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側記|Gina Song專題演講|走向 Veg*n:華語文化圈中植食倡議與永續發展的交匯
2025-04-08
活動名稱|Gina Song專題演講|走向 Veg*n:華語文化圈中植食倡議與永續發展的交匯
日期|2025年4月8日 19:00-21:00
地點|陽明交大客家學院HK-120
講者|Gina Song 宋芝蘭(瑞典隆德大學東亞及東南亞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主持|Jeffrey Nicolaisen 倪杰(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活動連結| 連結
活動相片| 連結
側記作者|吳郁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所屬子計畫|21世紀環境危機與多物種正義:邁向多於人的解殖
子計畫主持人|蔡晏霖
VEG*N ZEITGEIST? 蔬食主義時代精神?
Gina Song Lopez(宋芝蘭)擁有澳洲昆士蘭大學學士學位(主修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與國立政治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她專注亞太區域研究外,同時探索台灣動物福利與權利以及素食運動。現為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東亞及東南亞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身兼動物研究網絡(LUCASN)成員,曾參與編撰 Reimagining Species Relations(2024)一書發表。她的博士論文研究為東亞地區的食物環境政治與社會學,關切環境永續、動物倫理背景下的植食倡議運動結構動態,其研究跳脫西方視角,彰顯在地植食實踐之複雜性。本次演講地點位於竹北六家校區客家學院HK-120 室,參與者為主持人Jeffrey Nicolaisen(倪杰)教授、與談人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蔡晏霖副教授,以及六家與光復校區之研究所與學士班同學。 Song 先解釋「素食」在華語文化圈中依倡議者個體實踐而產生繁複結構的分類體系;接著以研究源起拓及至該地區「新一代」倡議行動者與組織網絡之討論,再將理論架構作為詮釋視角,以闡析本研究議題和敘事;最後,結合相關提倡環境永續飲食之著作,譜出「生態現代性」(Visons of Ecological Modernity)之願景。
講者表示,過去在進行碩論提案時,曾察覺一個現象:縱使台灣在環保主義行動上已涉及諸多攸關環境政治、永續政策發展與社會運動之研究,但當時多數針對動物保護研究僅限縮於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反之,保育類物種外的動物倫理學(animal ethics)研究卻相當匱乏。再加上當時台灣純素主義運動顯現興盛趨勢,促使已熟悉台灣環保運動知識的講者,將其學術熱忱重新導向超越保育物種範疇的動物權議題之上。2019 年,恰逢 EAT-Lancet 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提出促進環境再生性的「行星健康飲食」(Planetary Health Diet)(註1) ,講者決定在博士研究中繼續延伸環境正義、動物正義與新蔬食主義之追索。此外,她將三者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註2)中,強調資源循環與生態兼容之概念,積極探勘「華語文化圈」(指台灣與中國地區)之植物性/純素運動沿革,以及該區域內現代永續發展與動物倡議之差異。因此,本講座的核心議題聚焦於台灣和中國當代植物性飲食運動的興起,觀察這些植食推動者的動機與策略如何結合全球趨勢與在地傳統,以及這些運動在永續發展轉型中的作用,並探討 “Veg*n” 在相異社會脈絡下所發展的差異政治。
西方純素主義之轉譯侷限
Song 因識辨出兩個具啟發性的問題結構,進而成為其展開本研究議題探索的動機。首先,英國 The Vegan Sociey 將純素主義(veganism)定義為「排除一切對動物剝削與零殘忍之哲學與生活方式」,該實踐進而構成西方主流社會,甚至國際上對 veganism 之典型詮釋框架 ; 1994 年英國行動者 Louise Wallis 將 11 月 1 日定為世界純素日(World Vegan Day)。
