值得注意
- 一是通過橫向借鑑到宏觀的組合,「五四」時期的作家是從整個世界文化結構上看中國文化和小說問題,所以當時很多理論家都以開闊的眼界,力圖從整體宏觀上把握小說藝術的屬性和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些宏觀研究打破了過去評論中側重於直觀體驗的方法,把思維在理性的領域幅度展開,維護了小說的科學尊嚴。
- 一是在逆向的選擇中追求創新,新派作家要求超越黑幕小說、鴛鴦蝴蝶派小說低格調的媚俗的藝術境界。
- 一是在競爭中開展多元的探索,「五四」新文學在一種元氣充沛的橫向競爭中,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小說發展格局。在短短三五年間容納了西方幾百年來的各種文學思潮,出現了各種流派的探索,顯不了很強烈的小說現代識。
- 五四小說變革的文化深度的呈現
- 真實觀和悲觀意識﹕「真」是五四時期小說的一個重要追求,這個「真」有二個向度,一是以文學研究會為代表的再現說,認為真就是如實描寫客觀對象﹔一是以創造社為代表的表現說,其真主要是內在情緒的真摯抒發。五四新文學作家用現代的意識觀照社會、觀照文化及人類行為模式,從而發現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在觀察時,他們在習以為常的文化中看到了悲劇因素。
- 功利觀和批判意識﹕大多數的作家都自覺地、或潛在地趨向於用文學參與歷史,但功利觀需要採取一個比較寬容、新穎的價值尺度,不要陷於傳統規範的勸善罰惡的窠臼。
- 審美觀念和文學的本位意識﹕新文學作家強調「美」,即文學本身區別其他學科的審美特徵。由於在「美」的問題上的突破,五四小說藝術出一些新的構成,取得較特出成就的小說類型有四種,分別為性格小說、心理小說、風俗小說、詩化小說。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現代主義思潮
- 意象主義的介紹與影響
- 意象派是本世紀初在歐美興起的一個詩歌流派,此派詩人評擊維多利亞詩風的傷感和空洞,認為人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硬朗實在的詩歌,他們主張詩不要冗詞贅語,但詩人必須不斷創造新的意象。
- 中國新文學者把意象主義作為 “自由白話詩派” 來理解和接受,他們認識到了意象派對詩的內容和形式所持的革新態度和反傳統精神。因此中國白話詩接受了意象派革新語言、韻律、題材的主張,傾向于把意象派理論看成是詩歌內容的平民化和詩歌形式的通俗化,這直接導致了中國早期 “白話詩派” 的產生。
- 然而,大部份白話詩缺乏生動、鮮明的意象,更少有意象的組合與疊加,它們實踐了意象派的語言風格平易近人的同時,卻沒有貫徹它的“意象”主張,不是通過意象來思考和感覺,而是敘述、描寫、甚至議論,說理多於“表述”。
- 未來主義與達達主義的背景與內容
- 未來主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二十世紀,是資本主義工業高度發達,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頌揚都市文明及機械文明,此派詩人不只在詩歌中描寫作新事物,還在詩歌形式上進行大膽的試驗和革新,刻意表現主觀感受。中國作家、理論家對未來派的介紹雖然熱鬧、踴躍,但接受和認同則比較平靜、冷淡,基本上沒有把未來主義藝術引入創作實踐。
- 達達主義是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切都顯得荒謬和沒有意義,它的原則是徹底的否定精神。20年代不少達達主義的介紹出現在中國新文學雜誌中,這些介紹表明中國對現代主義文藝新潮的動向是相當關注和敏感的,然而中國新文學還不具備達達主義那種純粹否定品格,因而達達主義只是作為一種時尚,既沒有引起廣泛的矚目,更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
- 超現實主義是達達主義分離出來的一個現代主義流派,這個流派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弗洛依德的潛意識學說為理論基礎。在中國,超現實主義一直遲至30年代才開始出現少量的介紹文章,且缺少有影響力的作品,可以說是現代主義各流派中對中國新文學影響最微弱的一個。
