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德格到拉岡

版權所有劉紀蕙

 

世界與話語結構:海德格說,要了解人有構成世界的能力,就須要先了解語言的本質。語言,以及語言的法則,成為問題的關鍵。此法則構成了關係的根本模式,海 德格所謂的“as”結構,也是話語之理性判斷、區分、分配以及出現的根本問題。首先,我們會面對的問題是話語背後的邏輯,logic。 qua,指向兩種關係:the moment of beings as such, and the moment of beings as a whole。在整體中的存有者,也就是存有者如何與整體聯繫,建立關係,這是一個時代的形上學。海德格認為, 要回到“as”結構的原初面向,並不是要探究某個根源,而是要以回溯的方式,探究「存有的顯露以及作為整體的存有」(the manifestness of beings and the ‘as a whole’)到底意味著甚麼。要進行此探討,就要從其命題結構(propositional structure)開始檢視。海德格指出,陳述句通常指向兩重關係:其一是人的行為關係(comportment),例如期望、疑問、命令、要求、發 現、確認;其二是涉及此陳述背後所事先設定的規定性法則(301-302)。但是,正如斯賓諾沙在其《倫理學》所指出,片面的陳述多半是出自主觀的片面位 置,而這些片面的主觀位置有其內在的邏輯,甚至是時代性的文法。不過,海德格指出,詩的語言與命題性陳述不同。亞里士多德就也曾經指出非規定性的話語模式(non-thetic discourse),而邏輯就無法承擔此非規定性話語的功能 (303)。海德格指出,話語,是人的熱情所在,人透過話語,表現自身。海德格指出,要進行此「在世存有」(Dasein)之話語結構的探究,不是要離開 此結構,而正是要在此結構中(through this structure),理解為何其具有「特殊性」以及其「誘惑力」(the peculiar and at the same time seductive character) (30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