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The Sixth Fuel Factory Documenta 2025|Behind-the-Scenes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

側記|人口販運防制法修法週年與強迫勞動禁止 學術研討會--大會演講:我國推動遠洋漁業移工人權保障的進展與挑戰

2025-04-30

活動名稱|2025人口販運防制法修法週年與強迫勞動禁止學術研討會──大會演講:我國推動遠洋漁業移工人權保障的進展與挑戰

日期|2025年4月30日

地點|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三館HC104教室(中文實體),以及同步線上(英文口譯)

講者|羅秉成(前行政院政務委員)

主持人|劉紀蕙(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活動連結|連結

活動相片|連結

活動錄影| 連結

活動實錄(開放下載)|連結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ICCS)

協辦單位|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協會、Work Better Innovations

側記作者|詹耀騏(陽明交大科法所碩士班)

所屬子計畫|遷移、不平等公民、批判法律研究

子計畫主持人|劉紀蕙、邱羽凡、潘美玲


 當代奴役的法制包裝與人權主流化的起點

 

此次研討會由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劉紀蕙教授擔任開場主持,劉教授從奴役制度的歷史延續談起,指出奴役從未消失,而是透過現代法律與行政語言轉化為更隱蔽的控制形式,潛藏於遠洋漁業、工廠、農場與家庭照護等場域之中。像是「境外聘僱」與「他國領海」的模糊定位,使外籍勞動者被排除於勞動法規之外,反映出台灣現行法制對勞動身分與空間的選擇性規範。劉教授強調法律既是治理的工具,也形塑誰能被視為擁有權利的主體;當制度設計缺乏連貫與整合,就容易成為默許不平等的結構。即使近年出現「性平專法」、「跟騷法」、「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等進展,數位與AI勞動等新型態工作仍難納入現有保障體系。

 

在此脈絡下,由前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律師擔任大會演講人,從政策與修法經驗出發,回應當前人權制度建構與漁工勞動保障的挑戰與契機。羅律師首先回顧我國政府近八年來在人權制度上的發展,指出我國雖已將多項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卻長期缺乏具體落實的專責機制。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設立雖具制度進展意義,但實務上仍需進一步對接行政體系,強化各部會間的人權責任分工與執行架構。此外,羅律師強調推動「人權主流化」應如同性別主流化一般,落實於政策評估、預算編列與法案研擬過程中,並結合外部專家與跨部會協作,才能逐步建構具回應力與透明度的制度網絡。

 

遠洋漁業人權問題的國際壓力與挑戰

 

針對我國的遠洋漁業人權問題,羅律師以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的實施成效及問題為主進行回顧及檢討。台灣雖為全球重要遠洋漁業國家之一,但長期依賴外籍船員,且工作環境封閉、工時冗長、風險極高,導致外籍漁工人權保障問題層出不窮。自2018年起,多艘我國漁船已遭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列入強迫勞動暫扣名單,加上歐盟、美國與日本等市場對進口水產品要求日趨嚴格,這些壓力不僅衝擊我國國際聲譽,也對遠洋漁業治理與制度改革提出重大挑戰。

 

《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的政策進展與落實困境

 

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審視與制度落差,羅律師指出,我國政府於2022年正式推出《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涵蓋七大策略,包括提升最低工資、強化工時與休息保障、補助Wi-Fi與安全裝備、全面推動船上CCTV安裝、建立仲介機構評鑑與管理機制、規範我國人投資的外籍權宜籍漁船勞動條件,並推動國際合作機制等。羅律師說明了這項政策不僅嘗試跳脫傳統由漁業主管機關單一處理的治理框架,改以跨部會協作與勞資對話為基礎,也逐步建構了制度化人權保障網絡。然而,在具體落實層面仍遭遇多重困難,例如工資標準與ILO海員公約仍有落差、CCTV紀錄保存期限不足、船主申請Wi-Fi補助意願低,以及仲介與雇主責任切割不清等問題,使政策推動難以全面落地。

 

此外,羅律師指出我國目前仍維持「境內聘僱」與「境外聘僱」的雙軌制度,導致同樣於台灣籍漁船上從事勞動的船員,卻適用不同勞動條件與法律規範,產生制度上的不對等與實質不公平。若是要真正落實移工勞動人權保障,制度應朝向一元化發展,以消除因聘僱來源不同所造成的待遇差距。對此農業部已於2025年展開第二期行動計畫研擬作業,並啟動ILO-C188公約施行法的立法進程,預計透過法制化與政策延續,進一步整合現行制度,提升治理一致性與透明度。

 

讓制度落地:從產業治理走向人權保障

 

演講的最後,羅律師以一段政策定位作結,強調漁業不僅屬於產業政策的範疇,更應被納入國家人權政策的整體架構。遠洋漁業高度依賴外籍移工,其勞動條件與法制保障直接反映出台灣對人權治理的實踐深度。制度若無法在現場真正落實,即便政策設計再完整,仍無法有效回應長期存在的勞動失衡。面對全球供應鏈日益重視人權責任與勞動透明的趨勢,產業治理若無明確回應,將不僅影響國際聲譽,也衝擊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實現對內保障與對外回應並行的政策目標,關鍵在於能否透過具體執行機制與跨部門協力,轉化為穩定且具透明度的保護結構,使台灣漁業朝向可持續、公平且負責任的方向前進。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Call for Proposals】ICCS students research group

2025-09-30

more

ICCS Sub-Project II – The Chip Era and Digital Governance | Spring Calendar

2025-06-21

more

Report|Film Screening & Discussion|The Ethics of Human and Artistic Resistance II: THE MAN WHO COULD NOT REMAIN SILENT

2025-06-03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