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側記|台島西部「流域改」論壇【下午場】
2024-11-29
活動名稱|台島西部「流域改」論壇
日期時間|2024年11月29日(10:00 – 17:00)
地點|陽明交大客家學院HK-207
講者|
主持人|
活動連結|連結
活動相片|連結
側記作者|張庭榕(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博士生)
所屬子計畫|21世紀環境危機與多物種正義:邁向多於人的解殖
子計畫主持人|蔡晏霖
專題演講丨重思都市計劃中的藍綠基礎設施:以關渡平原為例
講者丨黃麗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時間丨13:20 – 14:20
關渡平原的現狀與未來
圖1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麗玲老師以關渡平原為例,探討都市農地在氣候變遷與國土規劃中的角色,並指出現行碳排統計忽略土地變更所致排放,反映制度與統計治理的缺失。
關渡平原與同樣具有土地開發爭議的社子島只有一水之隔,兩地的土地政策一樣充滿曲折。作為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的重要區域,關渡與社子島似乎面臨共同的命運。在這場演講中,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麗玲老師以「智慧城市」與「智慧公民」的議題作為切入點,探討永續發展的可能性,這也是她近期研究的重點。過往有關智慧城市的討論時常忽略在地居民的聲音,而黃老師在國科會的研究計畫中,便試圖納入在地人的觀點與經驗。
本次演講主題以關渡平原的藍綠基礎設施為例,探討未來都市計劃應納入的多元面向,包括環境議題、地方人文、農業振興,以及都市韌性等。
關渡平原過去是台北主要的農產地之一,長期被視為都市邊陲的市郊,然而近期研究指出,該地廣大的綠地平原大片的綠地對於台北的降雨量有顯著影響,每到夏季,從淡水河口、關渡、基隆河吹入的風會帶來降雨,使中永和等靠山地區成為主要降雨區域。因此,若此區遭到過度開發,將可能對夏日的降雨量、溫度,以及用電需求產生不利影響。
圖2 台北地區夏季氣溫圖,關渡平原過去常被視為市郊農地,但新研究指出,其大片綠地對台北夏季降雨與氣溫具有關鍵影響。若遭大規模開發,恐將改變風場與降雨分布,並加劇城市熱島效應與用電需求。
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關渡平原作為藍綠基礎設施的潛力與環境功能
黃老師接著說明藍綠基礎設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BGI)的概念。她引用 Zahra Ghofrani、Victor Sposito 與 Robert Faggian 的論文〈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Concepts〉提及的定義:
藍綠基礎設施(BGI)是指一種相互連結的自然和設計景觀組件網絡(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of natural and designed landscape components)包括水體、綠地和開放空間,旨在提供多重功能以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隨著氣候變遷導致乾旱和極端降雨事件日益頻繁與劇烈,BGI 可以有效地減少洪水風險,儲存水資源,並改善生態環境。該基礎設施不僅有助於水資源的管理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更有助於提升城市的永續性與韌性,進而促進社會和經濟的整體福祉。
黃老師亦將從此觀點出發,梳理關渡平原過去與現在在藍綠基礎措施的缺口,進一步思考未來的發展方。都市農地其實十分符合 BGI 的定義,但在都市計畫中卻往往被忽視,在台灣,都市農地經常被公部門視為未來的建設用地儲備。以關渡平原為例,除了陳水扁市長任內徵收並設立的關渡自然公園外,該地仍有約 314 公頃農業用地,約 270 名農民,但同時也存在非法工廠。而其周邊則聚集了高科技公司與媒體總部。在台北市農地管理人力緊缺的情況下,關渡平原的未來發展彷彿陷入了停滯。
