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5六燃文件展:洄游六燃,洄游頭前溪|展場花絮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

側記|鳥語人聲:人鳥關係的多種可能

2025-05-25

活動名稱|鳥語人聲:人鳥關係的多種可能

日期|2025年5月25日 8:00-12:30

地點|陽明交大光復校區 工程一館 共創基地 EA101

引路人|廖珮岑、張瀚柏、徐振輔、馮孟婕

活動連結|連結

活動相片|連結

側記作者| 人社系動物研究課同學共筆,張琦昀(陽明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學生)編輯

所屬子計畫|21世紀環境危機與多物種正義:邁向多於人的解殖

子計畫主持人|蔡晏霖


 

賞鳥中的多重視角:在城市學習與非人共存

 

在春末夏初的一場工作坊中,我們透過一系列講座與實地觀察,重新學習如何看見、傾聽,並與那些日常中受到輕忽的生命共處——尤其是鳥類。這一天的活動,讓賞鳥不再只是業餘的自然興趣,而成為我們理解歷史、文化、科技與倫理的一扇窗口。當感官經驗被重組,我們對城市空間與人類位置的想像也微妙的位移。

 

 

 何謂「賞鳥」? 

 

室內課伊始,活躍於生態研究與寫作的講師徐振輔與馮孟婕以「反轉鳥瞰之眼:探索人鳥關係的多元關係」為題,爬梳從清代以降的中國、印尼峇里島,以及當代台灣「賞鳥」的歷史演變與跨族群互動。「賞鳥」作為博物學的衍伸物,其對視覺的高度依賴,某種程度上也依附於技術的發展。這種技術不僅重組了人的感官,也進一步分類了物種。這大抵是我們對賞鳥最熟悉的印象。不過,兩位講師以博學且幽默的方式,為我們展現「賞鳥」一詞的多元詮釋宇宙。

 

由於突發性的喉嚨不適,振輔老師以近乎沙啞的嗓音,努力提醒我們,每個地區、每個族群都有自身與非人物種的關係網絡,這種關係非短期形成,而是歷經多個世代更迭與長期累積,最終交織出特定的關係圖像。也正因此,某些地區的森林充滿多樣的鳥鳴,有些則異常寂靜。所謂的「亞洲鳴禽危機」,即是在大量的鳴鳥需求急遽攀升下製造的沉默。然而,面對這樣的危機,西方由上而下式的保育機制與文化實踐,往往無法對應不同文化脈絡底下的人鳥關係。當這些關係牽涉到龐大的組織與利益網絡,單靠「生態保育」的視角已無法涵蓋所有人與非人生命的處境。

 

振輔老師分享了過去他對賞鳥的「基本原則」:是否漂亮、特有、稀有,或者具有文化與生物學上的特殊性。這樣的判準促成了如集郵般的良性競爭氛圍,讓人們彼此交流、透過相互比對互通有無。而在賞鳥的風格上,也出現了許多類別——如 Birder(賞鳥人)(註1)、Twitcher(追鳥人)(註2)、Lister(鳥種收集者)(註3)和 Bird Watcher(觀鳥者)(註4)。這些分類詞彙源自英語語境,主要來自英國與北美的賞鳥文化,反映了不同賞鳥者的興趣取向與參與程度,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賞鳥活動如何受到特定文化背景與社群實踐的形塑。振輔老師笑言:「今天大家都至少可以變成 Bird Watcher!」

 

不過,以上這些仍著重在「欣賞鳥的身影」。今天的講座活動則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觀看角度,尤其著重於聆聽鳥的歌唱。欣賞鳥鳴的歷史且悠久且深植日常。清朝中國所謂的「四大鳴禽」——畫眉、野鴝、繡眼與百靈鳥——特色在於曲調變化多樣,而非單純羽毛豔麗;或模仿人語、能言善道,這樣的鳥音審美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趣味。而到印尼,賞鳥的審美的標準則轉向「音樂性」,對鳴聲的「內容」有細膩的評判,偏好高頻而大膽的嗓音表現。

 

 

Kicau mania:鳥鳴・狂熱

 

振輔與孟婕老師進一步以印尼盛行的鳥鳴比賽為例,說明這種活動如何將鳴禽的聲音變成一場娛樂賽事,背後涉及金錢、聲望與訓練技術,構成一場人與鳥共演的資本主義盛事。例如「斑馬鳩」(perkutut)因其文化特殊性,長期以來是傳統爪哇中產階級偏好的寵物鳥,並進而成為鳥鳴比賽中重要的參賽物種。斑馬鳩的叫聲清亮悠揚,能夠區分出數個段落,訓鳥人從「聲音、體能、精神」三個層面著手培養,期以唱出符合審美標準的音色。這不僅是一種興趣,更是一門有利可圖的技藝。

