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5六燃文件展:洄游六燃,洄游頭前溪|展場花絮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

側記|水土不伏: 都市邊界.映像對話 -放映單元一:神明在地

2024-10-27

水土不伏: 都市邊界.映像對話 -放映單元一:神明在地

活動名稱|水土不伏: 都市邊界.映像對話 -放映單元一:神明在地

日期|2024年10月27日(日)13:00-17:00

地點|剝皮寮視聽室(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講者|李珞、空城現場

主持人|李齊(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側記作者|江亮儒(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生)

活動連結| https://iccs.chss.nycu.edu.tw/zh/activity.php?USN=1518

舉辦單位|

東湖與海口:未遠去的歷史、現今仍信仰的靈

摘要:藉《李文漫遊東湖》(2015) 和《空城前的相信》(2023),「水土不伏:都市邊界.映像對話」首場放映單元「神明在地」討論城市開發下,地方景物和人民生活歷經的變動,並從武漢與桃園兩地行動者們的拍攝、與聚落居民互動過程中,進一步深入兩地的歷史與文化。
            

關鍵詞:東湖藝術計畫、航空城開發案、拆遷



作者:江亮儒

信箱: zzooeechiang@gmail.com

簡介: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生

Feature image:《空城前的相信》劇照,「空城現場」團隊提供。

「水土不伏:都市邊界.映像對話」於秋末舉行,首場以《李文漫遊東湖》(2015) 和《空城前的相信》(2023)的放映,帶出武漢、桃園兩地,分別在東湖與航空城開發計畫下,人與土地正在歷經的變動。


策展人李齊組織放映的緣起,是察覺兩部影片的紀錄與關懷,皆回應了策展團隊關心的當代困境:「關於開發主義,對地方水土、人文帶來的衝擊,以及遭遇其中、受徵收的居民感受。」李齊在兩組導演的行動中,看見他們對議題的細膩處理和創造力,成為她想邀請兩方對談的起點。


在《李文漫遊東湖》中波光粼粼的東湖水面,與《空城前的相信》裡推土機挖開的海口村落,關於如何行動、直面自身歷史的討論,開展於觀眾眼前。

「水土不伏」首場放映會現場。攝影:葉寶儀。

東湖與海口的連結

《李文漫遊東湖》的拍攝緣起,導演李珞說,要回溯到2009年地產商在武漢東湖周邊的開發計畫。為回應變動,李珞的藝術家朋友們發起了「東湖藝術計畫」,歡迎各式民眾到東湖周邊的開發預定地完成一項作品,提交並上傳「每个人的东湖」網站。李珞回憶,當時國內限制與現在無異,任何群體活動都會受到阻撓,因此行動採自發的創作形式,擴大議題關注度的同時,也塑造開放的公眾討論空間。


「東湖藝術計畫」自2010年、2012年至2014年共舉辦了三屆。李珞參與了第二回,到東湖周邊田調,邊進行紀錄片拍攝。


與此同時,「桃園航空城計畫」逐步成形。2009年,前總統馬英九將該計畫列入愛台12項建設,2012年,行政院宣布啟動這項台灣史上最大面積的開發案,規劃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擴建桃園機場站體與第三跑道之用地。計畫面積達4000多公頃的「桃園航空城計畫」以發展之名向外進行都市擴張,所及之處聚落離散,村落歷史與居民生活其上的痕跡,被由上而下的開發願景遮掩覆蓋。


2022年,「空城現場」團隊開始走訪航空城徵收範圍。團員王正祥與林彥翔於正在離境搬遷的竹圍、菓林與海口等村落,紀錄變動的地景與掙扎其中的人。團隊深耕的海口村坐落於水和聚落的交界帶,保有中國祖先流傳下來的王公廟。王正祥說,進到村內,完全驗證了民間信仰與人的生活能如此靠近。


海口村的王公廟約莫於1970年代,桃園機場興建時遷移。過去村內灌溉用的海口埤,上游也在1975年築起提防,成為機場排放污水的圳溝。「我覺得這背後有一個很大的象徵,是產業開始發展,台灣要進入現代化的狀態。」王正祥解釋,位於沿海地帶的大園區、蘆竹區,在桃園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漸被遺漏,成為邊緣的村落,「但也因此,這些地方保留了過去的信仰和傳統。」