過去,部分關渡平原被劃為《國土計畫法》中的「國土保育地區第四類」【註1】與「農業發展地區第五類」,更使在國土保育地區耕作的農民無法申請農保,也無法種植作物、加工,或改變地貌建立水利設施,導致農作實踐面臨種種困難。自 2024 年 6 月起,市政府依照地主意見,計畫將「農業發展地區第五類」(以下稱為「農發五」)與「國土保育地區第四類」(以下稱為「國保四」)變更為「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以下稱為「城鄉一」)。其中,「農發五」原本規定為:農業面積須達十公頃、農業使用比例達八成,且無都市發展需求。而「國保四」為保護或保育相關分區或用地,則涵蓋與水資源開發、流域跨區治理之水系或經公告之水道範圍內者,另檢視該範圍所涉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用地情形,並考量流域或水道周邊保育或環境敏感地情形(如濕地、自然保留區)、相關計畫指導(如整體海岸管理計畫、都市計畫)以及藍綠資源系統。都市地區的「農業五」其實等同於非都市地區的「農業一」,也就是優良農地之地位。
圖3 目前關渡平原土地計畫 ,2024 年起,新竹市政府擬將原屬農業與保育用途的「農發五」與「國保四」土地,依地主意見調整為可開發的「城鄉一」,引發優良農地與水源保育區使用轉變之疑慮。
圖片來源:講者簡報
過去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曾提出《台北市農業政策白皮書》,其中對於關渡平原的規劃,包括農業附加價值提升、減碳、食農共生等方向,都是黃老師所支持的發展理念。儘管這些方針尚屬概略,卻具備長遠價值。然而,實際操作仍需仰賴在地居民的支持與共識。
此外,黃老師也提及,關渡與北投周圍的光電與公民電廠的興起,透露出台北市對於電網分散化與韌性的戰略想像,而關渡平原的農地未來或許也能在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開啟農地以外更多元的可能性。
生態系統服務、社區再生與淨零碳排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則是當代都市農業的重點發展理論,強調其天然資源的供給、都市氣候與病蟲害的調節、對都市人的文化服務,以及對都市的支持服務,例如土壤固炭、養分循環等。
圖4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則是當代都市農業的重點發展理論,強調其天然資源的供給、都市氣候與病蟲害的調節、對都市人的文化服務以及對都市的支持服務,例如土壤固炭、養分循環等。
資料來源: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5.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https://www.millenniumassessment.org/documents/document.356.aspx.pdf。
黃老師接著舉出在地青年農夫的實踐案例,他們不僅復興在地農業,也投入農業教育與推廣。然而,整體而言,當地仍面臨多重挑戰:人口老化,土地產權爭議、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屢見不鮮,這些因素皆使青年返鄉務農的願景難以實現。再加上過去砷污染歷史陰影,也造成今日農業推廣與管理困難重重。
面對這些困境,黃老師指出,生態系統服務的觀點可以與政府當前推動的「淨零轉型」政策相結合。例如:將區域內的自行車道納入運輸運輸基礎體系,並與「公正轉型」、「社會轉型」與「產業轉型」等策略整合,進一步尋求周邊高科技企業的的 ESG 計畫資源,促進多方合作。
此外,重建在地社會組織亦至關重要。黃老師與北投社區大學合作舉辦工作訪,邀請社區居民共同討論關渡地區未來規劃,以及對《國土計畫法》在當地實施現況的反饋與建議,期望鬆動對農耕活動的制度限制等等,為永續農業鋪路。
在此基礎上,關渡地區也逐步描繪出低碳產銷的未來願景,例如:
這些做法皆展現智慧城市理論所提倡的特點,而黃老師的學生更進一步建立了「Carbon X Guandu 碳制郎:關渡減碳平台」,整合地區內各類自然資源的條件,並特別評估小型水力發電的潛力。黃老師相信,關渡極有可能成為台北市第一個「正能源社區」, 這也是他積極推動的願景所在。
數據缺失與政策繞道:誰在決定土地的命運?
