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mmington, Edith)
【引用畫作】
. . 畫作 :Washed in Lethe
莎姬(Sage, Kay, 1898_1963):美國畫家兼詩人。 幼年時期定居海外;
1925年與商凡斯提諾王子結婚後定居在羅馬與羅帕洛。 離婚後移居巴黎, 1937年被超現實主義團體發掘。
大戰開始時返回美國, 1940與畫家坦基在紐約結婚。 自1940年起至1963年自殺身亡為止,
皆定期舉辦畫展。 此外, 莎姬還著有四冊詩集。
【引用畫作】
. . 畫作 1:I Saw Three Cities
. . 畫作 2:On the First
of March Crows Begin to Search, 1947
. . 畫作 3:Hyphen
. . 畫作 4:Afterwards
. . 畫作 5:Landscape
with Poplar
. . 畫作 6:All Soundings
Are Referred to High Water
. . 畫作 7:My Room
Has Two Doors
坦基(Tanguy, Yves,1900-55):法國人, 在二次大戰初期遷居美國。
與美國超現實派畫家兼詩人凱莎姬(Kay Sage)結縭。 坦基是名自學的畫家, 於1923年看到奇利哥的作品,
受到很大的衝擊而決意成為一名超現實畫家。 他所畫的風景和人體,
與其他傑出素人畫家的作品有許多共通之處, 但他靜止的人物及幻象式的構圖同時反映了他和巴黎超現實主義者的密切關係。
【引用畫作】
. . 畫作 1:Neither Legends nor
Figures
. . 畫作 2:Shadow Country
譚寧(Tanning, Dorothea, 1912_ ): 美國畫家。 生於伊利諾州, 1932年就讀芝加哥藝術學院,
後移居紐約。1 937在紐約展出的幻想藝術、 達達與超現實主義畫展促使她日後成為畫家。
1939年持著數封超現實主義畫家的介紹信遊歷歐洲, 卻並無所獲。
返回紐約後於1942年邂逅了畫家愛倫斯特(Max Ernst)。 1944年首開個人畫展。 1946年與愛倫斯特結婚,
婚後曾先後在薩多那、 亞歷桑納居住, 後來定居巴黎直至1976年愛倫斯特去世為止。 目前居住在紐約。
【引用畫作】
. . 畫作 :Palaestra
泰格(Teige, Karel, 1900-51): 捷克籍超現實派詩人兼理論家。 在二○年代初期已是一位十分活躍的馬克斯主義者。
他發起了 "Poetist" 運動, 是從構成主義到超現實主義間的橋樑。 自1933年起他便是捷克超現實主義的主要領導者。
作品包括許多詩集與塑像, 以及一份關於梅亞考夫斯基的研究。
【引用畫作】
. . 畫作 1:Collage
陶妍(Toyen, Marie Cerminova, 1902-1980): 捷克畫家。 生於布拉格, 就讀布拉格藝術學院。
1922年與史特斯基 (Jindrich Styrsky) 在南斯拉夫相遇, 兩人在 1923 年成為捷克前衛藝術團體 Devetsil 的成員。
1925 到 1928 年, 陶妍傾向 「矯飾詩學」 (poetic artificialism) 的畫風, 並在巴黎舉辦個人首次畫展。
1928 年回到布拉格, 翌年畫風開始趨向超現實主義風格。 是捷克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者, 德軍攻占捷克後迫使她轉向地下活動。
戰前及大戰期間完成了三組畫作, 分別為 《沙漠幽靈》、 《來福射程》, 以及 《在戰爭中藏匿自己》。 1947年後定居巴黎, 直至去世為止。
【引用畫作】
. . 畫作 1:Magnetic Woman
. . 畫作 2:The Abandoned
Corset
法洛(Varo, Remedios, 1908-1963): 西班牙畫家。 童年時跟隨擔任水力工程師之父親遊歷西班牙與北非各地, 終其一生都對數學、
機械製圖與精巧的機械動力工具深感興趣。 在馬德里就學, 後來在巴塞隆納遇見超現實派詩人培瑞 (Benjamin Peret)。
與培瑞移居巴黎, 1937至 1939年間在超現實主義團體中非常活躍。 後因政治因素遭強制驅離法國。
1942年與培瑞結婚並定居墨西哥, 直到去世為止。 1956年在墨西哥市首開個人畫展; 1971年的回顧展在墨西哥吸引了有史以來最多的觀眾。
【引用畫作】
. . 畫作 1:Harmony
. . 畫作 2:Solar Music
. . 畫作 3:Bayer Aspirin
Promotion
紀弦: 詩人紀弦, 本名路逾。 1913年生。 十六歲開始寫詩。 在大陸時已出過詩集, 並編過幾種詩刊。
來台後, 於四十二年春創辦 《現代詩》 季刊, 對於新詩運動頗多貢獻; 復組織 《現代派》, 提倡 《新現代主義》,
給詩壇以極其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其大陸時期之作品, 從十八年到三十七年所寫的詩, 全都收集在 《摘星的少年》和 《飲者詩鈔》這兩部詩集裡。