團隊在村內遇見正在彩排舞蹈演出的海口啦啦隊,隊員玉燕阿姨後來成為《空城前的相信》的主角。玉燕阿姨家位處海口村台十五線的新闢道路上,一旁就是王公廟舊廟地。彼時,她是唯一未搬遷的住戶,自屋內往窗外望去,怪手每日都以新的姿態佇立眼前。持續的拜訪與相處中,團隊和玉燕阿姨建立了信任關係,也從紀錄者成為陪伴者,一起和阿姨逐步迎來拆遷的那天。


團隊察覺,政府人員在過程中不斷軟硬兼施、以欺騙或壓迫等手段,試著要阿姨離開住家,但阿姨一直因為某種原因不願意離開。直到最後,阿姨帶著家中供奉的母娘一起走。林彥翔說,或許是舊廟地與母娘維繫著阿姨和土地的感情,這也是影片中不斷談到,一個抽象的概念:「她一直相信,這塊土地上還有東西留住她。」


在觀看《李文漫遊東湖》時,片中蓋機場的情節讓林彥翔聯想到,桃園也是為了蓋機場、擴建跑道,填起湖泊和埤塘;而李珞以民眾在東湖中抓魚、游泳的畫面,呈現了人與水的實體關係。王正祥表示,這樣的互動也曾在海口村出現,《空城前的相信》裡,阿姨提到扛著王公撩水的事情,是過去人、土地和信仰關係密切的證明。「但也因為航空城,這個關係會慢慢斷裂,」王正祥說,面對開發,事情好像重複輪迴:「無論是關係或空間,這些事情一直在破裂。」


開發推具所及之處,沒人能留,遑論歷史或信仰。


《李文漫遊東湖》劇照,導演李珞提供。

藝術作為緩衝

《李文漫遊東湖》中,除了東湖景色、人們沁在其中的日常片段,一場主角李文與年輕學生「建構與閹割」的「女性主義」激辯,與流浪漢吃下毛澤東腳皮後被龍王驅逐的「腳皮傳說」,成為畫龍點睛之處。


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教授劉紀蕙除了好奇傳說與現實的連結,也特別留意主角李文在片中展示的影像收藏:「無論是黨的、歷史的,或文革時期的某一些歷史面向,那些照片呈現出的複雜性,比東湖本身要超出很多。」劉紀蕙認為,這些畫面安排,要傳達的不只是被迫的都市規劃或資本問題,似乎有其他面向蘊含其中。現場觀眾則問及李珞,是如何形塑造片中的李文角色,及設計辯論場景的對白?


李珞回應,東湖作為中國最大的城中湖,具悠久歷史,無論是1949年後發展的近代史,或更久以前的傳統民間傳說,都確實連結著當代人的生活。片中大部分人物,李珞都儘量讓他們以現實生活裡的身份出現:「影片前半部分的民眾,也是田野調查時採訪到的當地村民。」主角李文則在前一部片合作時認識,李珞發現他是具有多重身份、多層次的人。李文學美術出身,興趣從攝影和行為藝術,轉移到收藏歷史人物的集體照片,這樣的身分特質也彰顯在影片裡。至於「建構與閹割」的精彩對辯,李珞說,他只給了大致的框架讓演員自由發揮,卻收穫出乎意料的效果。


吃腳皮變成魚精的傳說,則由藝術家朋友、該片錄音師子杰從孫悟空偷吃仙桃概念延伸。李珞解釋,東湖確實在過去為毛澤東建立一間賓館,留下了當地被改造過的痕跡。「在紀實片中加入虛構劇情,是想借民間傳說的隱喻形式,傳達對中國社會權力結構的運作。」李珞說,雖然這些元素稍顯繁雜,還是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到,我們雖然生活在現代,但同時跟過去有所關聯。


現場來自武漢的觀眾表示,她在《李文漫遊東湖》中感受到江湖與碼頭文化的氛圍,並談及自己曾到過武漢周圍村落,接觸許多搬遷故事。李珞說,影片曾獲得武漢朋友們熱烈回饋,或許是因為其中真實呈現了當時武漢人們的生活狀況。


「然而不論是這部影片或東湖藝術季,都沒有對開發商做的事情帶來太大影響。」李珞語調平穩,說多年過去,大家也接受了開發的事實:「現在的東湖周邊,確實是按照原計畫建起遊樂場、賓館和樓盤,後續其他開發也接踵而至。」看著當地傳統與上一代人的信仰實踐,在新一代隨著城市發展變得不再熟悉,無奈在所難免,但李珞仍然相信,還是有各種方式紀錄、保留下這些變動。