黃老師在研究中也發現,國家對碳排放統計上存在明顯缺失——現行制度僅計算林地的碳排,卻未納入土地利用與其變遷對碳排的影響。換言之,關渡平原此類農業用地在碳排統計中被忽略,即使未來進行大規模都市計畫,所產生的碳排放也不會被正式納入評估。這樣的數據選擇性不僅使碳排來源被低估,也暴露出土地利用、碳排數據整合與計算方法上的研究不足。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2019 年的統計指引:
土地變更為聚居地來自於都市擴張、交通基礎建設等原因。在過去三十年間,此趨勢在全球各地都變得更可見,即使在農村的地區,上述趨勢也顯著地改變了地景。而林地、農田、草地和濕地轉換為聚居地可能對碳儲量和流量產生重要影響。
黃老師期許,政府未來能採納指引的標準,並導入更完善的碳排計算機制,進而在政策上以「碳費」或「生態給付」回饋如關渡平原等具碳匯潛力的農業地區,鼓勵農民持續進行環境友善耕作。
然而,關渡平原的規劃歷程顯示,現行的土地政策仍容易受到地方政府與地權人意見的主導。在關渡地區被市府規劃設為「城鄉一」,引發學界與公民社會的廣泛質疑,認為此舉違背《國土計畫法》的核心精神。後來,國土計畫審議單位在聽取學者意見後,決議將將關渡平原全數重新劃設為「農發五」。然而,台北市政府仍有補件重送的機會,隨時可能重新翻案。
黃老師指出,市府之所以急於推動將土地變更改為「城鄉一」,其中一個原因是:此類用地變更可由地方政府自行決定,無須上呈中央審查,行政程序更為便捷。這樣的制度設計,無疑為政策繞道(policy bypass)提供了空間,也突顯土地治理中「誰在決定?」的根本問題。
結語:從國土計畫困境到關渡未來的可能性
台灣在空間計畫中對於都市農地的定位長期不明,導致其發展願景發展受限。相關政議題時常遭遇政治綁架、審議專家的專業判斷難以施展、規劃工具與法制框架則顯得過時、缺乏彈性。
進一步來看,政府現行「淨零排放」政策中的架構,雖具潛在可用性,卻也存在遭誤用的風險。統計治理的「魔鬼細節」——如數據缺漏、選擇性納入、缺乏一致性的計算標準——使得政策執行基礎薄弱。而轉型遲滯的藍綠基礎設施等,都是造成現在國土計畫模糊,難以前行的問題所在。
提問環節
都市空地的農業可能性與生態給付的制度挑戰
當日與談氣氛熱烈,現場有與會者提問:黃老師演講中多以都市農地為例,但對於都市中的荒廢建地,或者其他零碎用地,是否也具備推動都市農業的可能?若這些用地並非登記為農業用地,制度上是否會遇到困難?第二個問題則是關於「生態給付」,發問者好奇「生態給付」是否類似於「土地發展權」的概念?
對此,黃老師分享了她過去參與過前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任內所推動的「田園城市計畫」經驗,該計畫嘗試將 城市空地、公部門建築屋頂等場域等場域納入耕種實踐,推動社區型都市農業。黃老師指出,柯市長之所以願意支持社大與學界提出的構想,部分原因是他在政治上的孤立地位,使其更易接受非典型治理模式,而非其個人特別具有進步傾向。
在該計畫中,黃老師與學生及社區一同於南港的某塊農業用地展開耕種計畫,歷經兩年籌備,至第三年才真正啟用,並逐步轉型附近鄰里的公共空間。儘管如此,若從碳補償的角度切入,這類臨時、零散的耕作空間產出的碳匯量有限,難以納入正式計算。另外,這類耕作計畫需較長時間籌備,且可持續性往往受到質疑——特別是在台灣都市首長四年一任的輪替制度下,政策缺乏穩定性,也讓這類農地是否需要「恆常性」成為關鍵討論點。
針對「生態給付/補償」的制度設計,黃老師指出,地主在談論「給付」的確時常會直接連結至土地發展權的概念,若比照都市更新中古蹟保存的容積率計轉換方式,並根據「城鄉一」土地的高額地價計算補償,恐將導致農地開發地價水漲船高,而市府財政根本無力負擔如此補償機制。因此,目前,目前有部分傾向參考國際碳費制度,以「給付」而非「補償」的方式設計生態回饋機制。
然而,黃老師也也點出另一層制度挑戰:台灣目前缺乏社區組織與「環境共有財」(environmental commons)的基礎概念,使得地主的產權意識極高,對於共享資源的接受度偏低。此種傾向也限制了對其他市民,甚至對未來世代所應享有環境權益的的討論空間。如何建立以社會與生態為核心的公共價值觀,也是急需討論的部分。