來台後的作品, 從三十八年到六十二年所寫的詩, 則五年一書, 出版了 《檳榔樹》 甲、 乙、 丙、 丁、 戊共五個集子。
此外, 他的著作, 還有散文集 《小園小品》、 《終南山下》、 《園丁之歌》 和詩論集 《紀弦詩論》、 《新詩論集》、 《紀弦論現代詩》 等多種。
商禽: 本名羅燕(羅硯), 1930年生, 四川珙縣人, 曾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研究兩年。
現任 《時報周刊》 副總編輯, 《現代詩》社、 《創世紀》詩社同仁。 著有詩集 《夢或者黎明》、 《用腳思想》 等多種。
|
亞弦: 本名王慶麟, 河南南陽人, 1932年生, 青年時代於大動亂中入伍, 隨軍輾轉來臺; 政工幹校影劇系畢業後, 服務於海軍。
亞弦曾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創作中心, 嗣後入威斯康辛大學獲碩士學位。 曾主編 《創世紀》、 《詩學》、 《幼獅文藝》等雜誌,
現任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編, 並主講新文學於東吳大學。 亞弦以詩之開創和拓殖知名, 民謠寫實與心靈探索的風格體會,
二十年來蔚為現代詩大家, 從之者既眾, 影響最為深遠。
|
游喚: 本名游志誠, 1956年生,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人,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曾任私立大仁藥專講師, 《長廊》詩刊主編, 《陽光小集》詩雜誌同仁。 現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 《創世紀》詩刊編輯委員, ICLA 會員,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會員。 著有詩集 《游喚詩稿》 (1977,自印), 評論集《現代名詩賞析》 (1979,心影)、 《周易之文學觀》 (1983 ,自印)、
《古典與現代的探索》 (1977,晨星)、 《文選學新探索》 (1989,自印)。
|
孟樊: 本名陳俊榮, 1959年生, 台灣省嘉義縣人。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曾任《台北評論》主編、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 桂冠圖書公司副總編輯、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主編、 石頭出版公司副總編輯、 現任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編輯部企劃組副主任、
《太平洋日報》主筆。 著有評論集《大法官會議研究》、 《後現代併發症》、《 影像社會》、 《台灣世紀末觀察》;
散文集 《飲一杯招魂酒》, 詩集 《SL和寶藍色筆記》。 譯有 《現代政治系統的模型理論》。 編有 《一九八八台灣年度評論》等。
|
林群盛: 台北市人, 1969年生, 目前於美國留學。 曾為《地平線》詩社同仁, 十七歲初現詩壇, 即以獨特的童趣風格受到各方的矚目。
曾獲 《創世紀》 三十五週年詩獎、 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聯合文學巡迴文藝營小說、 散文、 現代詩獎...等, 作品多元且深具實驗性;
近年並結合圖像與文字, 創作「詩漫畫」。 著有詩集 《超時空時計資料節錄集Ⅰ》、 《聖紀豎琴座奧義傳說》、 《超時空時計資料節錄集Ⅱ》、
《星舞絃獨角獸神話憶》籌備出版中。
|
洛夫: 本名莫洛夫, 一九二八年五月十一日生, 湖南衡陽人, 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 《創世紀》 詩社創辦人之一。
著有詩集《靈河》、 《石室之死亡》、 《外外集》、 《無岸之河》、 《魔歌》、 《眾荷喧嘩》、 《洛夫自選集》、 《時間之傷》、
《釀酒的石頭》、 《因為風的緣故》、 《愛的辯証》; 詩論集 《詩人之鏡》、 《洛夫詩論選集》、 《孤寂中的迴響》、 《詩的邊緣》。
曾獲中山文藝獎、 中國時報敘事詩推薦獎、 吳三連文藝獎。
|
陳黎: 本名陳膺文, 一九五四年十月三日生, 台灣花蓮人, 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 現任國中教師。
著有詩集 《廟前》、 《動物搖籃曲》; 譯有 《拉丁美洲現代詩選》、 《聶魯達詩集》、 《沙克絲詩集》、《 神聖的詠歎─但丁》等書。
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首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