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現代性專題:
主體與「無」之政治與美學
Question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Void: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2010 秋

劉紀蕙
Office Hours:
Office: FR104C
Phone: 03-5731611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星期四下午1:30-4:30
教室:人社二館 FR106


課程宗旨
Course Purpose
課程進度表
Course Calendar
參考書目與連結
Reference and Links
作業要求
Assignment Requirements
相關議題討論區
Related Issues
劉紀蕙個人網頁
Joyce, C.H. Liu, Homepage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SRCS, NCTU

版權所有: 劉紀蕙

網頁維護: 劉 紀蕙

更新日期: 2010/08/10
 

 

宗 旨

 

二十世紀中後期的解構思想中,「無」的概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拉岡、德希達、阿圖塞到杭席耶與巴迪烏,我們看到這些思想家以「 無」作為對既定認識框架置疑與顛覆的力量,或是作為意識形態斷裂的中空樞紐,或是作為唯物主義式存有湧發之處,例如 void, vide, lacuna, nothingness, an-arche, groundless ground, empty set。這個以「無」作為根柢或是無根柢的思想起點,其實在二十世紀上半期也曾經出現過。無論是西方的海德格或日本的京都學派,「 無」的場域都是關鍵概念。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思想出現的無政府主義思潮,其中也有以老莊思想為主軸的「 無」之政治以及美學思想。

這門課的進行並不試圖進入純粹哲學領域,而是要梳理當代基進政治思想中涉及「無」之譜系,探討其中之基進性、思考之參照軸與可能的啟發;此外,我們也希望 能夠將「無」的論述納入不同歷史脈絡的話語結構中,重新思考其所扣連的政治與美學的問題。因此,這門課的設計希望以雙重運動進行,一則探討二十世紀無論是 西方或是東亞地區關於「無之意識」的思想譜系中的積極面向或是其悖反面,同時也探討中國的政治與美學思想中具有「無之意識」的實踐以及其雙面性。這門課的 最後幾週為開放單元,邀請修課同學將自己研究計畫所處理的問題與對象帶進來,共同設計。

 

網路教學平台

歡迎對此門課程有興趣的同學以電子郵件與我討論。

電子郵件信箱:JoyceLiu@mail.nc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