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News/Event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29|Critical Curatorial Pract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Public Space, New Media and Geopolitics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Contested Frontiers: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Practice -- In Honor of the Retirement of Professor Chu Yuan Horng

2023-01-04 - 2023-02-04

* This forum is conducted in Chinese. 

In 1996, Prof. Chu Yuan Horng, together with Prof. Huang Jinlin and Prof. Cai Ruiming, held a groundbreaking conference on sociology at Tunghai University: "Contested Frontier:A Sociological Symposium,” try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framework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questioning and expanding the core concerns of sociology.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Studies, founded by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02, furth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ies with critical thoughts and cultural studi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oday, as we enter 2023, especially when Prof. Chu is about to retire, we hope to once again contest academic boundaries of ─ and jointly depict and explore the humanistic and social landscape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rough the talks of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in different academic fields and workers in multiple social fields who have been instructed by Prof.Chu. In addition, we will further expand problematics to the cooperation or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ence,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ademic and social practice, hoping to open up new cross-border imagination and actions.

 

 

子題論壇說明

(一)學科跨際的不/可能性

從社會學的想像到文化研究的興起,從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論危機到「跨領域研究」的主 流化,其間經歷了什麼樣的學術環境與典範制度的變遷?人文社會學科的門戶是更加開放或封 閉?或如盧曼所言,系統的封閉性乃其開放性的前提?是否,同樣地,跨領域研究只能夠是不 同學科從其專業視角對於同一對象議題的研究集結?真正的「跨」與「介」如何可能?對此「文化研究」提供了何種不同的想像與進路? 

如果量化統計的實證研究已不再是支配性的科學典範,人文社會學科從知識論到方法論的發展現況為何?人社學科是否已徹底告別其「科學性」危機?反之,「文化研究」是否始終面 對著來自既有學科的「方法論」質疑?如何理解這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文化研 究之間的鏡象關係?「跨領域研究」似乎預設了不同「領域」的既存事實。而「拓邊/扣邊」 所要探問的,正是此一學科/領域邊界如何劃定的問題。這個「邊界」可能具有多重性:學科 之間、學院內外、理論與經驗、西方與東方、全球與在地等等。「文化研究」的誕生是否正來 自於「邊界問題」的提出,而其所遭遇的挑戰與困境是否也正是「邊界問題」的體現?而除了 學科的邊界─主權問題,整個學院體制的邊界在新一波的產學合作、地方創生與大學社會責任 的風潮下又產生了何種新的挑戰與契機?

是否曾經有過那樣一個「理論世代」,爾後「批判思想」成為文化研究的共通語言。而今 我們是否正在進入「後理論」的時代?(對於「後現代」的反擊?)「理論」在人文社會學科 的課程規劃中現在處於何種地位?而其在研究論述中又扮演何種角色?仍是西方理論─在地經 驗的分析架構嗎?人文社會科學容許「純理論研究」的空間嗎?(這在自然科學似乎不成問 題。)還是只能委由哲學擔負?或者,理論性思考與經驗研究之間可以具有何種關係?而「批 判思想」究竟是照亮還是蒙蔽了我們面向現實的目光(阿岡本的疫情評論或許是一個徵候)?

參照傅柯晚期的「自我關照」,在探問形塑學科邊界的知識─權力結構,以及某種「越界」 的實踐經驗後,似乎不得不反身自問:在此一過程中所形塑轉化的「學術主體」的「自我認識」 為何。而這樣的認識似乎又註定無法擺脫學術社群的某種「共識」,或者說,大他者的凝 視……若如朱老師所言,社會學曾經擁有某種「未成熟科學的魅力」(2014),那麼它現在擁 有熟年的魅力嗎?而文化研究又是否成熟?是否科學?有何魅力?

(二)研究與教學場域的省思

對於當前臺灣的人社領域青年學者而言,不易尋找到一個可據以開拓教研生涯的立足點,

或許是一種普遍的共同經驗,扣合著前一子題「學科跨際的不/可能性」,我們發現,在相較 過去更加僧多粥少的教職缺額、更加要求 KPI 與身兼多職的學院體制下,邊界的多重性跨越與 往返對青年學者而言,可能是智性與職涯拓展的契機,但同時也可能使青年學者成為不同系所 間,難以對接而游離的存在,難以受到學科邊界明確之系所的青睞,持續深化重要與創新的研 究議題。加上臺灣青年一代整體所面臨的經濟壓力與種種社會因素,青年學者的覓職困境、隨 之而來的個人生涯與研究發展岐境,是我們所關注的第一個面向。

學術過程中所養成的批判反思與行動實踐能量,是否可能成為一條有助於青年學者定位自 身與適應教研場域的出路,人社領域青年學者又是如何整備自身,來面對、因應、融入或影響 臺灣的學院體制,「拓邊/扣邊」如何發生,又產生了甚麼影響,是我們希望深入討論的議題。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情勢的轉變,許多性質不同但皆對教研場域帶來劇烈衝擊的教育政策, 也為人社領域青年學者帶來了許多不同挑戰與契機。人社領域青年學者在此間的生命歷程、創 生的展能空間及據以因應的姿態,是甚麼圖像,又可能對教研質量帶來甚麼突破,似乎是一有 趣且待探討的面向。愈來愈多的教師開始將學生帶出課堂、走入社會進行實踐工作,這些相互 形塑、雙向以至多向的「拓邊/扣邊」關係,是我們所關注的第二個面向。此處我們也可從不 同場域的觀點,來呼應與扣合下一子題「從社會實踐反思學術能動性」。

綜上所言,本子題以「研究與教學場域的省思」為主軸,我們歡迎這些年投身第一線高等 教育與中小學教育者,一同討論與此相關的議題。或者,讓我們一起回想過去與朱老師的互動 過程,如何對我們的教研生活與智識拓展產生影響。

(三)從社會實踐反思學術能動性

從「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都市空間的文化與衝突」、「都市民族誌」,到「我們時 代的自閉症鏡像」等議題,朱老師不僅將理論知識的思辨與分析擴展到社會場域,也引領著學 生開展出多樣豐富的民族誌研究。我們期盼邀集持續投身於社會實踐的師友們介紹各自在場域 的關切與行動,並回頭反思學術界的知識理論可能的侷限性與能動性。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ies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19 - 2024-05-22

more

李美彌電影講座:女性電影、新型態親密關係與社會主體

2024-05-01 - 2024-05-24

more

Spread of Otaku Culture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he Internet Technologies

2024-05-14 - 2024-05-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