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側記|台島西部「流域改」讀書會/走讀【走讀場三|台北】
2024-09-07
時間|2024/9/7 13:00–17:30
領路人|柳志昀(半個社子島人、《城中一座島: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作者之一 )
側記作者|李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活動資訊|連結
活動照片|連結
所屬子計畫|21世紀環境危機與多物種正義:邁向多於人的解殖
子計畫主持人|蔡晏霖 副教授
台島西部「流域改」的第三場走讀,來到台北社子島,由柳志昀帶領。志昀自稱是「半個社子島人」,合著《城中一座島: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春山出版,2023)。社子島位於台北市西側,為淡水河和基隆河交匯形成的半島,北望關渡平原,南對蘆洲。受1970年代「大台北防洪計畫」影響,社子島被劃為禁限建區;歷經多次都市開發計畫未果,自2015年台北市政府啟動「iVoting」程序票選社子島都市計畫以來,社子島深陷極具爭議的、以「全區區段徵收」為主要手段的「生態社子島」開發漩渦。
9月7日午後,走讀團隊在謝一誼老師的組織下,於延平北路七段的玄安宮集合。我們以溪洲底聚落為起點,繞行基隆河與淡水河沿岸,穿行見識幸獲保留的歷史建築,因區段徵收而瀕臨消失的地景、廟宇、老屋、沙洲、柑仔店,觀看、聆聽與水共生的聚落記憶。
{圖說}第三場走讀由柳志昀帶領來到開發漩渦中的台北社子島,並在謝一誼老師的組織下,於玄安宮集合。
團隊先是被導引到位於七段106巷的許英媽廟。處於兩河交匯處的社子島,河流灌注地方的信仰風俗。在長年沿水起居的文化裡,當地居民發展出特別的陰廟信仰。人們獲拾順流而下的神像,起廟供奉;或為亡魂安家,構築人間與靈界的互惠善意。「在早年農業社會習慣裡,地方居民遭遇(由河流帶來)的軀體時,他們秉持敬畏的心,來供奉這些靈魂。很多外地人會認為,最好不要靠近陰廟。但是在社子島,陰廟對在地居民而言是非常日常的。以塭寮這個聚落來講,(許英媽廟)就處在聚落的交界處,像是聚落的出口。居民們上班上學路過時,就會停下來拜一拜。」
許英媽廟所供奉的,據傳是一位住在新店的女子。她從小跟隨父親學醫。十八歲時不幸落水,來到了社子島,與這裡的陳姓居民結緣。陳姓家族持續供奉她,這裡也成為聚落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四月一日是許英媽的生日,以前香火鼎盛時,會整月演戲,攤販流連。因許英媽廟歷史悠久,居民流傳下諸多鄉野奇談。例如,有傳聞説,從前外地的一個戲班主,有天夢見一位小姐想要看戲,他們到處打聽,來到許英媽廟,看見金身,認出是夢裡那位小姐,於是就在這裡排演酬神戲。然而,這座有著豐富傳聞,與地方居民生活緊密相依的廟宇,卻將被迫遷址。未來的「生態社子島」開發計畫,將在現有堤防內,加築抵禦「兩百年一遇洪水」的9.5公尺高堤防。河堤線將向島內退縮,基隆河一側退縮80-130公尺,淡水河退縮30公尺。開發單位將在新舊堤防間填土,蓋成河濱公園。許英媽廟所處的位置位於堤防規劃線外側,勢必面臨遷廟的命運。類似這樣無法原地保留的社子島現有廟宇,可能會被集中安置到社子大橋左側,未來的宗教安置區內。廟宇和地方空間的獨特聯繫,就此切斷。
{圖說}位於堤防規劃線外側的許英媽廟勢必面臨遷廟。廟宇和地方空間的獨特聯繫,就此切斷。
