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

學術研究與生命的關連

 

版權所有copyright.gif (70 bytes)劉紀蕙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通訊》



八十七年七月十三日初次寫成

八十八年八月六日修改

 

我們為什麼要從事學術研究?學術研究與生命的關連何在?

無論我們以何種學科入手,以何種文化系統作為參考點,學術都將引導我們對於生命的存在狀態進行嚴肅而持續的思考。

比較文學學者以跨越疆界的方式,處理不同文化、國族或是藝術符號,思考在相異的框架之間的對話,以及對話所產生的文化議題。那麼,透過比較文學的研究,我們能夠處理什麼生命的存在狀態?我們可能必須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文化議題?

我們或許會從文學與繪畫,文學與音樂,攝影與文化,或是電影與文學史的關係開始,我們或許會參考精神分析、符號解構、新馬克斯與文化批評、後殖民論述、性別論述等理論依據,我們或許有各種不同文化專業的背景,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文化問題必然會具體落實到不同框架的交會與對話處所展露的切身議題,例如我們本地所面對的國族、階級、族群、女性位置、性別政治、殖民經驗等問題,或是現代化與本土化的矛盾,全球化的內在抵制,以及--我們所不能避免面對的--「台灣/中國」的問題。

身處台灣,成長於台灣,在台灣從事學術研究以及教育,台灣的文化環境以及背後的種種議題為什麼不是我們最先面對與處理的

我們可以根據文化史的角度,設定台灣文學比較研究的議題群(agenda)

  • 世界文化史中的台灣:要如何討論台灣文學與文化在世界文學與文化史中的位置與脈絡?台灣的文字工作者如何思考與詮釋人類的存在問題?
  • 殖民史與台灣:殖民國文學,例如西班牙文學、荷蘭文學或是日本文學如何記錄或是再現台灣?如何流露其殖民意識形態?台灣文學又如何承接或是轉化殖民經驗?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如何經歷中國與日本異質文化的衝擊以及文化認同之矛盾?
  • 中國歷史與台灣:台灣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的歷史經驗在何處交會?如何在文學藝術中留下痕跡?歷代中國文學如何記錄或是再現台灣,尤其是清朝移民潮盛行而交通頻繁之際?而台灣文學又如何呈現中國?如何將中國符號化而改寫?
  • 東亞文學現代化過程與台灣:晚清與民國初年的中國文學面對「西潮東漸」,如何「翻譯」西方,如何處理西方?同時期的台灣文學是否也有類似議題?中國、日本與台灣的二十世紀現代文學有何互文之關連?二十世紀初由歐洲如法國、西班牙等地發生而遍及世界各地的文學藝術現代主義運動,例如超現實主義、立體派等等,在東亞地區如何發生?有什麼本土意義?日本、中國大陸或是台灣在二十世紀的現代運動中,如何轉介外來現代主義而進行本土文藝的改革?
  • 二次大戰與台灣: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台灣與日本文學有何衝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中國、台灣與日本文學的衝擊又如何?
  • 中國一九四九移民與台灣:自中國大陸遷移至台灣的文化人士以及台灣本地接受日本教育的文化人士如何帶五○年代、六○年代的文學現代主義運動?此現代主義運動的背後的中國、日本以及西歐,如法國,的痕跡如何被改寫?
  • 西方教育與台灣:七○年代、八○年代接受西方教育的文化菁英份子如何在台灣帶動文化轉型?
  • 後現代與台灣:後現代風潮之下,台灣文學與文化如何以本土的方式展現後現代風格?又承接哪些具體的的文化議題?
  • 女性意識與台灣:女性作家與藝術家如何銜接以上各議題?是否提出了不同的問題意識與處理策略?
  • 跨藝術、跨學科與台灣文化史:以此議題群出發,我們當然可以納入台灣電影、台灣攝影、台灣藝術音樂等不同文化形式,思考整體文化史的脈絡如何驅動這些不同的藝術媒介,而這些不同藝術形式如何交互回應或是抗拒此間發展的種種文化議題。這些回應與抗拒之間,又如何與國際的學術與文化脈絡互動?

或許,經過反覆交叉思考之後,我們可以更為深刻地了解台灣經驗如何與世界文化史發生交集,台灣的人文工作者如何參與東亞地區文化思潮的蘊生。

因此,當我們回顧台灣的比較文學學者的位置時,我們注意到:台灣的比較文學學者要介入的,是敏銳的觀察台灣與「他文化」交會時產生的文化轉型以及背後銜接的文化議題。

此外,我們都不應該迴避學術研究最重要的起點是:無論從何處切入,我們必須能夠提出有效的研究問題所謂「有效的問題」,是指我們對於此問題的研究是否可以解決我們所面對而與我們生命產生關連的議題。也就是說,我們的研究是否與本地以及國際的思考與書寫產生對話?我們是否能夠具體參與學術社群的累積思考工作,而對於人類的存在情境與問題提出可以溝通的討論?這些存在情境與問題可能包括國家主義、種族主義、極權制度、歷史詮釋、集體論述的強迫性、權力與分配、個人與藝術的位置、情慾的多變面貌等等。這就是為什麼處理台灣文學的比較研究,我們自然仍舊需要從佛洛依德、拉康、班雅明、傅科、巴特、克莉絲特娃這些文化研究者面對現代文化所作的思考中尋求對話的起點。

總而言之,身處台灣,我們必須同時參考當今的世界思潮,並從台灣的脈絡切入,來思索中文書寫環境中延續承接的文化史問題。如此,或許我們才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提出與我們生命發生關連的有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