 

如同美國的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在其經典民族誌作品《峇里島鬥雞賽之為戲劇活動》(“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中對峇島鬥雞的分析所揭示的那樣,這類競賽深嵌於地方社會的象徵與賭注之中。鳥鳴比賽亦然——1990年代,一隻名為「蘇西」的爪哇斑馬鳩因為戰無不勝,甚至被拒絕參加出賽以維持公平性;也曾出現為求勝利而尋求巫師作法、或賄賂評審的情況。

 

當競爭、慾望與利潤成為驅動賞鳥的動機,純粹的欣賞與對鳥聲的熱愛也逐漸讓位。這不僅引發對鳥類主體性的反思,也凸顯了動物倫理與文化實踐之間的張力:當鳥鳴被規訓成為可評比的「表演」,人與鳥的關係也因此重新定義和備受反思。

 

 

聽見鳥的方法:科技、聲譜與跨感官的中介實踐

 

在室內課下半場,同樣活躍於生態研究與寫作的講師廖珮岑與張瀚柏,​​在上述鳥鳴的評選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科技辨識鳥音,以及科技如何深刻地形塑我們與自然之間的互動。

 

珮岑老師首先透過他的史料研究提醒我們:最初,人類紀錄與分析鳥聲,是為了理解鳥的節奏,以利狩獵。日治時期,狩獵被視為一種能親近自然、促進身心健全的修養實作;在當時博物學風氣鼎盛的背景下,製作動物標本、鑑定物種成為推進科學與文明的手段之一,也造成無數生命成為人類知識體系的代價。這樣的的獵取模式直到 1970 年代台北鳥會成立,在美援與國際自然保育思潮的影響下,才逐漸轉向保育導向,並促成《狩獵法》(註5)與《動保法》(註6)的建立。如今狩獵往往被視為自然保育的對立面,然而從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來看,這種對立性其實充滿著時空與文化特定性。

 

瀚柏老師的課程則轉向當代最新的鳥音辨識工具:視覺化的頻譜圖。鳥類的聲音大致可分為用以交流的 song (囀鳴),以及為了傳達警訊、聯繫同伴的處理部分需求的 call(叫聲)。為了更精準地辨識鳥鳴,人類開發出「頻譜圖」這項工具,使聽覺經驗得以視覺化——聲音轉化為可見的線條、圖層與節奏紋理,這不僅是感官層次的擴延,也成為建立跨物種資料庫的基礎。

 

如今,我們已有許多科技輔助工具來辨識鳥音,例如瀚柏老師介紹的Merlin App,就是一款建基於龐大群眾資料庫 eBird之上的辨識圖鑑系統。透過錄音即時比對頻譜,使用者可以快速判讀當下出現的鳥種。這樣的技術進展不僅展現了科技介入自然觀察的能力,也揭示了當代人對多物種理解愈發依賴數位媒介與演算法。

 

然而,這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科技決定我們能「看到」、或「聽見」什麼。科技不只是工具,它也帶有政治性——決定了哪些感官被放大,哪些經驗被排除。面對高度中介化的自然感知,我們仍須不斷訓練看己的感官敏銳性,而非被特定媒介僵固,避免讓科技單一化地定義我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

 

圖一:活動參與者使用 Merlin App 即時辨識鳥音,透過頻譜比對快速判讀鳥種,展現科技介入自然觀察的可能。

 

 

當山鳥進城:與黑冠麻鷺的都市邂逅

 

結束了豐富的室內課,我們拿起手機走出教室,開始練習「用雙耳」觀察校園裡的鳥類。漫步在校園中,不出片刻,我們便聽見/看見五種鳥類。除了常見的鴿子與金背斑鳩,我們也聽見了紅嘴黑鵯、白頭翁和樹鵲⋯⋯那些從「聽」開始的觀察,讓大家都不禁驚呼:「欸!我常常聽見這個聲音!」即使我們平時不常看見牠們的身影,卻能透過聲音注意到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鳥兒,這也讓我們見識到,在校園中往來的不僅僅是作為學生的人群,還有數不盡的生物與我們共處其間。

 

當我們走到竹湖一側榕樹密集的區域時,與黑冠麻鷺不期而遇。牠們身形高大,步伐緩慢,習慣在人來人往的校道上閒晃。牠們頭頂的羽冠與看似遲緩的動作,使牠們被親暱地稱為「大笨鳥」、「地瓜」。然而,這些鳥類的存在,遠比表面看來更為複雜而深刻。黑冠麻鷺原本多棲息於山林,隨著人類拓墾與都市擴張,牠們逐漸遷入校園、公園,甚至馬路邊築巢覓食。城市中的黑冠麻鷺不再維持以往築巢時的疏離距離,反而常常在短短一條路上,就可見三、四個相鄰的鳥巢。有人推測,這樣的密集分布,或許是一種適應都市環境中車聲、人聲混雜的溝通方式。

