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跨物種親密與社群媒體中的動物情感勞動
2025-09-19
活動名稱:跨物種親密與社群媒體中的動物情感勞動
日期:2025年9月19日(五) 9:30-12:00
地點: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 HB326
講者:Tobias Linné(瑞典隆德大學傳媒系高級講師)
與談人:羅嵐(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譯書計畫發起人)
與談人:戴瑜慧(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主持: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側記作者:陳怡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活動資訊:LINK
活動照片:LINK
本次講座邀請到來自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傳播學系,同時是批判動物研究網絡(LUCASN)的共同創辦者 Tobias Linné 博士。 Tobias 一直是個動物愛好者、救援者與行動者,研究領域為批判性動物研究與媒體研究,他於傳媒系 2012 年起所開設的課程 Critical Animals Studies (CAS),試圖將社會運動與社會、媒體研究結合,關注媒體如何呈現動物,以及實驗動物如何被對待等議題,由此開啟了一系列研究網絡,也促成了「批判動物研究中心」的設立,持續推動學術與動物權益的工作。計畫未來能夠推出「隆德批判動物研究叢書」系列,並於去年出版了第一本書《重思物種關係》(Reimagining Species Relations)。
Tobias 試圖結合他的社運經驗與學院研究,然而其中的矛盾在於:學術研究通常被期待是中立客觀的,但批判動物研究卻帶有明顯的立場,試圖去改變現今社會以不人道的方式對待動物,其觀點不僅研究理論,也關注社會政治層面的變革。Tobias 提出人與動物之間是存在權力關係的,而社群媒體呈現動物的方式,更影響人們看待動物的眼光。他的研究採用媒體分析的角度,論證社群媒體與廣告是如何促進並強化支配與不平等,並特別以相對於「陪伴動物」(companion animals),較少出現在社群媒體上的「農場動物」(farm animals)作為研究對象。
圖一:批判動物研究的核心矛盾:在學術研究被期待中立的同時,CAS(批判動物研究)則帶有立場,明確主張改變社會對待動物的不人道方式。
近十年來,瑞典農民在 Instagram、Facebook、TikTok 等平台上十分活躍,Tobias 以兩個瑞典農民帳號作為觀察對象:Instagram 帳號 Mib liv som bonde (「我的農夫生活」)和 Facebook 帳號 Bondbönans blogg (「農夫女孩的部落格」),發布內容大多是與牛隻一起工作的影像,展示農場的日常生活、照護與情感互動。相對於傳統媒體以食品廣告的方式呈現農場動物,社群媒體關注的是美麗的田園景觀、擬人化的動物情感和日常互動,這些管道已成為瑞典農業部門在形塑輿論的重要工具。Tobias 試圖透過對發文內容的觀察與分析,探討瑞典農業與飼養動物如何出現在當代社群媒體,以及農民的社群發文在推廣瑞典農業敘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圖二:批判動物研究網絡(LUCASN)的共同創辦者人 Tobias Linné 博士認為瑞典農民的社群媒體透過美麗田園和擬人化的動物情感,打造「公開表演」的跨物種親密連結,藉此形塑農業輿論。
分析框架:跨物種親密與情感勞動
供各式各樣的推薦食譜與精神支持。她強調,作為行動者,所有的內在衝突一定會有出路,鼓勵大家遵循內心的感受,踏出實踐的第一步。
近十年來,瑞典農民在 Instagram、Facebook、TikTok 等平台上十分活躍,Tobias 以兩個瑞典農民帳號作為觀察對象:Instagram 帳號 Mib liv som bonde (「我的農夫生活」)和 Facebook 帳號 Bondbönans blogg (「農夫女孩的部落格」),發布內容大多是與牛隻一起工作的影像,展示農場的日常生活、照護與情感互動。相對於傳統媒體以食品廣告的方式呈現農場動物,社群媒體關注的是美麗的田園景觀、擬人化的動物情感和日常互動,這些管道已成為瑞典農業部門在形塑輿論的重要工具。Tobias 試圖透過對發文內容的觀察與分析,探討瑞典農業與飼養動物如何出現在當代社群媒體,以及農民的社群發文在推廣瑞典農業敘事中所扮演的角色。
Tobias 用兩個理論概念分析這些社群媒體貼文:第一是「跨物種親密關係」,第二是「情感勞動」。
在跨物種的親密關係中,人與動物在社群媒體打造出「公開表演」的情感連結,每個在貼文中出現的動物都具有個體的人格性和特殊性,與主人之間也呈現深厚長久的友情、照護與愛。
