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蕭瑞莆
更新日期:八十七年十月十四日
第一卷•第七期
(December 1972)羅門:一個作者自我世界的開放 -- 與顏元叔教授談我的三首死亡詩
第二卷•第二期
(July 1973)林怡俐:潛意識的昇華
-- 佛洛伊德•容格與文學批評第二卷•第十期
(March 1974)侯健:「野叟曝言」的變態心理
第二卷•第十二期
(May 1974)唐文標:又熱又熟又清又濕
-- 張愛玲的長篇「連環套」第九卷•第十期
[電影專輯] (March 1981)齊隆壬:電影符號學隨筆
-- 二○年代德國表現主義「影片」的結構分析
第十卷•第十期
(March 1982)廖炳惠:嚮往、放逐、匱缺
-- 「桃花源詩并記」的美感結構第十二卷•第三期
(August 1983)廖炳惠:解釋所有權:坡、拉崗、德希達、姜森、凌濛初
...第十二卷•第九期
(February 1984)布朗
(Norman O. Brown)著,宋德明譯:排泄物的視象 )第十五卷•第四期
(September 1986)黃毓秀:伊齊勒斯對奧瑞提斯報父仇之神話的運用
(講評:姚一葦)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
「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
第十五卷•第九期
(February 1987)悉密:黑暗之形:談「暗夜」中的象徵
第十七卷•第十期
[女性主義/女性意識專號] (March 1989)廖朝陽:專號的意識型態
(代序)高天香:「亞當與夏娃的故事」新解
李元貞: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觀
簡瑛瑛:性別、金錢、權力:重讀《摩兒•佛蘭德思》
廖炳惠:女性與颱風
-- 管窺侯孝賢的《戀戀風塵》黃毓秀:《奧瑞泰亞》諸女神與父權意識的形成
席芭曼
(Lauren Silberman)著,廖朝陽譯:發徵女中豪傑:《仙后》第三卷的雙性設辭第十八卷•第一期
[第十三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輯] (June 1989)黃逸民:嘉年華會與雌雄同體的交會:以一個中古法國傳奇為例
簡瑛瑛:性別與權力:重讀中西代表作品中的致命女性
許經田:女性的自我實踐
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品中的慾望、理想與恐懼
任世雍:從「沈淪」到「昇華」;試比較谷崎潤一郎之《春琴抄》
和狄福之《莫兒•法蘭德絲》于治中:女性╱正文╱意識型態
第十八卷•第十期
[女性與文學專號] (March 1990)黃毓秀:伊底帕斯神話與父權體制:從索福克里斯到巴索里尼
第十九卷•第六期
(November 1990)余國藩著,李奭學譯:紅樓夢裡的自我與家庭
-- 林黛玉悲劇形象新論第二十卷•第二期
[國際比較文學學會論文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專刊
] (July 1991)陳傳興:銘幽
-- 試論韓愈死亡書第二十卷•第八期
(January 1992)馬樂伯原著
(Robert Maglinola),蔡佳瑾,施以明譯:轉化理論與後殖民言說:論容格之為拉岡、拉岡之為戴希達的後裔第二十卷•第九期
(February 1992)蕭坤風:內我與昇華:以拉康的理論分析貝律曼的《致敬》與《夢歌》
第二十一卷•第六期
(November 1992)佛洛依德作
(Sigmund Freud),陳健宏譯:作家與幻想第二十一卷•第九期
[法國女性主義專輯] (February 1993)黃逸民:法國女性主義的貢獻與盲點
蕭嫣嫣:論法國女性主義的文化空間
蔡秀枝:克麗絲特性與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
蔡振興:法國女性主義
-- 伊莉佳萊論他者第二十二卷•第一期
[《電影與文化結構》專輯] (June 1993)蔡振興:德勒茲與瓜達里論精神分裂分析
第二十二卷•第十期
[《精神分析與性別建構》專輯] (March 1994)張小虹:《精神分析與性別建構》專輯序
傅大為:少女身體的中文翻譯:簡析「文榮光的杜拉」
秦先玉:朵拉的弗洛依德:醫生抑情人?
楊明敏:鼠人,是鼠?是男人?-弗洛依德個案「鼠人」的再分析
張小虹:文本裡有女人嗎?-閱讀<黃色壁紙>
Annette Kolodny:與印第安人為伍:囚禁文學之運用(李翠玉譯)
張誦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學的新動向(高志仁、黃素卿譯)
蔡淑玲:德希達與白朗修對「空無」看法之異同:符號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第二十三卷•第六期
[《「文學/電影」研討會會議論文》專輯
] (November 1994)廖朝陽:觀看、認同、模擬:從《香蕉天堂》看電影機器
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台灣當代小說窺探》專輯] (June1995)
劉介民:《沉默之島》的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
第二十四卷•第二期
[《後現代主義》專輯] (July 1995)黃宗慧:大敘事或小敘事?-重探李歐塔之後現代觀
邱彥彬:閱讀魅影:談德希達的繼承慾望與介入性閱讀
第二十四卷•第十一期
[《法國女性主義 II》專輯] (April1996)
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伊德到依蕊格萊
朱崇儀:伊希迦黑與她的新文體:另一種
(理論) 書寫/實踐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
Helene Cixous著,李家沂譯:從潛意識這一幕到歷史的那一景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
[《性/性別政治》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輯
] (September 1996)黃宗慧:看誰在看誰?:從拉岡之觀視理論省視女性主義電影批評
第二十五卷•第五期
[《計憶、書寫與主體建構》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
II 專輯] (October 1996)邱彥彬:我被決定故我在?:論傅科與拉崗的主體觀
第二十五卷•第七期
[《現代詩•性別•歷史記憶》專輯](December 1996)
黃宗慧:趨向數學化的真理-評介《拉岡式的主體:語言與快感之間》
第二十五卷•第十期
[《岐徑花園:短篇小說十二家新作暨評論展》
(上)專輯] (March 1997)李鴻瓊:從拉崗到民族主義:論原樂與脫離並談《中外文學》最近的民族主義爭論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
(August 1997)張志維:穿越「鏡像認識」︰閱讀《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
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October 1997)廖勇超︰愛爾蘭,我的母國,我的摯愛/窒礙︰《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中性/別社會化及其棄絕
第二十六卷•第六期
(November 1997)黃宗儀︰人蟲之間︰從克莉絲提娃的棄卻理論看李斯別特的異/己觀
第二十六卷•第八期
(January 1998)蔡淑惠:戀獄謎相的暗爽地緣︰談潛意識主體及虛幻的愛戀戲則
第二十一卷•第十一期 (April 1998)
李鴻瓊:漾素、趨力、後死亡主體:葛黑瑪的網路空間觀
第二十六卷•第十二期 (May 1998)
張志維:白舌/蛇傳:變態的情慾語言
網頁維護更新:劉紀蕙,盛鎧
更新日期:199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