 

我們的旅程終於一個黑冠麻鷺的巢穴樹下。一隻幼鳥淒涼地倒臥在樹旁。原本一直仰望天空觀察鳥的我們,視線瞬間轉向了地面。透過這位「大體老師」,孟婕老師與瀚柏老師即興展開了一場關於死亡的分析,還臨時加上了一堂鳥類身體構造課程。我們細細地觀察其初生的羽毛,學習辨識其年齡特徵,也注意到腳趾前端如同梳齒般的「趾梳」構造,想像那細緻的趾梳如何輕巧地順過羽毛。此刻,這隻幼鳥的死亡竟然是理解更多鳥類生命的起點。

 

圖二:平時都在路上與被親暱地稱為「大笨鳥」或「地瓜」的黑冠麻鷺對視,這回我們仰望,牠們正悠然歇息在樹冠之上。

 

圖三:瀚柏老師查看死亡黑冠麻鷺幼鳥的飛羽狀況,透過幼鳥遺體,我們觸碰生命的細節與理解的開端。

 

圖四:孟婕老師說明黑冠麻鷺腳趾中最長的指頭是「趾梳」,刻痕細緻,可用來梳理羽毛。

 

 

尾聲:賞鳥作為共生的感官練習

 

經歷這場以鳥為中心的學習旅程,我們不再只是人類的學生,也是動物的學生。那一隻早夭的黑冠麻鷺幼鳥正是我們今日的老師之一。賞鳥,不僅是一種觀看自然的方式,更是一種與非人共處、重新分配感官注意力的練習。在過程中,我們學會放慢腳步,練習傾聽那個與我們節奏交錯、卻截然不同的世界。關於這趟人鳥關係的學習旅程,「批判動物研究」課程的參與者有著如下的思索。

 

詩軒指出「人與其他生物的關係,不僅是他們的外表、聲音,甚至擴及他們的生存環境與生前死後。生命本身的存在與消亡,都是彼此糾葛的關係性展現。」

 

反思「當我們的感知結構被催動,引導我們開始感知關於非人物種的、曾一度不被感知的那些經驗;當更多不一樣的人與非人關係被說出來,這是不是有可能為人與非人物種的關係革命埋下伏筆?」

 

昀恩強調「當保育成為權力與文化的角力場,我們是否也該正視它背後的不對等?如果生態本身就是多元的,我們對保育的想像,是否也該更富彈性與共感?」

 

芽玖回憶「原本一直仰望天空觀察鳥的我們,視線馬上轉到了地面。我一邊專心聽老師們的分析,一邊也忍不住感受到這是一種超越理性與步驟的、來自動物對人類的某種貢獻。」

 

佑瑄提醒「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並非總是依循人們的倫理與道德觀念,尊重不同物種的生存方式,是理解多樣生命觀的起點。」

 

靜茹有感而發:「我才發現,賞鳥其實不只是單純看鳥那麼簡單,它背後牽連的是博物學的歷史與視覺技術的發展——我們怎麼看、怎麼分類、怎麼理解自然,其實都是被建構出來的。這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看待動物的方式,也開始懷疑:所謂的『自然』到底是什麼?」

 


【註解】

註1:Birder(賞鳥人/鳥友):對鳥類具有高度熱情與知識,常主動進行觀察與紀錄,並參與保育行動。

註2:Twitcher(追鳥人):專注追逐稀有鳥種,為了一睹特定鳥兒的身影不惜長途跋涉。

註3: Lister(鳥種收集者):重視觀察紀錄,樂於建立各式鳥類名單,並以此為交流依據。

註4:Bird Watcher(觀鳥者):泛指所有觀看鳥類的人,可能只是出於休閒興趣,較少分類或競爭意識。

註5:《野生動物保育法》(原名《狩獵法》)於1989年正式公布實施,取代過去較為鬆散的狩獵管理制度,標誌著臺灣從「獵取資源」走向「保育生態」的法律轉向。該法強調保育類野生動物之保護、棲地維護、以及合法狩獵的規範。

註6:《動物保護法》於1998年公布施行,為臺灣第一部針對人與動物關係進行倫理規範的專法,內容涵蓋動物福利、飼主責任、動物實驗規範與虐待行為的禁止等。該法的制定與推動,反映出當時社會對非人動物權益的重視與提升。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徵求】2025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學生研究小組計畫

2025-09-30

more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子計畫二 – 晶片時代與數位治理|春季學術活動行事曆

2025-06-21

more

側記|Film Screening & Discussion|The Ethics of Human and Artistic Resistance II: THE MAN WHO COULD NOT REMAIN SILENT

2025-06-03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