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文學書目


一、現代主義文學總論

二、海派文學

三、新感覺派

四、作家

  1. 李金髮
  2. 施蟄存
  3. 曹禺
  4. 劉吶鷗
  5. 穆時英
  6. 戴望舒

  1. 上海地區資料
  2. 台北地區資料

 


一、現代主義文學總論

丁帆。〈三十年代小說中「表現」與「再現」的消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91 (306, 此為論文摘編)

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 4期 1980 頁78-91

凡尼?。〈心理描寫和意識流的引進〉《文學評論》。 3期 1981 頁52-59

尹鴻。〈佛洛伊德主義與「五四」浪漫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90 (288, 此為論文摘編)

文學武。〈評現代派小說技巧問題〉《文藝理論研究》。 1期 1983 頁100

文學武?。〈用現實主義法則評介現代派〉《文藝理論研究》。 3期 1983 頁138

文學武?。〈現代主義的複雜性〉《文藝理論研究》。 2期 1983 頁138

文學武?。〈評現代派的「自我表現」〉《文藝理論研究》。 2期 1984 頁

文學武?。〈超現實主義的基本論點〉《文藝理論研究》。 3期 1985 頁134

文學武?。〈關於現代派問題的爭議〉《文藝理論研究》。 4期 1983 頁143

方長安。〈論三十年代現代派小說〉《文學評論》。 2期 1998 頁138-149

王澤彪。〈論三十年代現代主義詩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94 頁48-

朱壽桐。〈論我國新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文學評論》。 2期 1996 頁127-139

朱寨。〈長篇小說與現代主義〉《文學評論》。 2期 1998 頁5-21

朱徽。〈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7 (279, 此為論文摘編)

余鳳高。〈心理學派與中國現代文學〉《文學評論》。 5期 1985 頁62-75

宋永毅。〈現代文學中的心理學遐想〉《文學評論》。 1期 1987 頁153-156

杜運通。〈三十年代浪漫文學的母題範式和審美特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92(308, 此為論文摘編)

孟悅。〈視角問題與「五四」小說現代化〉《文學評論》。 5期 1985 頁76-89

施建傳。〈現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試論心理分析小說派的創作傾向及其歷史教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85 頁40-60。

胡有清。〈論左翼創作理論對三十年代文學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5 頁138-。

范培松。〈論三十年代散文的「反祖」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94 頁50-

秦家淇。〈論三十年代江蘇新文學的主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8 頁162-。

高楠。〈評趙凌河《中國現代派文學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92 頁288-

張同道。〈火的吶喊與夢的呢喃三十年代左翼詩潮與現代主義詩潮〉《文學評論》。 1期 1997 頁107-117

梁敏兒。〈《苦悶的象徵》與佛洛伊德學說的傳入廚川白村研究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4 頁240-

許子東。〈現代主義與中國新時期文學〉《文學評論》。 4期 1989 頁21-34

許志英。〈現代文學與文學現代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7 頁88-。

陳原誠、尹鴻。〈中國二十世紀文學與現代主義思潮論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2 頁94-

陳維松。〈論九 詩派與現代派詩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90 (288, 此為論文摘編)

陳慧。〈論西方現代派的頹廢性〉《文學評論》。 6期 1990 頁13-30

程亦騏。〈精神分析學派對徐訏三、四十年代小說創作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2 頁56-

葛聰敏。〈「五四」現代派創作與西方現代派作家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86 頁137-。

鄒平。〈新時期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漸進〉《文學評論》。 1期 1987 頁28-34

趙圓。〈知識者’’對人民的態度的歷史由一個特殊方向看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85 頁15-。

趙憲章。〈佛洛伊德的文藝心理學方法〉《文學評論》。 3期 1987 頁110-129

遠國興。〈現代中國悲劇觀的轉變和「五四」時代風格從中西悲劇觀的比較研究中看「五四」時期的悲劇創作價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85 頁61-。

劉海斌。〈論「現代性」在現代文學研究中的闡釋有限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7 頁103-

劉納。〈「五四」新文學的理性色彩及其對現代文學發展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85 頁44-64。

蔡清富。〈臧克家與三十年代的詩歌流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86 頁124-。

應紅。〈從《現代文學》看台灣的現代派小說〉《文學評論》。 2期 1986 頁82-73

邁克爾.戈茨著、尹慧泯譯。〈西方對現代文學研究的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3 頁39-66。

藍棣之。〈論四十年代的現代詩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3 頁94-113。

羅鋼。〈「五四」時期及二十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8(308, 此為論文摘編)。