其次,在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2010)的一篇重要論文中,學者 Joseph Henrich、Steven J. Heine 與 Ara Norenzayan 首度批判北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樣本侷限,並系統性地提出 “WEIRD” 概念,亦即西方(Western)、受過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且民主(Democratic)的菁英主義象徵。因此 veganism 之實踐理念在此交疊背景下,常被定位於西方脈絡中特定階級位置所彰顯之特權實踐。
根據 Song 的觀察,她認為無論是 “vegan” 或 “veganism” 在華語文化圈語境中,皆可能缺乏直接且完全對應素食理念之翻譯字彙;加上區域間素食飲食文化之多元性,因此有必要將東亞素食主義經驗納入全球學術對話,分析台灣與中國近年的植食倡議如何結合全球趨勢與在地脈絡。礙於純素主義(vegan)引入台灣與中國後,此定義在翻譯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概念層面上之不完全對應,以及語意上不一致所產生的多重解讀。因此,為突顯與西方純素主義之差異性,Song 刻意在此研究中以 “Veg*n” 一詞, 突顯華語文化圈植食運動之多樣性,星號中可指涉 vegan、veganism 或 vegetarianism 等飲食與生活方式的信念實踐。
道德消費意識與生態現代性願景的在地觀察
Song 的研究問題包括:探問華語文化圈的植食飲食特徵?它在可持續發展轉型中扮演何種角色? Song 經由質性研究方法,包括線上民族誌(online ethnography)、與實地民族誌(on-site ethnography),以及訪談等融合取徑(hybrid approach),梳理當代素食主義與植物性飲食方式在華語文化圈中的表現特徵,及其在可持續發展轉型中的作用,並進一步著眼於:這些實踐主要受哪些行為者的影響?及其如何將全球化的動物倫理還有可持續發展議題結合本土的無肉飲食傳統?此外,台灣與中國在素食主義主流化過程中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當講者對台灣與中國地區的社群媒體進行觀察時,一項耐人尋味的現象逐漸浮現。初步研究結果顯示,許多「非娘胎素」(prenatal vegetarian upbringing)的影音創作者與觀眾事實上將維根、茻(mang)(註3)、植物基(plant-based, neutral / pragmatic) 等蔬食文化視為一種潮流。影音創作者、社群媒體和蔬食市集空間,甚至成為一種新型態的倡議平台。有鑑於當代植物性飲食倡議體現新社會運動理論所強調的核心特質,講者遂將此理論作為詮釋本研究現象之主要視角。
新社會運動視野下的道德消費意識
1970 年代,Alain Touraine、Jürgen Habermas, Alberto Melucci,以及Manuel Castells 等學者,藉此剖析1960年代以來各種非階級導向的新興動員主題,提出「新社會運動」理論(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y, NSMs)之概念。其內涵包括,在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背景下,專注於以明確訴求來改變權力結構,甚至影響公共政策和社會資源分配的「政治動流」(political),以及側重於反思主流社會結構壓迫,以自發性改變日常生活模式以進行抵抗的行動實踐,稱為「文化行動流」(cultural)。其中食物作為意義傳遞的媒介(communicative functions)深嵌於新社會運動的框架之中,使之貼合原住民運動、食物正義運動、動物福利與動物平權等群體動員路徑結構。然而,當歐美理論框架被套用於東亞脈絡時,確實面臨適用性上的挑戰;儘管如此,Song 仍指出,華語文化圈的新一代蔬食、動物權利倡議者,如何將全球趨勢下的環境永續、動物倫理與當地的無肉飲食進行有效整合。Song 先借鑑社會學學者Nina Gheihman(2021)所提出的「文化倡議者」(cultural enterpreneurs)概念,再進一步運用歷史學家梁其姿(Angela Ki Che Leung)的著作 Moral Foods(2019)中的研究,以及 Chaput & Paulsson(2023)對於植物性肉品市場如何透過溝通策略建構道德化消費場域的探討,發展出另一個關鍵概念:「道德動員者」(moral entrepreneurs),以剖析社群媒體植食運動中的行動邏輯與價值實踐。
台灣新蔬食運動作為文化能動場域
