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帝國」與「諸眾」:歷史與社會的批判性重訪】2022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徵稿 & 「批判與實踐碩博士論文獎」申請
2022-07-08 - 2022-08-08
!!#2022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徵稿 & 「#批判與實踐碩博士論文獎」申請!!
【再見「帝國」與「諸眾」:歷史與社會的批判性重訪】
會議日期 │ 2022年11月12日(六)~13日(日)
會議形式 │ 線上為主
徵稿&論文獎申請日期 │ 即日起至2022年8月12日前
徵稿&論文獎申請全面電子化,請至表單網址填寫:
【徵稿】https://forms.gle/hL9wvs63SPRLnwU6A
【論文獎申請】https://forms.gle/yU6ShbV7By9Fe7Nm6
※如無法至表單填寫,或有相關問題,請寄至:taishe.assembly@gmail.com※
----------
資本全球竄流,金融危機加深的社會矛盾帶來了一波波民粹與保守政治的興起。同時,帝國的「戰爭機器」四處征戰,國家/族以正義進步之名,聯手資本與帝國加深了地緣政治秩序的邊界,以「人道介入」為名的顏色革命變得複雜化。近年新冠疫情下所引起的各種矛盾,更強化既有的權力佈署。如何尋求更為貼近我們歷史與社會性質的理解分析、語彙概念、以及行動,是當代左翼批判政治與實踐所面對的挑戰。
2000年,Michael Hardt和Antonio Negri的三部曲著作《帝國》、《諸眾》、《大同世界》曾經是世界革命的聖經,挑戰了新自由主義的進程,展開了一系列關於帝國權力和資本主義全球化性質的變化與分析,並進一步提出「諸眾」(multitude)為挑戰帝國權力的政治性主體,藉此尋求新的和較為民主的社會組織方式,以及指出通向我們共同世界生存的自由倫理和大同世界的可能的組織治理模式。然而,二十年過去了,這些語彙與理論似乎越顯蒼白虛無和不可實現。
在東亞的歷史語境中,當代東亞各國無一不把「主權在民」的概念載諸憲法,自冷戰期間以來,這個「民」指涉為何,一直是高度政治化的問題。在台灣,「國民」是法律用語,「民眾」是黨國治理的對象,談「人民」則往往被視為有左傾嫌疑。韓國左翼用「民眾」來指稱工農勞動大眾,受夠了戰前「國民總動員」口號的日本進步人士,則習慣談「市民」。進入21世紀的台灣,「公民」一詞在希望動員起各色人等的抗議中愈來愈常見,而「諸眾」也曾是台灣進步學術圈引進來指涉更多元的、拒絕被統一的抵抗群體。面對當下複雜的形勢與挑戰,我們是否有不同的分析語彙與行動方法?
如同葛蘭西曾説,舊世界已死,新世界還未到來,這是一個明暗交錯的世紀,在晦暗間,怪物浮現。這一年來所經歷的持續性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通膨、結構性失業等問題,預告了新自由主義危機、帝國權力的失去與暴力的重組。因此,再見,既是告別,也是重新展開,當歷史終結的神話在危機之中開始鬆動,如何重新看見我們所處當下的權力形構,以及從歷史記憶中探索自內而生的改革動力?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重讀歷史記憶中的細語,反身看見人民日常生活過的社會關係,思索當中被現代性的風暴來回拉扯、異質多樣的生活方式和戰鬥策略,如何在社會轉化的歷程中發出「左異聲響」。今年台社年會,想邀請您一同批判性地重訪我們的歷史與社會,再見「帝國」與「諸眾」。
歡迎與以下議題相關的論壇提案摘要或單篇論文摘要投稿:
1. 「帝國」與「諸眾」的批判性概念討論
2. 人民的自我教育與解殖
3. 不只一種「型」狀:反思轉型正義及記憶政治
4. 左翼運動的口述歷史與文化再現
5. 記憶博物館:如何收集與再現歷史
6. 大眾傳播的發展與歷史記憶的連結
7. 對話「台灣酷兒」
8. 公衛、醫療、生命的正義
9 重思社會主義的照護
10. 透早就出門:自由貿易下的台灣農漁業
11. 批判雙語教育
12. 其他與主題相關的議題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陸續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