中研院近史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 1860-1949》。 台北市。

王崇杰。《存在主義美學與現代派藝術》。 北京:社科學文。 1988

唐正序、陳厚誠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

袁可嘉選編。《現代派作品》。 長沙:湖南文藝社。 1992

陳紀瀅。《三十年代作家直接印象記》。 板橋:駱駝。 1997

陳燊。《同異集:論古典遺產、現代派文學及其他》。 廣西:漓江。 1989

趙凌河。《中國現代派文學引論》。 瀋陽:遼寧人民。 1990

劉吶鷗《都市風景線》水沫出版社,1930,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再版,1995

劉長鼎、陳秀華。《中國現代文學運動史料編年》。 山西: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3

黎活仁。《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魯迅、何其芳、施蟄存作品的精神分析》。 台北:業強。 1993

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勢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 北京:北京大學。 1990。

譚楚良、羅田、王國棟。《中國現代主義文學》。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1992

 


二、海派文學

文學武。〈各具異彩的文學景觀京派小說與海派小說比較論〉《文學評論》。 4期 1998 頁22-33

王愛松。〈都市的五光時色三十年代都市題材小說之比較〉《文學評論》。 3期 1995 頁17-28

王愛松。〈論三十年代散文三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96 頁158-

石曉楓。〈論王安憶「長恨歌」的海派傳承〉《中國現代文學理論》。 11期 1998.09 頁421-436

吳向北。〈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學兼談對茅盾《子夜》的新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91 (305, 此為論文摘編)

吳福輝。〈老中國土地上的新興神話海派小說都市主題研究〉《文學評論》。 1期 1994 頁5-17

吳福輝。<作為文學﹙商品﹚生產的海派期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1期﹐1-15。

李俊國。〈「京派」「海派」文學比較研究論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9 (308, 此為論文摘編)。

李後國。〈三十年代「京派」文學思想辨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8 。(301, 此為論文摘編)。

唐 。〈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學〉《文學評論》。 3期 1982 頁102-111

張英進著、馮洁音譯。〈都市的線條:三十年代中國現代派筆下的上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97 頁93-109。

張鴻聲。〈都市化中的鄉村與都市裡的鄉村心理分析派小說論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90 頁131-142。

陳建新。〈論魯迅對海派文化的批判〉《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97 頁127-

景秀明。〈試論海派小品的多重文化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96 頁245-257。

楊義。〈論海派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91 (167, 此為論文摘編)167-181。


三、新感覺派

王向遠。〈新感覺派文學及其在中國的變異-中日新感覺派的再比較與再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5 頁46-62。

余清香、毛家明。〈大都市在他的筆下痙攣--論穆時英新感覺派都市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90 (282, 此為論文摘編)

吳福輝。〈中國新感覺派的沈浮和日本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86 (283, 此為論文摘編)。

李今。〈新感覺派和二三十年代的好萊塢電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97 頁32-56。

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覺派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0期 1997.03 頁317-355。

閻振宇。〈中日新感覺派比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1 (296, 此為論文摘編)

閻振宇。〈中日新感覺派比較論〉《文學評論》。 3期 1991 頁87-96

嚴家炎。〈張愛玲和新感覺派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9 頁132-

王明君。《中國新感覺派小說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1997(指導教授:唐翼明)

李歐梵編。《新感覺派小說選》。 台北:允晨。 1988

嚴家炎編。《新感覺派小說選》。 北平:人民。 1985。


四、作家

  1. 李金髮

    石彬室。〈李金髮的文藝生活—記中國象徵主義先驅〉《幼獅文藝》。51卷3 期 1980.03 頁98-112。

    何明績。〈我國近代三大雕塑家—黃土水、李金髮、劉開渠〉《現代美術》。 75期 1997.12 頁33-38。

    吳奔星。〈中國象徵詩派的祖師爺—李金髮其人其事〉《國文天地》。7卷 1期 19991.06 頁16-22。

    李怡。〈李金髮片論—一個中西比較的視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88 頁183-

    邱文治、杜學忠、穆懷英。〈論李金髮的詩歌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3 頁39-66。

    秦賢次。〈李金髮二、三事:楊允達〈李金髮評傳〉讀後〉《文訊月刊》。 25期 1986.08 頁47-52。

    李金髮。《飄零閒草》。 台北:僑聯。 1964

 

2. 施蟄存

    李惠彬。〈略談施蟄存小說創作的藝術積累與準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94 頁286-

    李歐梵。〈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的作品簡介〉《聯合文學》。3卷 12期 民76.10 頁8-14。