從補償到支持:重新理解農地治理與企業角色
第二位提問者則提出一個具體構想:是否可由北士科(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企業認購關渡平原的碳權,以此作為維持關渡平原農地存續的策略?黃老師回應道,這方面仍然是需要農民配合,也需要讓農民找到方向。黃老師曾提議農民與政府合作成立地方發展公司,但這樣的模式仍仰賴在地團體的努力與社群網的建立。她也強調,關渡的社群網絡其實並不僅限於當地,事實上涵蓋整個陽明山與北投地區,也在同一個區域網絡當中。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則補充,過去國土計畫審議中,確曾經將「城鄉二」類回土地改回農業發展地區的案例,農地用途的重新定位並非無前例可循。
針對「發展權」與「生態給付」混淆的問題,博任進一步釐清,目前許多所謂的「給付」其實更接近於一種給農民的「支持策略」,目的在於協助農民持續從事農耕,提升農業生產與農地經營的價值。相較之下,「發展權」原本是針對可合法開發土地的補償機制,例如當建地因古蹟保存無法興建時,政府會補償他原本法定可建築的發展權給土地所有人,但這樣的發展權是一種政策性補償的技術操作定義,並不是法律所保障的實體權利。
因此,「發展權補償」套用在農地上並不恰當,畢竟農地變更成建地不是地主的法定權利,原來政策的目的不是要都市開發,而是要永續經營。
綜合座談丨地方工作者圓桌
時間丨15:00 – 15:45
在圓桌論壇的開場中,一誼老師提到,當代人類學在全球化的狀態下,正積極重新思考何謂「社區」、何謂「地方」。但當我們實際面對地方,有一個持續的子題常牽涉到在基礎設施、生態與環境治理面向,地方的力量與中央政府如何角力?那這所謂的「地方」要如何去認識?它的權力關係如何互動,性質為何?若從水文、文化與政治經濟的等多重角度觀看而言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一誼老師與雅仲老師持續關注的核心議題。
講者丨林彥翔 (「空城現場」藝術團體成員)
圖5 「空城現場」由藝術家王正祥與林彥翔共同發起,長期蹲點桃園航空城拆遷區,透過田野調查、攝影紀錄與藝術創作,保存當地歷史記憶,並推動社區重建與共學課程,陪伴居民面對拆遷變遷,展現藝術與行動的深度連結。
空城現場:藝術紀錄與社區行動中的拆遷現場守護
「空城現場」於 2022 年發起,由王正祥與林彥翔兩位藝術家組成,長期蹲點於桃園航空城拆遷地區(海口與竹圍)【註2】,紀錄開發現場的林林總總。「空城現場」計畫起源自彥翔在大園的個人記憶,以及正祥在中壢體育園區徵收案的個人觀察計畫【註3】,兩人因緣際會認識後合作成立團隊。王正祥目前為台大城鄉所學生,林彥翔則是北藝大藝術創作出身。
林彥翔本即為大園當地人,從小就在航空城預定地周邊成長,雖然不是被徵收戶,但因為地緣與親緣關係,對當地社會脈絡與徵收案與有深刻理解。而本計畫所有的田野工作、影像紀錄都是兩人共同完成。他們除了發行小誌、刊物與紀錄片,也策劃展演與社區行動,,再將參與過程用藝術的形式展現。
其中一件作品《當奇跡再次發生》,以 1980 年大園空難的在地記憶為對象。當時空難發生地目前也在徵收範圍,作品就試圖探問:大眾要如何去記憶這塊地曾經的歷史?「空城現場」便利用這個案例討論開發與在地記憶的關係,並製成藝術品,透過展出將議題帶入當代美術館。
「空城現場」過去的行動也包括製作拍攝紀錄片,記錄一位八十歲高齡的拆遷戶婆婆的故事:從堅決反對徵收,到理解她堅持留下來的理由,再到她妥協並找到新家搬離原居所的整個歷程。另一項社區行動則是在海口社區重建舢舨龍舟,據當地居民口述分享,在近百年前桃園機場還沒建設的時候,該社區每年都會在海口埤塘上划龍舟。為了重現祖先的記憶,團隊在拆遷前促成這項儀式性活動。
目前,「空城現場」正在進行名為「緣續海口」的石敢當遷座行動。該石敢當是坐落在海口社區,面朝海口埤塘的方向,位於拆遷預定地中。團隊與當地里長合作,舉辦遷移的宗教儀式,嘗試以宗教與文化的方式保存社區記憶。