解嚴後,當台灣人投入一系列「大聲公眾」的民主化過程中──面對主權、國家認同、原住民、環保、選舉、新聞自由、人權、民主監督、性別、動保權益等議題,以積極介入街頭運動展現高度的政治參與。不過,近十年來,社運參政路線更迭,太陽花學運激起青年參政潮,使素人抗議者轉變為決策者成為一種新趨勢,加上重視個人倫理及生命主張的「後公民運動」(post-citizenship movements)興起,台灣社會逐步形構其特有的在地化發展路徑。例如動保組織積極推動《動物福利白皮書》;導演劉新銳透過紀錄片《十二夜》(2013)激起台灣社會對同伴動物遭遺棄成常態的反思﹐以及學運後因政治理念相投(聚焦在青年佔領政治、護樹及動物保育)而組黨的「樹黨」等。當這些動物保護研究與政治學整合後,認同政治進而催生當地動物權益與 Veg*n 倡議組織的興起,推動新蔬食運動在台的發展。
Song闡明,過去因宗教實踐等原因,台灣的蔬食發展傳統立基於深厚的素食文化基礎;不過,新一代蔬食運動者茹素則是基於複合性動因,如強調環境、動物倫理、健康考量與追求更永續的生活方式等。再加上2022年呼籲動保入憲,以及隔年《氣候法》三讀通過後,這兩股動能在近幾年疊加不同訴求的願景下,驅動「新」蔬生活運動於當地社會逐步普及。倡議組織透過新媒體和實體活動推廣,改變植物性食物在台的地貌,並積極與政策層面互動,使台灣成為區域內植物性飲食發展的重要案例之一。此外,講者特別強調該線上民族誌之研究對象為長期實踐倫理訴求的「道德動員者」,並排除逐利為導向的自媒體創作者。
圖一:講者 Gina Song 介紹台灣 Veg*n 新媒體如何推廣與傳統素食印象不同的「酷」、「新潮」的飲食方式和吃起來「超葷的」肉類替代品。
中國媒介條件下的植食動員特徵
另一方面,礙於中國政治體系權力結構之因,第三部門與政府和社會向來呈現不對等關係,使得直接套用西方理論框架時變得更加困難。自 2000 年起,中國公民社會進入「灰色空間」(或當地稱為「黃金年代」)(註4)後情況稍有改善,關切社會議題之「思想上」的新社會運動團體逐漸浮出檯面。中國當代植物性飲食倡議的興起背景,可回溯至 2010 年,當時公眾開始對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焦慮、環境破壞,還有肉類過度消費等問題進行反思。此運動的主要倡議者為中國獨立電影製片人兼食品活動家簡藝。2014 年,他在國家支持組織下創立的「良食基金」(Good Food Fund),主張純素飲食與植物領先(plant-forward)(註5)的理念,並且大力推動植食活動與研討會等倡議行動。同年,他推出紀錄片《何以為食?》(2014),深入探討中國集約化畜牧業對動物福利、環境與公共健康的影響。因此,與台灣的街頭動員不同,中國綠色「飲食」公共領域(Green “Food” Public Sphere)的興起,更是透過媒介化植食空間——如永續飲食推廣、蔬食行動論述等形式——逐步擴展其社會影響力。
圖二:Gina Song 以表格為大家介紹新一代植食倡議組織,包括說明不同 NGOs、蔬食市集、新媒體的宗旨,以及他們如何介入動物權利、蔬食生活與永續實踐。
現場交流:知識反身與擴張
主持人 Nicolaisen 教授認為, Song 對華語文化圈的 veg*n 研究展現深入且積極的有趣觀察,例如他和與會者們首次在講座中獲得中國素食以「茻」為符徵的知識。與談人蔡晏霖教授也稱許 Song 對華語文化圈素食複雜度提出具洞察力之見解。回應 Song 強調素食在當地的多重解讀,蔡教授表示台灣通常以「海鮮素」稱呼實踐魚素主義(pescatarian)飲食的群體。有趣的是,當日會議參與者即可呼應 Song 所提出的 “veg*nism” 概念 ; 例如現場有實踐 vegan 純素哲思的講者,亦有五辛蛋奶素、海鮮素或關心動保議題,以植物為飲食基底的實踐者,此外,亦不乏家中長輩為宗教嚴格素食者。講者特地帶來瑞典的伴手禮——燕麥巧克力球(Chokladbollar)——分享給現場聽眾,現場氣氛溫馨且參與熱絡。
Song:
「我之前在瑞典參加一場演講,是一個來自國際知名永續研究中心的學者。他說,學者不應該參與倡議行動,因為科學很容易被行動者曲解,拿去推自己想要的 agenda。當觸及個人倫理時,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使用自己在知識上的權力?」
Nicolaisen教授:
「ICCS的研究計畫,基本上是以『解殖』為核心概念來運作的,整個計畫本身就很有行動者的色彩,子計畫自然回應此研究主幹。但與動物權行動者合作時,情況可能較複雜。學界的『解殖』與『動物行動主義』(animal activism)雖有交集,但在某些脈絡下仍可能出現張力,特別是當動物權議題被視為可能影響某些邊緣化人類群體權益時。」
簡言之,Nicolaisen教授認為當代學界對「解殖」的討論往往侷限於特定語言與價值體系,可能易將多物種研究(multi-species studies)、多物種倫理或動物行動主義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研究遭到排除。因此,建議重新開放「解殖」的意義,並探索它們與上述研究間橋接的可能性。
蔡晏霖教授:
「當代台灣蔬食友善餐廳的興起改變(市場上)原有的物質條件,但同時餐廳也因本地素食多樣性需求需提供更多樣化的菜單,甚至有些群體是方便素(flexitarian)(註6),除代際物質上的改變外,你如何區分『新』一代與上一代素食者?」
Song:
「我認為在台灣,新蔬食更符合文化研究、消費研究與飲食社會學中的『物質—符號』(material-semiotic)的條件分析。蔬食不再只是一種飲食選擇,更是傳遞『進步』、『善良』、『環境友善』等符號價值,屬於一種認同。例如說,我是 vegan,我以身體為場域,透過 veganism 實踐一種面向未來的倫理承諾。事實上,全球純素主義研究中,對於『解殖』和『食物正義』(food justice)的交叉議題已有相當豐富的討論,貼合您提出的政治經濟視角。」
綜合以上討論,蔡晏霖教授則是建議講者應須避免簡化地以「傳統」或「宗教」來區分台灣兩個世代的素食實踐者。她指出,新蔬食運動之所以在當代得到迅速進展,也須歸功於(舊)社會運動長期以來投入動物生命和環境遭破壞的哲思,例如慈濟、佛光山、法鼓山、一貫道,甚至是清海無上師,茹素在台灣並不算是種「新」的實踐,而是長期以來的本土文化,切割兩個世代可能會造成素食文化脈絡上的斷裂,進而產生邊緣化傳統素食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當倡議者們選擇以社群媒體等主流化、或更符合當代社會現況的策略發聲時,並不代表其去政治化或失去運動價值。相反地,使用更趨近當代社會潮流的社群媒體倡議時,更有機會提升可見度與接受度,進而推進 veg*nism 理念傳播。
總結而言,本講座深入分析台灣和中國當代植物性飲食倡議的具體內容和在地特徵,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其學術和社會貢獻:它將一個在華語文化圈日益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置於嚴謹的學術框架下進行分析,同時將東亞經驗和聲音帶入全球學術對話,挑戰既有的西方中心視角,並為在地倡議者提供反思和交流的平台。這場演講的核心在於深度剖析當代華語文化圈植食運動的樣貌,包括參與其中的關鍵行動者和其倡議內容與策略,以及這些運動在全球永續趨勢下的定位與在地實踐的結合。最後,透過理論框架的應用和跨區域的比較,Song 試圖為學術界和植食運動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註解】
註1:行星健康飲食(Planetary Health Diet)是由《柳葉刀》(The Lancet)與EAT基金會於2019年共同發表的飲食指南,旨在同時促進人類健康與地球永續。此飲食方式強調以蔬果、全穀、豆類、堅果為主,限制紅肉與加工食品的攝取,藉以因應氣候變遷與慢性病流行等全球性挑戰。詳見:https://eatforum.org/eat-lancet-commission/
註2: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Climate Action, Life Below Water, Life on Land.
註3:原義為草木叢生、錯綜繁密之狀,其所呈現之草根性、多樣性與共生互存的意象,契合東亞當代素食者社群中交織的價值實踐與文化行動。
註4:灰色地帶(grey zone)在中國公民社會脈絡中,常用以指涉民間團體在官方審查制度與政策鬆動之間運作的過渡性空間,即便缺乏明文合法性,卻在一定程度上被容許或默許存在。此階段亦常被地方倡議者視為「黃金年代」,因其相對寬鬆的社會行動空間與實驗性政策氛圍。
註5:此概念由美國廚藝學院(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推廣,旨在提倡以蔬果、全穀、豆類、堅果等植物性食材為飲食核心,並非完全排除動物性食品,而是將植物性食材作為主體,動物性食材僅作輔助或減量使用。相較於純素(vegan)或素食(vegetarian)的限制性,plant-forward 更強調可行性、健康導向與環境友善性,並常作為推廣永續飲食策略的重要語彙之一。
註6:「方便素」(flexitarian)是結合了 flexible(彈性)與 vegetarian(素食者)兩詞的混成詞,指的是以植物性飲食為主,但偶爾也會食用肉類、魚類或其他動物性食品的人。這種飲食模式強調彈性與健康,並常見於追求減少肉類攝取、支持環境永續或動物福祉的生活方式者之中。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Film Screening & Discussion|The Ethics of Human and Artistic Resistance II: THE MAN WHO COULD NOT REMAIN SILENT
2025-06-03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