林彥翔將一顆硓𥑮石帶到現場。石頭斑駁,佈滿細密的孔。「這是玉燕阿姨在片中不斷提到,有靈附在上面的石頭,它其實是舊廟地的地基。」林彥翔說,清治時期繪製的《淡水廳志》上,以「lóo-kóo-tsio̍h」(硓𥑮石台語)標誌過去的海口村,是這些東西曾經存在、重要過的證明。


「海口和東湖面臨的事情其實很類似,我覺得村落的人一直很相信這些東西。」林彥翔認為,現代化不斷以避而不談的方式,削去過往的歷史和信仰。而幢幢大廈漸次築起的過程裡,他看見了團隊和李珞在做的事情具相似之處:「其實就是讓原本要被抹除的東西,在除魅的過程,重新回到這個地方。」


玉燕阿姨家拆除那天,團隊拿著相機衝進現場,開發人員緊張地阻攔,甚至停工了半小時。林彥翔說,團隊在不斷重複的開發過程裡,試圖製造一點擾動、提供緩衝,讓整件事情能夠稍微停下來,有時間再好好看看這些地方。


林彥翔將一顆硓𥑮石帶到現場。攝影:葉寶儀。

找到縫隙 好好再見

觀眾也注意到,相較其他反迫遷紀錄影像多呈現激烈衝突畫面,《空城前的相信》選擇將鏡頭聚焦人的關係。片中唯一的抗議現場,團隊也僅以遠景紀錄。


「每個人面對徵收的方式跟處境其實很不一樣,能不能替這些人做某種發聲或代言。我覺得我們還沒進到那個階段。」團隊在近三年都跟隨紀錄居民的抗議行動,但在林彥翔心中,自己終究是外部觀者,捕捉的許多抗爭影像,或許會一輩子收在硬碟裡。


王正祥說,團隊一直在這些倉促、無法控制或強硬反抗的過程裡,思索著行動的意義。「以前唸的研究所牆上,『我們反對』是每次被重新粉刷過、又再被寫回去,大家最喜歡的四個字。」十二年前的文林苑[1]擋拆經驗,除了衝擊,帶來更多的是自我懷疑。王正祥無法明確形容那種奇怪感受,抗爭最激烈的時間點,好像找不到適合的位置行動。爾後歷經幾次地景變動,他好像能承認,自己在激烈的運動狀態裡,是失敗的。


「抗爭結束後,還可以做什麼?」這是王正祥問下一個階段自己的問題。緩慢摸索中他進一步發現,「好好告別」似乎是過去一直沒有被處理的事情。在此之後,王正祥才重新站穩腳步行動。他說,團隊希望在深入航空城過程裡找到縫隙,以更軟性的方式,安放玉燕阿姨對土地的情感。


《空城前的相信》的前次公開播映,是玉燕阿姨家拆除前幾天。團隊希望透過邀集阿姨的朋友們相聚,陪伴她離開這個地方。兩天後,房屋被夷為平地,碎礫堆掩埋了許多阿姨來不及帶走的物品。團隊重回現場,記起阿姨曾說過,空間裡每一樣東西之於她的意義。搬遷、拆屋,一切過於急促,過多複雜情緒被遺落在現場。後來,經鄰居偷偷轉告,玉燕阿姨才得知了舊家被拆除的消息。


那日,海口啦啦隊成員們相聚於花綠磁磚地、畫有硓𥑮石和怪手插圖的客廳,已將母娘搬至新家的玉燕阿姨也特地從他處前來。一群人在廚房忙進忙出,屋內喧嘩、飯菜蒸騰。


團隊說,當天聽見阿姨在空間裡的笑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註釋

[1] 文林苑案為2012年,發生於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一帶的都市更新爭議案件。市府強制拆除其中的王家住宅,引發反拆遷社會運動,與後續的居住權討論。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徵求】2025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學生研究小組計畫

2025-09-30

more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子計畫二 – 晶片時代與數位治理|春季學術活動行事曆

2025-06-21

more

側記|Film Screening & Discussion|The Ethics of Human and Artistic Resistance II: THE MAN WHO COULD NOT REMAIN SILENT

2025-06-03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