此外,團隊也規劃「泛齡舞蹈共學」課程。由於當地活動中心於 2021 年被拆除,「空城現場」便邀請專業舞者來到社區,為居民開設舞蹈相關課程,希望重新凝聚社區的的情感與連結。該課程受到熱烈響應,甚至已有搬至至三峽的老鄰居,每週特地搭車回來上課,並藉此與老鄰居敘舊。
未來「空城現場」將持續依據拆遷進程進行記錄,以社區行動靈活應對變化。儘管拆遷節奏與政策不斷變動,但唯一確定的是:「空城現場」會陪著社區待到最後,直到拆遷結束。
講者丨許博任(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
圖6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分享台灣水治理的典範轉移,從過去仰賴水庫開發走向多元水資源利用,並指出這股轉變正深刻影響都市規劃、產業布局與環境生態,呼籲從社會與環境正義的視角,審視再生水政策與高科技發展的未來方向。
從水庫到再生水:台灣水治理的轉向與新挑戰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長期協助全台各地的拆遷戶,從 2000 年代初的樂生保留運動起,他就開始參與各地拆遷抗爭與社會運動。近年來,竹北隘口東海、航空城、社子島等地的徵收爭議都有他的身影,而他所屬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亦關注支援區段徵收、拆遷過程中民眾的權益與處境。同時,基金會也投入政府「淨零」政策的探討、以及企業人權與環境責任等相關議題。
本次分享中,博任聚焦於台灣水治理的結構性轉變,指出當前正經歷一場典範轉移。傳統以來,台灣的水資源政策多採美式思維,聚焦於開發大型水庫,藉以穩定上游水源,,而如今已轉移到多元水資源利用,不再依賴上游大水庫。以水利署為例,自從 2020 年以來的年度預算,已不再出現新建上游水庫的計畫。最後一批提出的的大型水庫計畫——雙溪水庫與天花湖水庫,目前均已經擱置。
博任指出,這一轉向背後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氣候危機所帶來的挑戰,水利署逐步認知到仰賴降雨集水的模式難以因應未來極端氣候,因此資源轉向水庫與河流之間的輸水管線建設,以提升水資源的區域調度;其二則是是科技「造水」技術的發展,包括再生水與海水淡化,還有埤塘整治、伏流水等多元水源方式,再加上節水政策,均可穩定水資源供給。
這類水資源開發的典範轉移,也牽動了城市治水、都市開發,以及地景與經濟等等,都市與產業都會受到影響。博任提到,例如台積電也已宣布,其先進製程工廠預計於 2030 年前全面使用 100%再生水,而全台廠區整體再生水使用比例也將要達到 60% 。這象徵企業部門也正在配合並推動水資源治理的典範轉移。
政府方面, 2022 年也提出〈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的修正案【註4】,規定未來新設立的科學園區,其用水至少有 50% 需來自再生水。目前再生水主要來自都市下水道的汙水再利用。在各都市爭取建設科學園區的前提下,各地政府勢必需同步提高地下汙水接管率。將與「再生水資源可用性」高度綁定,就是水資源治理的典範轉移的未來,雖然這也可能進一步加劇高科技產業集中於原本再生水資源豐富的六都。
不過,博任也也提醒,這類新治理模式並非毫無代價。例如前述的水庫間與河流間的輸水管線系統雖提升了水資源調度能力,卻可能對農業用水產生排擠效應,並影響河川生態系統,導致魚蝦洄游與繁殖受到干擾。這樣新模式的轉變對社會地景的衝擊,正逐步浮現,這也是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正在觀察的問題。
講者丨戴唯峻 Ramus(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
圖7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戴唯峻 Ramus 分享頭前溪與上坪溪的水資源困境,從缺水的新竹談到再生水與垃圾處理的困境,指出科技城背後的污染現實,呼籲從基層政策與民眾認知著手,真正實踐環境永續。