    夏元文、俞秀玲。〈施蟄存與施尼茨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92

    秦賢次。〈創作翻譯皆高手的施蟄存〉《文訊月刊》。 12期 民79.01 頁89-91。

    彭斌柏。〈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的意義〉《文學評論》。 2期 1993 頁142-143

    鄭明娳、林燿德專訪。〈中國現代主義的曙光—與新感覺派大師施蟄存對談〉《聯合文學》。6卷 9期 民79.07 頁130-141。

    鄭明娳。〈施蟄存小說中的兩性關係〉《教學與研究》。13期 民80.06 頁83-91。

    嚴家炎。〈略談施蟄存的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5 頁284-。

    施蟄存。《善女人行品》。 上海:上海。 1986。

    施蟄存《十年創作集》小說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施蟄存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 上海:上海書店。 1991

    施蟄存著、應國靖編。《施蟄存》。 香港:三聯。 1988

    應國靖編。《施蟄存散文選集》。 天津市:百花文藝。 1986

    應國靖編。《戴望舒/施蟄存》。 北京:人民文學。 1993。

。〈關於施蟄存小說<<石秀>>的不同意見〉,《文藝理論研究》。總第068 pp.93-

    朱亞夫。〈聽施蟄存先生談往事〉,《上海檔案工作》。1995年第003期 總第063期 pp.54-

    朱錦輝。〈從創造社作家、施蟄存、張愛玲的創作看現代心理小說之演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11 pp.14-

    谷葦,錢紅林。〈施蟄存訪談錄〉,《小說界》。1993.05 (70) pp.4-

    金華。〈從施蟄存的小說看現代派文學對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喚〉,《遼寧大學學報》。1995.06 pp.110-

    施蟄存 (等)。〈作家來信摘抄〉,《文學自由談》。1994.2 (43) pp.155-

    施蟄存。〈功風名雨〉,《隨筆》。1994.03 pp.124-

    施蟄存。〈我的雜文〉,《隨筆》。1993.03 pp.90-

    施蟄存。〈施蟄存談"心理分析小說"〉,《文藝理論研究》。總第071期 pp.75-

    施蟄存。〈純文學.嚴肅文學.垃圾文學.痞子文學〉,《中國學術會議文獻通報(月刊)》。1993.09 pp.91-


    施蟄存。〈漫談七十年來上海的文學〉,《文藝理論研究》。1995.4 (81) pp.2-


    施蟄存。〈舊體詩中的諧趣〉,《晉陽學刊》。1994.06 (87) pp.75-


    唐正華。〈論施蟄存歷史題材短篇小說的創新〉,《文史哲》。1994年第002期 總第221期 pp.89-


    商景雲。〈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融合與滲透(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初探)〉,《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1 pp.184-

    郭豫適。〈胡喬木同志訪晤施蟄存先生記〉,《文藝理論研究》。總第072期 pp.62-

    陳子善。〈<<施蟄存七十年文選>>編後〉,《博覽群書》。1996.7 (139) pp.13-

    劉俊。〈中國現代心理分析小說的兩種形態--施蟄存,歐陽子比較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季刊]》。1993.2 pp.90-

    劉星。〈中國現代心理分析小說的兩種形態(施蟄存、歐陽子比較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6 pp.193-

    劉凌。〈施蟄存與魯迅〉,《傳記文學》。1994.6 pp.42-

    劉凌。〈施蟄存與魯迅的一段交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3 pp.176-

    鄧時忠。〈平凡.深入.詩意化(從《上元燈》看施蟄存小說的審美對象系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11 pp.229-

    應向東。〈好一個春陽:施蟄存小說<<春陽>>解讀〉,《語文月刊》。1993.07 (136) pp.12-

    譚桂林。〈佛教文化的現代心理學透視(施蟄存佛教題材小說論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4 pp.172-

3. 曹禺

    王世德。〈論曹禺劇作中的「間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1 頁234-。

    田本相。〈關於曹禺的早期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6 頁53-。

    朱棟霖。〈曹禺戲劇與契柯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3 頁30-。

    朱棟霖。〈論曹禺的悲劇藝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2 頁131-。

    宋劍華。〈苦悶與自責—對於曹禺及其作品的精神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92 (299, 此為論文摘編)

    宋劍華。〈藝術感知的生命空間—表現主義與曹禺早期的藝術風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1 頁128-

    李超宗。〈巴金與曹禺〉《青溪》。 60 期 1972.02 頁130-142。

    周音。〈談談《雷雨》中的周繁漪—與錢谷融先生商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1 頁280-。