- 意識流的介紹和影響
- 意識流文學主要是指意識流小說,它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意識流最初只是指一種創作原則、寫作技巧和方法的總稱。隨著歐美出現了一批世所公認的意識流作家,意識流小說流派便自然形成了,并在20至40年代興盛一時。
- 中國新文學對意識流文學理論和創作的介紹比較晚,但在五四時期非常有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意識流小說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中國作家對意識流文學雖然並未創造出多少地道的意識流小說,但具有了意識流小說區別于傳統小說的思想形式和藝術形式。這些作品表現的內容深受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因而大都把對心理的表現伸到潛意識的領域,注重表現人物的夢境、幻覺、性的壓抑、變態心理。
- 現代主義影響在詩歌領域的發展
- 3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和詩論在中國得到更進一步的傳播,這種傳播雖遠不及20年代那麼廣泛,但卻更為有系統和深入。
- 現代派的形成與美學要求
- 現化派的形成有多方面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大革命失敗以後迷茫的時代背景,直接影響了一部份敏感、內外的詩人的價值觀。繼承了20年代象徵派的基本因素,同時加以擴展和延伸,擴展對西方其他現代主義流派借鑒的視野,延伸唐宋意象的精粹,并予以融匯創新,以成一家。
- 按照中國古典的定義來看,它是現代主義的,按照西方現代的定義來看,它是准現代主義的。這個准現代主義的詩歌流派,可以概括為兩種審美形態﹕病態美和朦朧美。
- 現代主義影響在小說領域的深入發展
- 佛洛伊德、日本新感覺和歐美心理分析、意識流小說的傳播與影響
- 與五四時期相比,30年代中國文化界對弗洛依德主義的介紹和研究還是相當活躍的,但影響卻相對縮小,越來越局限於專業性和學術性領域。
- 新感覺派是日本20年代出現的一個重要小說流派。這一流派的審美原則是以感性認識論為出發點,推崇感覺的真實﹔在結構方面追求一種自由聯想式的開放敘事形式﹔在文體風格上,善於運用新奇的比喻、象徵等修辭手法,用想像來捕捉剎那間的感覺構成新的事實。
- 30年代歐美心理小說和意識流小說作家的名字已經為中國作家所熟知,這些作家的創作代表了一種「新心理主義」的文學傾向,他們注重於描寫內心的紛爭苦悶,而不將全力傾瀉在外部事變的記述上。
- 佛洛伊德、日本新感覺和歐美心理分析、意識流小說構成了中國新感覺派作家的文化氣質、人生觀念、藝術技巧和敘事方法的複雜的外來影響。
- 新感覺派的形成、特徵與衰落
- 在政治意識上,新感覺派作家與當時的現代派詩人代表了一種自由知識份子的態度和立場。一方面他們反感和揭露現實社會的腐敗,同情甚至支持左翼文學﹔另一方面他們又不願介入政治集團和政治鬥爭,與左翼文學保持一定距離。在組織上,他們不願加入當時聲勢浩大的左翼作家聯盟﹔在思想上,他們堅持個人的獨立性和個人的看由選擇﹔在藝術觀念上,新感覺派作家反對文學與政治完全認同,堅持藝術的獨立性,重視藝術的形式的創新。
- 現代主義氣質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在創作主題上,新感覺派小說通過對都市心態的微觀透視來反映個體的生存境遇和心靈感受,表現出一種對現代都市社會生活的焦慮體驗。第二,在藝術形象中,新感覺派熱衷於表現和揭示人物的深層心理現象,用精神分析觀念重新理解和塑造人物形象。第三,在敘事方式上,力圖通過對人的心靈的透視和感覺的再現世界和人生,形成一種獨特的心理—感覺化的敘事方式。
- 從30年代中期,新感覺派開始走向衰落。原因有三點﹕第一,新感覺派作家因作品鮮於直接以政治問題為訴求,在當時左派文學強勢影響下,缺乏讀者支持﹔第二,與作為主流的左派文學在創作理念上發生衝突,新感覺派作品被視為頹廢主義的資產階級文學傾向,故受到排斥。第三,與新感覺派自身的藝術局限有關系,因為他們常常無法擺脫向外國文學模仿和借鑒的痕跡,且很難超越既定的創作模式。
網頁更新維護:劉紀蕙
最近更新日期:1999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