誰在替科技城擦屁股?從水枯河臭到垃圾淹埋的新竹危機
戴唯峻於 2011 年自成大歷史系畢業後後返鄉新竹,投身地方行動與環境倡議。Ramus 是他自己取的道卡斯語名字,意為「草」。返鄉後,他創立「舊港文史教育工作室」,並於 2016 年加入幾位地方媽媽行列,長期參與新竹地區水資源與環境議題的行動,後來成立「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也加入一起努力。
唯峻以上坪溪的故事開場,上坪溪為頭前溪的上游河流,亦是寶山第一與第二水庫的主要取水來源。然而大多數時間,上坪溪幾近乾枯。現任新竹縣長甚至曾提出再興建寶山第三水庫的構想,目前已進行過評估,未來有一定機率將導致另一場生態危機。倘若實施,屆時頭前溪下游將有七至八成都為汙水,嚴重衝擊整體水質。
圖8 唯峻返鄉後以行動投入水資源與環境議題,指出上坪溪長年乾枯,若再設寶山三水庫,將帶來更嚴重的生態危機,圖為上坪溪稀有的滿水狀態。
資料來源:戴唯峻 攝
頭前溪素有新竹的「母親河」之稱,然而唯峻指出,若觀察其污染程度,稱其為「替小孩把屎把尿的母親」可能更為貼切。目前新竹縣的家庭汙水、晶圓廠與醫院廢水大多排入頭前溪中。新竹的另一個名號為「科技城」,但單看水處理與垃圾處理方面,似乎卻並不怎麼「科技」——頭前溪甚至還留有設在下游的取水口,即使下游的溪水早已被汙染。而台灣水資源系統目前並未飲排分離,拿取公共用水與排放廢汙水都在同一條溪,於是中下游使用的自來水便來自已排入廢汙水的河川,多數新竹人卻並不知情。
圖9 頭前溪汙水與取水系統,唯峻以「替小孩把屎把尿的母親」形容頭前溪,批評新竹水資源與污染治理的荒謬現實。
圖片來源:講者提供
新竹自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就是一座缺水的城市,而隨著台知園區與竹科三期的持續擴張,水資源壓力將更趨嚴峻。再生水部分,唯峻分享其在竹東水資源回收場的觀察經驗,該場處裡後的水質仍未達可安全使用標準,廠區甚至清楚警示「請勿將再生水接觸皮膚」。
在水資源之外,唯峻也指出新竹垃圾處理問題日益嚴重,他實地走訪竹東、竹北等地的垃圾掩埋場,發現新竹縣每日垃圾產量至少 320 噸,遠超出外縣市焚化爐代燒的處理量。目前竹市焚化爐每日可代燒 150 噸;竹南焚化爐每日處理 100 噸。超出數量的垃圾只能露天堆置於掩埋場,這些「垃圾山」不論在竹東或竹北,分別存在汙水流入飲用水河川、垃圾瀑布、無預警火災等水汙、空污環境災害。
另一方面,垃圾焚燒完產生的底渣,也被縣政府運往新豐海邊露天堆置。唯峻補充道,為了處理這類底渣,政府也制定〈垃圾焚化廠焚化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註5】,將底渣再利用在建立路基、公共工程、港區填築、澤西護欄及緣石等用途。
然而,唯峻對當前情勢仍相當悲觀。他認為上自中央官員,下至基層公務員,再到一般大眾對於環境議題的認知與重視都遠遠無法維持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對於水資源與垃圾處裡的基本認知需要更加普及,政策方面需要改善落實,不能只流於學者間的討論。
講者丨柳志昀(《城中一座島》作者之一 )
圖10 志昀是台大城鄉所學生,也是半個社子島人。他穿梭於會議與社區之間,協助居民理解政策與法規,也將島上的故事協力轉化為一本《城中一座島》。
在水與火之間辦藝術節:志昀與社子島的生活再書寫
柳志昀為台大城鄉所的學生,本身也是半個社子島人。2017 年,他重新回到社子島,致力於理解社子島社區與發展運動,透過不同的觀點與路徑重新理解社子島的地方脈絡。另外,他也協助居民將這些將抽象的學術語言、政府政策或法規資訊轉化成他們聽得懂的話語,讓社區成員更清楚自身的權益。
志昀深耕社子島多年,對各村落之間的生活習慣、祭祀活動、居民與水的關係、空間使用模式等在地知識,有深刻的認識與尊重。他嘗試建立屬於社子島的在地論述,並作為地方與外界之間的媒介,讓人們理解居民是如何看待自己——這也是過往外部認識所不了解的資訊,這也是《城中一座島》一書的由來。
