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枝。〈克麗絲特娃對母子關係中的「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頁35-46

摘要整理:江足滿

 

一、主要議題:

本文探討 Kristeva如何承繼及翻轉佛洛依德和拉岡這兩位父系心理分析大師對人格主/客體認同形成的看法,主要論點環扣Kristeva提出母子關係中的「陰性」空間(chora)與語言記號界(the semiotic)之於象徵界(the symbolic)的反動力量。

 

二、論點:

作者首先將女性主義評擊父系精神分析(FreudLacan),質疑Kristeva所提出的前依底帕斯「母子空間」或記號學語言學理論,為延續被FreudLacan精神分析理論所邊緣化或被壓抑的母親。蔡秀枝提出的結論,雖說被壓抑的母親形象及暗示經常出現在她的作品中,就此點而言,她仍未脫離佛洛依德及拉岡的影響;Kristeva卻仍無疑地提供女性一個相當具顛覆性的位置。她提醒她們其所在的邊緣位置是混沌的,充滿活力的。並且,它亦早已潛藏於潛意識中,以備隨時於意識中出現,一如顛覆的波動,彰顯並侵犯律法的脆弱性 (43)

文中主要引介Kristeva精神分析理論的幾個慨念:

1. abject/abjection排拒:

嬰兒察覺到想像的父親做為一母子二元關係的介入時,性別和主體/客體差異的問題才出現,並且嬰孩也由此經驗到排拒(abjection),語言符號的使用以及對父親的認同即是嬰孩進入象徵秩序的標誌。在闡發排拒時,Kristeva假定其本質是「匱乏」,或是「失落」,即Lacan所說的「主體的狀態」。這種「失落」是屬於潛意識的。「在排拒中,主體徒勞嘗試要與外在之物認同;然而由於內在與外在的分界並不顯明,這種認同外在某物的嘗試是註定要失敗的。排拒即此中間階段,此時嬰孩因為尚未與母親分離,所以其主體界並未建立(40)」。根據FreudLacan的假設,潛意識是嬰兒對母親的慾望和它對母親被去勢的恐懼的原初潛抑所造成的結果。但嬰孩自前戀母情結時期與母親共生的結合也因嬰孩發展the One (the pre-historical father)而告終結(38)

 

2. Chora: Kristeva承繼FreudLacan關於被去勢母親的假設,並將父親力量的象徵意義(Lacan式的陽物)與主體之建立加以連結。此種排拒--對不可言說或(母親的)缺陷的恐懼感--再次經由Kristeva的語言學理論提出Chora是尚未被說出的語言符號的意義形態。Chora也就是一種「陰性空間」/(母親的)缺陷/記號界,相對於陽物/(父之名)/象徵界的關係前者為「曖昧的,混沌的,背叛的,不可言說的,狂喜的,和充滿神漾的」,後者則是「穩定的,連貫的,以顯現父之律法的理性力量,社會的,象徵的」範圍(40-41)

  

三、問題與討論:

雖說精神分析中提及的父親、母親概念並非指生理父親或母親,然而在此論文的核心問題仍在想像的評判對像是對Kristeva提出批判的女性主義者,作者以Kristeva披露的「陰性空間」所產生的邊緣性的反動力量,以提醒「她們」這些女性主義者。女性主義者是否一定皆為生理女性?作者在建構Kristeva論述時是否也曾犯了二元化本質的問題?Kristeva所提的邊緣性之反動力量,真為女性專屬嗎?

 

主要參考書目:

Freud, Sigmund.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the Hagarth Press, 1978,

Standard Edition, vol. 21.

---. Totem and Taboo.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78. Standard Edition, vol. 13.

 

Hirsch, Marrianne. The Mother/Daughter Plot: Narrative,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P, 1989.

 

Kristeva,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 The Kristeva Reader. Ed. Toril Moi.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 Power of Horror: An Essay on Abjection. N. Y.: Columbia UP, 1982.

---.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 N. Y.: Columbia Up,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