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Mobile Genders: The Trans* Journey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燃後》vol.2 《洄游頭前溪》─2024.夏季|六燃小誌第二期

more

側記|李美彌電影講座:女性電影、新型態親密關係與社會主體

2024-05-16

活動名稱|李美彌電影講座:女性電影、新型態親密關係與社會主體 // 
The Films of Mimi Lee: Women’s Cinema, Emergent Intimacies, and New Subjectivities

活動時間|2024年5月2日到5月16日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 人社二館三樓人文電影館
講者|李美彌(導演)、卓庭伍(獨立學者、臺灣國際女性影展選片人)、趙錫彥(朱拉隆功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慧穎(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王君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副教授)
主辦人|蔡華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活動連結|https://iccs.chss.nycu.edu.tw/zh/activity.php?USN=1465&project_id=13
側記作者|石卓勳(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審訂|蔡華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所屬子計畫|藝術介入與社會行動
子計畫主持人|劉紀蕙、賴雯淑 教授


本講座主要回顧台灣前輩導演李美彌的《晚間新聞》、《未婚媽媽》和《女子學校》三部電影,透過這三部作品所展示有關台灣女性在八〇年代的處境,重新讓師生與民眾思考女性導演在台灣電影史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與脈絡,以及李美彌的電影如何在八〇年代拓展了女性的同性情誼、對婚姻制度展開提問、以及當代女性與性別議題等。兩場講座均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電影館進行,主持人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蔡華臻老師,並由動力影像實驗室的同學協辦。講座非常有幸邀請到李美彌導演前來,以及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片人與獨立學者卓庭伍老師、朱拉隆功大學比較文學系趙錫彥老師、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陳慧穎策展人和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王君琦副教授參與。

講者和觀眾對三部電影都有熱烈的回應和討論。卓庭伍老師就《女子學校》的引用,提出李美彌導演如何與八〇年代的社會寫實電影和健康寫實電影互動,並探討禁忌議題在電檢制度下的影響。趙錫彥老師則從酷兒電影角度出發,提出了正面形象和正向身份在同志群體的重要性,特別是羞恥的情動作用如何能在電影中被檢視。他同時提出了捐血在《晚間新聞》和《女子學校》的象徵意義,使得角色回到大眾認同的身份當中。有觀眾就認為《女子學校》的酷兒意義不是在同志關係上,而是同性情誼和親密不被框列在二元的異性戀分類裏,關愛的身份關係也不限於情人和家人內。亦有觀眾以兩部電影的顏色佈局和鏡頭結構分析電影,來解讀《晚間新聞》裏女性角色在空間的能動性和官感表現,以及這如何顯示出李導演的作品風格和當時社會寫實電影的關係。

王君琦老師在《未婚媽媽》的場次分享了她在擔任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時找回李導演作品的契機以及修復的資源限制和概念。「修舊如舊」的理念使當代的觀眾也有機會體驗八〇年代的光影色彩並能對比現在的審美呈現,為大眾補充了新浪潮電影以外的台灣電影史脈絡,特別是女性導演和獨立製片在台灣電影史裡的進程與位置。而陳慧穎老師則由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的角度說明過去台灣女性導演的資源和研究非常難以取得與獲得重視,而近年因為Metoo運動的影響,才有系統性地重新回顧女性導演與電影製作人員的可能;李導演的作品修復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講座最後的重點在李美彌導演透過回應現場師生與觀眾提問,分享了許多重要的親身經驗。她提到自身在當時的電影製作環境如何被放在沉默與被遺忘的位置,特別是當時台灣片商對其作品的排斥等。她也講述這三部電影的創作經歷,例如演員歸亞蕾雖然當時很年輕,卻經常被邀請出演年老女性的角色,以及她拍攝電影時選擇對自殺和性暴力等社會寫實電影常見的主題做出更能貼切女性生活現實的另類描寫等。這些李美彌導演身在第一線的拍片現場的經歷,都反映了台灣女性導演的重要歴史,同時回照女性在八零年代至現今的處境與變遷。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114年度入學招生

2024-12-13

more

側記|「Aqua Futurism 水未來主義」國際工作坊(威尼斯)分享會

2024-11-01

more

徵稿啟事:AI時代的數位社會 | CJD

2024-10-30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