志昀在社子島的角色是浮動的,穿梭於公部門會議,與在地複雜的關係網絡。這樣游移於體制與民間之間的處境,使他將自身定位為「半個社子島人」,不只是在血緣上的連結,也是身分角色與認同的自我定義。也因為這份動態與複雜的介入,,志昀進入台大城鄉所深造,希望以學術訓練深化對地方的觀察與行動力。從 2021 到 2023 年,志昀參與籌劃「社子島咱的家生活藝術節」,以往社子島其實沒有獲得太多政府的補助支持,最多是水利設施的修建,這場藝術節是社子島第一次領取臺北市文化局的公共藝術基金補助進行活動,是一個具有強烈地方性,也成為連結受邀藝術家與與社區居民的重要平台。每年藝術節皆設計不同的主題,有的關注產業,也有的聚焦信仰,激發居民對自己社區的另類視角與想像。
社子島長期以來被大眾視為「常淹水」的區域,但其實火災也是社子島的重點災害。志昀也參與士林區睦鄰救援隊,實際了解社子島其實是失火的熱點及其防災困境:島上沒有沒有消防管線,火災時須請求自來公司臨時加壓協助救火,或者尋求當地海釣場池水滅火。然而,吊詭的是,社子島雖然基礎設施的匱乏,但社子島消防隊竟配有全台僅有兩台的「消防機器人」,形成了十分特別的對比。
《城中一座島》一書集結了關於社子島不同認識上的切面:從歷史到法律;從生活到產業;從社區到文化,身為作者之一的志昀,對於社子島的未來並未急於下定論,對於自己能帶給社子島,也保持開放與遲疑。,反之亦然。但他仍相信這樣遊走在社子島這樣特別的場域,似乎特別適合對自身邊界捉摸不定的自己;透過每件關於社子島的行動與故事,未來勢必能發現出點什麼。
講者丨徐孟平(《城中一座島》作者之一 )
圖11 面對都市開發下的迫遷現場,孟平不只是法律與行政支援者,也成為居民傾訴的出口。在訴訟之外,她更關注前端的社區凝聚與倡議行動。
法律、情緒與拆遷現場:女性 NGO 工作者的角色與反思
徐孟平自 2018 年起便加入 NGO 組織工作,曾經也任職於境權保障基金會,協助過社子島與桃園航空城迫遷的個案,並且協助個案案主與律師溝通與法律上的行政庶務。由於工作關係,孟平特別關注區段徵收的執行情況,對於這類徵收對居民所帶來得衝擊與心聲,有深入而具體的理解。在面對大規模都市開發時,孟平協助居民進行訴訟,如何讓居民理解制度、釐清現況,並根據自身狀況做出決定,當中的過程是一大挑戰;另一方面,NGO 組織一次能協助的居民個案也只是整體中的少數,對於居民處境而言仍相當不利。
孟平接著分享過去的經驗,身為年輕女性的她,時常成為居民傾訴不安的對象,而緩解抗爭居民的不安是支援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隨著案件推進,不同主張的居民派系間的衝突屢見不鮮,例如居民間揚言提告、惡意檢舉、甚至語言或行動上恐嚇等等。在這樣的情境下,如何陪伴居民面對威脅、研究相關程序與規範,都需要工作者細心處理。
除了情感上的支持,法律行動及訴訟策略亦需謹慎評估,尤其能夠協助居民提起訴訟的律師屈指可數,若是在團體訴訟的情況下,NGO 往往需要處理一定的訴訟庶務,包括居間協調雙方溝通、蒐集訴訟資料,以及讓居民理解當前的訴訟概況等。若因資訊傳遞不清或有所落差,導致居民對土地或房屋進行權利上的改動,都可能對訴訟產生不利的影響,也是工作者在資源、人力有限下,需要克服的難題。
在訴訟的過程中,NGO 與居民因的命運緊密綁在一起,形成某種共生體,而 NGO 的倡議策略也需要根據居民自身的情況、案件的進展而持續調整。另一方面,法律本身仍有其侷限,要該如何突破或或因應,往往是後話。孟平反而認為,比起最後訴諸法律正義,在前端對凝聚社區,或者作出政策倡議,往往遠來得重要。
綜合座談丨綜合討論
時間丨15:45 – 17:00
第一位的發言者為陽明交大應藝所教授兼所長的賴雯淑老師,她從本學期起也帶領學生進行走讀活動,實地認識頭前溪流域,希望知道該如何思考所謂的「地方性」與「社區」?她指出,這或許是一個大哉問,但也是我們無法停止討論的核心問題。
