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29|Critical Curatorial Pract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Public Space, New Media and Geopolitics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香港中文大學交換心得 - 朱春聰

2019-07-23

香港中文大學交換心得 
朱春聰 (交大社文所博士生)

 
港中文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是交大社文所的長期合作所,我通過所內交換的方式於2018—2019學年上前往學習。香港的學制為英制三學期,其實說來,這段交換經歷只有短短115天13週而已(20180828-20181219)。

香港曾是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中轉站,1963年作為西方研究大陸而設立的窗口「大學服務中心」就是其中一例。中心於1988年加入港中文,至今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海內外學者稱道。我常去參加中心舉辦的學術會議與講座活動,提供了我另一種了解中國的方式。其中的「回望—紀錄片觀摩系列」是我最青睞的,譬如《黄河尕谣》、《絕境求生》、《村小的孩子》這類反應中國大陸現狀與問題的紀錄片,觀看并與導演、製片的交流過程本身便是一種對中國社會發展狀況、存在問題與那些被「折疊」起來卻需要關注的群體的邂逅與反思。


除去這種反思,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便是譚佳老師,她是我在香港期間的「個別指導」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所的課程設置與社文所的類似之處在於「個別指導」課程的設置,但是修習的方式略有不同。在交大大多採取學生與老師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這也源於社文所學生類型的多樣性與研究的活潑多元所造就,不同的學科很難像理工科組會方式進行。但譚佳老師的「個別指導」顯然是不同的方式,通常每隔三週左右,我便與其他三位學生(一位香港籍碩士生、一位大陸籍碩士生、一位大陸籍博士生)一起「個別指導」,互相就之前已郵件給大家的研究進展進行「評論」與「指導」。其實嚴格意義上,我們並不了解對方的研究,比如其他三位「漫威動畫男性氣質」、「直播網絡平台的權力結構」、「微博社群意見領袖」與我的「移動、邊界與日常生活—陸生在台」主題,但是我們仍然進行了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交匯并盡量試著去理解對方的研究,這是我受益匪淺的過程,因為這大概是「文化研究」所秉承的學科界限的打破與交融吧。

當然,在這種打破與交融中,我選修了其他課程,并詳細比較了兩個系所課程設置的差異。文化與宗教研究系關於「文化研究」的課程,是做了一些基礎分類的,比如視覺、性別、流行文化、科技等等,會在學生學習最初階段,容易在學科所秉承的無界無疆中找到某種線索與指引。當然社文所的課程相對活潑的多,甚至看起來更為前沿,隨著老師的研究興趣不斷轉移。但是對於初進這個學科的學生來說,似乎立刻找到學科脈絡性的征程會稍微略長一些。

巧合的是,在香港期間的幾個月我見證了珠港澳大橋的開通與大陸—香港高鐵的聯通,當我在香港被「遊人如織」嚇到的同時,得以與以前在廣州的師長、同學建立學習上的聯繫。華南師範大學(廣州)旅遊管理學院劉俊教授邀請我參與勷勤論壇就「流動性與旅遊研究」主題進行學術匯報,并得到了劉俊教授、蔡曉梅教授的指導意見,受益匪淺。之後參與了他們組隊前往惠州上良、禾肚裡的「資本下鄉新農村」考察與學習活動,使得我對當前中國農村建設的新面貌有了更多的了解與感悟。

不得不提的是,三個多月的香港生活,香港對於我來說,已經從一個繁華都市變為郊野聖地。我想如有機會,我會重遊麥理浩徑與塔門小島。不可忽視的,高鐵與大橋的開通,對於普通香港民眾來說,人流的密集與生活空間的壓縮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我見證的幾個月也會讓我對現今的「反送中」發生的緣由與內在的恐慌多了一層自己的理解。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

2024-05-09

more

側記|「2024關鍵商業與人權議題」

2024-05-07

more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