    胡潤森。〈曹禺在中國和世界悲劇史上的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3 頁7-

    胡耀恆。〈論曹禺的戲劇(雷雨等)〉《中外文學》。 2卷8期 1974.01 頁142-153。

    孫慶升。〈曹禺劇作人物配置初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5 頁203-216。

    馬中行。〈《雷雨》中沒有命運觀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82 頁311-。

    馬森。〈中國現代舞台上的悲劇典範—論曹禺的「雷雨」〉《成大中文學報》。 1期 1992.11 頁107-124。

    陳瘦竹。〈世界聲譽與民族特色—談曹禺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86 頁24-33。

    章俊第。〈論曹禺劇作中走與留的矛盾衝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4 頁221。

    董炳月。〈原始崇拜與曹禺的戲劇創作〉《文學評論》。 2期 1993 頁16-29

    鄒紅。〈「家」的夢魘—曹禺戲劇創作的心理分析〉《文學評論》。 3期 1991 頁97-110

    廖安原。〈《雷雨》衝突結構模式論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93 頁109-

    劉紹銘。〈曹禺新論〉《表演藝術》。 6期 1993.04 頁。74-79

    潘克明。〈也談《雷雨》戲劇衝突的主線〉《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2 頁242-。

    轉日新。〈曹禺研究的一項新成果—讀《曹禺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8 頁291-。

4. 劉吶鷗

    李歐梵。〈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的作品簡介〉《聯合文學》。3卷 12期 民76.10 頁8-14。

    彭小妍。〈浪湯天涯: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2期 1998.03 頁1-39

5. 穆時英

    王達生。〈穆時英小說人物原型簡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91 頁124-128。

    朱彤。〈穆時英新感覺小說敘述模式的創新〉,《天津師大學報》。1993年第005期 pp.71-

    朱彤。〈穆時英新感覺小說敘述模式的創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2期 pp.200-

    吳義勤。〈穆時英:劃出兩條軌跡的流星〉,《貴州社會科學(雙月刊)》。1993年第005期 總第125期 pp.69-

    李歐梵。〈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的作品簡介〉《聯合文學》。3卷 12期 民76.10 頁8-14。

    周毅。〈浮光掠影囂孤魂—析三十年代作家穆時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9 頁140-149。

    唐 。〈穆時英的兩篇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期 1985 頁273-。

    夏元文。〈論穆時英小說結構模式的創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90 頁161-170。

    劉洪濤。〈論劉吶鷗 穆時英的都市小說〉,《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071.06期 57-

    穆時英。《南北極》。 上海:現代。 1933

    穆時英《紅色的女臘神》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6. 戴望舒

呂興昌。〈用殘存的手掌觸摸殘損的江山戴望舒的生平與作品〉《國文天地》。7卷 1期 民80.06 頁23-27。

巫漢明。〈戴望舒的詩以及「現代派」〉《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6期 民62.04 頁27-32。

李元貞。〈評戴望舒〈災難歲月〉的三首詩兼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夏潮》。4卷 3期 民67.03 頁84-87。

亞弦選註。〈戴望舒作品回顧〉《創世紀詩刊》。35期 民62.11 頁75-84。

張林杰。〈戴望舒的研究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5 頁213-

莫瑜。〈現代譯詩名家(4)戴望舒〉《東方雜誌》。23卷 8期 民79.02 頁74-77。

莫瑜。〈賈穆(Francis Jammes)和戴望舒戴望舒的研究之一〉《中外文學》。17卷 11期 民78.04 頁151-161。

楊玉峰。〈戴望舒資料之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3 頁。

馮異。〈「雨巷」一解〉《台灣詩學季刊》。 22期 1998.03

劉洪濤。〈自然-人類-自我--簡析戴望舒的《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9 頁234-

劉祥安。〈雨巷中的尋夢者略論抒情詩人戴望舒〉《國文天地》。8卷 2期 民81.07 頁61-66。

蔡登山。〈更幾度人間風雨戴望舒的苦戀與仳離〉《國文天地》。 14:4:160 1998.09 頁72-79

鮑晶。〈留下屐痕的詩人戴望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期 1981 頁195-。

闕國虯。〈試論戴望舒詩歌的外來影響與獨創性〉《文學評論》。 4期 1983 頁31-41.

顏瑞芳。〈戴望舒的寂寞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理論》。8期 民86.12 頁533-543。

羅青。〈致螢文釋戴望舒的詩〉《明道文藝》。21期 民66.12 頁4-9。

龔顯宗。〈論戴望舒的詩〉《文藝月刊》。 152期 民71.02 頁91-109。

《戴望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應國靖編。《戴望舒/施蟄存》。 北京:人民文學。 1993。


 

 

 

 

網頁更新維護:劉紀蕙

最近更新日期:1999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