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者到底在圖畫中看到了什麼?

版權所有copyright.gif (70 bytes)劉紀蕙

一九九九年春季班「視覺理論」課堂札記

 

1999年3月23日

「視覺理論」課堂札記

劉紀蕙

 

Richard Wollheim在他的文章“What the Spectator Sees”中,借用人們視覺的雙重性,討論觀者在看圖畫時,如何看到畫面圖像以外的訊息。就如同我們在雲朵的變化中可以看到城堡或是恐龍,在滿佈水漬的牆面上可以看到人的面孔一般,我們在圖畫中也會看到畫面以外的形象。這種「看進去」(seeing-in)的視角需要藉助於再現過程中約定俗成的傳統資訊。正如Richard Wollheim 所說:「我們需要先知道一些資訊,才能夠在圖畫中看到其他原本沒有看到的形象。」(“We need to know something in order to see in the picture something else.” 140)

Richard Wollheim的說法一則充分指出歷史知識對於我們理解圖像的必要性,再則也說明了觀看脈絡會因歷史知識而異。也就是說,這個「必要的資訊」一則來自於畫作創作的時代背景與畫家的個人脈絡,另一則卻來自於觀畫者的時代背景。就以John Berger所提出的「看的方法」為例,我們注意到,John Berger翻轉傳統觀畫的方式,從側面切入,看到了傳統藝術史沒有看到的問題。

John Berger所利用的策略,或是他所憑藉的觀看前提,可以歸納如下:

  1. 圖像(image)是人造的,受到意識形態的制約,也受到觀看方式而決定其意義。
  2. 繪畫中,由於女性時常是為了「被看」而擺出姿態,因此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對象(object),一個視覺對象,一個景象(a sight)。在此姿態中,根據Berger的看法,女性自身的「性」被減低,以方便觀者滿足偷窺以及壟斷之慾望。依此邏輯,John Berger便駁斥Kenneth Clark之說法,而指出Nudity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存在,是object,是為了展示,而nakedness則是為自己而存在的主體,是自然的,不須偷窺。
  3. 觀看是一種「佔有」的行為。如同繪畫中陳列物品也是一種佔有的表現。John Berger 因此指出,繪畫中的靜物、食物、畫廊、風景、人物,都顯示出某一種「擁有」的宣示。
  4. 廣告則是將歷史之理想銷售給觀者,使觀者有「我是我所擁有」之想像。

這些前提或是假設中,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而這些謬誤的膠著點則在於觀畫者與畫作之間的關係。例如Berger指出,觀看含有偷窺、佔有、擁有等對待關係,似乎自我展示者與被偷窺者已被物化,成為客體,而失去了主體性。然而,所有的觀看都含有慾望的投注(cathex)以及要結合的愛的欲力(eros),所有的對象都是第一對象的替代與變形,也都具有吸引力,而使得觀者驟然失去自我獨立而存的漠然狀態,離開自我的隔絕,朝向對象。如此,何謂「客體」?何謂「物化」?

此外,我們是否可以開始思考中國美學史中的視覺理論?觀看與被看物之間的關係是否有西方視覺理論中的主客辯證關係?

 

 

  • Wollheim, Richard. “What the Spectator Sees” in Visual Theory, 101-150
  • Berger, John. Ways of Seeing《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陳志梧譯。明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