第二位發言者為講者之一的何俊頤老師。他強調,重新思考歷史研究與水如之間的關連相當重要,並從技術史的角度向博任提問:單憑四年的觀察與數據,是否足以說明台灣水利政策確實正在進行典範轉移?在他看來,似乎只要政府有意,仍可能隨時恢復大型水庫的開發計畫。另一方面,從這次活動中討論的徵收案例,發言主體多為政府官員與地主,在地居民、民間團體、倡議者與學者的能動性嚴重被埋沒,要怎樣他進一步指出:我們要如何建立一種超越地價與房地產產值的地方與民間視角?至於再生水方面,高科技業的資訊不透明,使得大眾難以信任其計算使用再生水比例的依據。
圖12 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說明新竹市水資源管理現況,指出汙水接管率低、水資源處理廠需擴建,再生水使用計畫亦不如預期,〈下水道管理自治條例〉至今未獲中央通過。
第三位發言者為新竹市議員廖子齊。她試圖回應關於再生水的問題,並且主要以新竹市的狀況為例,指出新竹市目前汙水管建設與家戶接管率嚴重落後,水資源處理廠也亟需擴建。竹科對再生水使用的未來計畫也相當保守,甚至不如南科。她指出,儘管「乾淨水公投」已經通過【註6】,但地方民眾的意識也尚有不足,民眾的監督力道也仍然不夠。〈新竹市下水道管理自治條例〉至今也持續被中央部會駁回。該條例若能通過,將可禁止事業廢水排入飲用水上游,顯著提升新竹市的水資源管理品質。
最後一位發言者為許博任。他接續何俊頤老師與廖子齊議員對再生水的關注,指出自己會關注再生水議題始於台積電 2 奈米製程的預期用水需求。當時預估單一廠區每日需水量高達 12 萬噸,後雖降至 10 萬噸,仍十分可觀。即便台積電訂下 2030 年全面使用再生水的目標,但再生水並非無限資源,也會面臨與其他產業與居民的用水需求產生競爭。,以及發展上的局限問題。以台積電為例, 10 萬噸的用水能回收的最多只有一半,仍有一半的再生水需要由城市供給。此外,雖然竹科已突破了技術障礙,解決了過去因為尿素問題導致再生水無法用於半導體制程的難題,但也因此出現高科技產業與鋼鐵業爭奪再生水的情況。至於水庫的未來,根據博任的訪談,確定了目前水利署高層無意重啟大型水庫的興建計畫,但未來仍然有機會推動小型水庫的計畫。
註解:
【註1】全國法規資料庫,《國土計畫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 0230。民電廠,似乎暗示著關渡平原作為台北市分散性電網與電網韌性的重點,對於農地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註2】交通部桃園航空城核心計畫,〈桃園航空城計畫範圍〉,https://airport-city.caa.gov.tw/PlanRan ge.aspx?a=1511。
【註3】國藝會網站,〈中壢運動生活園區都市計畫區段徵收案「被搬遷者民族誌」計畫〉,https://arc hive.ncafroc.org.tw/result?id=a600791342c1430e8899ca69919e79e8。
【註4】全國法規資料庫,〈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 ode=J0110094。
【註5】環境部網站,〈垃圾焚化廠焚化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https://oaout.moenv.gov.tw/Law/LawC ontent.aspx?id=GL007767。
【註6】環境資訊中心,〈「乾淨水」全台唯一地方公投 發起團體籲竹市訂條例、專管排放廢污水〉,https://e-info.org.tw/node/232903。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Film Screening & Discussion|The Ethics of Human and Artistic Resistance II: THE MAN WHO COULD NOT REMAIN SILENT
2025-06-03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