除了陰廟信仰中心,溪洲底聚落還有一處有趣的地點,人稱「戲台口」。這是一座高高的戲台,正對一方空蕩的停車棚。志昀指向停車場柱子上貼的春聯,暗示著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停車棚。這是一處只有在固定日期、特定時段,才會出現的「臨時廟」。這個名為「溪洲底公佛」的信仰圈供奉九位神祗,這些神祗平常安住在各位爐主家中,每當其中一位神祗生日,爐主們就會請神祗們移位到停車棚下一起看戲。對在地居民而言,平時若要祭拜這些神祗,只能分別到各位爐主家中,但每當戲台口為神明慶生演戲,居民們就可以前來一起祭拜。「戲台口」空間暗藏的獨特習俗,顯示社子島多元而富有韌性的信仰生活。這些依循當地生活習慣和居民的時空認知而自由生長出來的信仰空間,在高密度開發的都市內已極為罕見。
{圖說}「戲台口」顯示社子島多元而富有韌性的信仰生活,在高密度開發的都市內已極為罕見。
社子島居民,因所處聚落不同,對於基隆河和淡水河有不一樣的想像。「比如,在溪洲底聚落,居民會把淡水河一側的港墘仔稱作『前港』,基隆河一側則稱為『後港』[注1]。可能你到了其他聚落,他們就完全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志昀提到,以前他的外婆很常說,「前港坐船,後港洗衣。」當她要到外地去,就是要去淡水河畔的前港坐船,但她若要洗衣服,她就會拿著衣服到基隆河一側的岸邊。不同的聚落,因水和沙洲的地理關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空間認知,並有著不同的稱呼河口的方式。
沿著七段106巷走向基隆河一側,走讀團隊爬上現有河堤的抽水站,眺望基隆河對岸,因「士林北投科技園區」區段徵收計畫而被拆除大半的洲美聚落。在洲美快速道路後側,豎立著幾棟灰白色的樓房,是洲美居民的安置住宅。若現有開發計畫不變,社子島居民未來也將住進類似的安置住宅內。
{圖說}走讀團隊爬上河堤的抽水站,眺望對岸被拆除大半的洲美聚落,以及洲美居民的安置住宅。
志昀亦針對洲美和社子島的高密度開發計畫裡的高規格堤防設計做了介紹。在現有開發計畫下,未來社子島將經由區段徵收拆除大部分建築,再進行全區填土和堤防加高作業。不同於被台北市民詬病「不親水」的大稻埕混凝土堤防,洲美和社子島規劃的築堤方式為堤外填土構築一道緩坡,正如我們從社子島眺望洲美看到的那樣。然而,社子島開發,還需要解決「內水」的問題[注2]。日後,當「生態社子島」遇到降水情形,雨水會經由新的導流系統,透過重力排水方式,匯集到島中央的人工河道,待中央河道水位屆滿,再透過另外的大型抽水機站排水。
志昀提到,社子島目前有八個水門(即抽水站),俗稱「天龍八部」。社子島有一些居民的工作是「顧水門」,也就是每年汛期來臨時,他們需要來巡視抽水設施,確認集水井的通暢。
{圖說}社子島目前有八個水門(即抽水站),俗稱「天龍八部」,未來開發,還需要解決「內水」的問題。
走讀的尾聲,團隊來到位於福安河濱公園附近、靈威公廟旁的船屋。這是兩棟搭在浮筒上的簡易房屋。船屋前方是逐漸沒入淡水河的沙洲,潮間帶上不時蹦跳著招潮蟹。順著簡易木棧道引向的碼頭前方,我們看到對岸蘆洲密集的高樓,與此地閒適、開闊的地景反差甚大。
{圖說}順著簡易木棧道引向的碼頭前方,對岸蘆洲密集的高樓,與此地閒適、開闊的地景反差甚大。
注1: 在臺語裡,「港」意指溪流,見《城中一座島》頁163。
注2: 台灣典型的防洪計畫分為「外水」和「內水」兩類治理模式。「外水」指的是河川氾濫的洪水;內水則是降雨在地面上造成的雨水逕流。「外水」通常利用堤防或防洪牆來阻擋;「內水」則是使用由雨水下水道與抽水站組成的排水系統快速排除。見《城中一座島》頁376-377。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Film Screening & Discussion|The Ethics of Human and Artistic Resistance II: THE MAN WHO COULD NOT REMAIN SILENT
2025-06-03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