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ur) 常出現在服務業與照護行業中,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 Arlie Hochschild 在The Managed Heart(1983)一書中所提出,人們為了工作需求,須展現出不符合自身情緒的表現,將理想的情緒服務商品化換取利潤。而社群媒體上出現的動物影像,也以非自主的方式承擔了情感勞動,透過螢幕上的表演讓人產生可愛、療癒而平靜的感受。以上述兩個瑞典農民的社群帳號為例,他們表示,發布這些內容,是希望展現農場動物的真實生活,讓都市化背景下長大的大眾更了解農場生活的面貌。他們透過訴說自己的故事,提升農民和酪農業的形象,而沒有實際接觸過這些日常的城市小孩,媒體就成了最直接的概念來源。
圖三: Tobias 認為在社群媒體上,農場動物以非自主的方式承擔「情感勞動」,透過療癒表演來滿足觀眾情緒需求,創造虛構的「乳品童話」想像。
真實性的弔詭:關懷/屠殺悖論
這些社群帳號呈現的農場動物影像強調真實性,但同時具有商業與情感功能。他們的運作實際上是一種公關手段,為了讓人們看見瑞典農業的幕後生活,農民們被付錢去經營社群,展現出與動物的親密性。雖然屠殺動物是產業中很重要的一環,但這樣的圖像在社群媒體中卻消失了,牛被呈現出快樂、活潑的形象,農民被塑造成喜歡動物、熱愛自然的人,刻意模糊掉這仍是一份工作與產業的事實。
在閱讀貼文的過程中,觀眾很容易感受到每個動物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書寫許多關於某隻動物的性格、趣事,甚至會以牛隻的角度撰寫文案,例如:「322號 Sussie 是新來的有趣牛,充滿好奇心。」「小女生是逃脫專家,總是走自己的路。」然而大多數的動物僅會被編上編號,唯有與人類有特殊情感連結的個體,才會被賦予人格特質,因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如何「被特殊化」的權力關係。
回到農場本身的討論,購買與食用動物的行為是產業的本質,動物最終的價值仍在於身體與產品。在勞動生產的過程中,可以看見非常工具理性的思維模式:把剛出生的奶牛與母牛分離、將一頭生病的乳牛提前宰殺,農民以沉重的情感描述分離情景,但又保有足夠的距離(以輕描淡寫的方式描述必然遇到的宰殺),這種「公開展演的跨物種親密」同時展現出其理性與感性的層面:農民關心動物,但動物仍被視為生產單位或編號,呈現當中「關懷/屠殺悖論」( caring-killing paradox)。
圖四:Tobias 認為農民關心動物,但動物最終仍被視為生產單位,體現了「關懷/屠殺悖論」(caring-killing paradox):公開親密,卻隱藏了宰殺的產業本質。
觀看權力:強迫性的動物生活展演
Tobias 藉由分析社群網站的內容,以及觀眾的評論與回應,並非要懷疑其真實性,而是讓人意識到一種「修飾過」的真實,並利用牛的感知與自主意識推動敘事,形成一種強迫乳牛進行情感勞動的「動物生活展演」(bovine zooësis)。從事環境研究與生態戲劇(Eco-theatre)的著名美國學者烏娜·喬杜里(Una Chaudhuri)在 2007 年提出「zooësis」概念,指出人類文化如何在意義建構中使用動物作為象徵,每種敘事中都有自己的歷史和觀看關係——社群媒體呈現出一種精心策劃的 zooësis,有自己的脈絡、表演者(牛)與觀眾(追蹤者)。在工業化的社會中,社群媒體便是大眾接近農場日常的窗口,業者以田園景觀與快樂牛隻的形象,創造一個虛構的「乳品童話」想像。
總體而言,這些社群媒體案例體現了跨物種親密與情感勞動如何共存,農民透過公開呈現與動物的關係,不僅滿足觀眾情感需求,也塑造農業敘事與產業形象。透過分析,我們可以更理解現代社會如何透過媒體與情感管理來形塑人與動物的互動與認知,以及其中的倫理與權力關係。
圖五:Tobias 提到農民透過公開呈現動物關係,同時滿足觀眾情感與塑造產業形象。透過分析,我們得以理解現代社會中媒體、情感管理與人動物互動間的倫理及權力關係。
作為本次講座的與談人,長期關注臺灣與中國社群平台研究的戴瑜慧老師以「Intense Emotional Animal Story on Social Media: The Missing Love」為題,以更貼近本地的視角來分享並回應 Tobias 的社群觀察。瑜慧老師提出,社群媒體可以讓事物「被選擇性」地展現。過往因為「經濟動物」的圖像會對食品產業有不利的影響,因此鮮少露面。今日世界的媒體化(mediatization),使經濟動物易浮現在螢幕上。瑜慧老師則分析這些不同的媒體再現的三種策略。第一種是將經濟動物可愛化。例如運用短影音製作可愛逗趣的影片。第二種是業者以溫情姿態,打出「感恩的心、奉獻之恩」。表示為了親愛的家人,我們依舊食用經濟動物。但是業者會帶著感恩的心好好照顧經濟動物。第三種則是赤裸裸,不忌諱的展現對經濟動物的殘酷剝削。例如在短影音上,就可以見到穿著時尚華服的養兔場年輕女子,炫耀自己的致富法門:擁有眾多的養兔場。甚至她和另外一名時尚女子,當街快手直播如何連續快手宰殺兔子與剝皮,畫面上呈現著一排晾掛著的無皮兔屍。
圖六:戴瑜慧老師觀察認為,為接近大眾,臺灣與中國社群媒體讓經濟動物圖像以「可愛化」方式呈現,刻意去除生產過程中的殘酷性,是一種選擇性的展現策略
另外,瑜慧老師首度分享自己貓咪走失 94 天,失而復返的經驗回應跨物種的親密性。透過大量的閱讀走失文,以及自身經驗,瑜慧老師發現,當意外發生時,失去毛小孩的人,必須把這份愛明確說出,以期望協尋貼文,可以被更多的人轉貼,獲得關注,以增加救援的機率。而這個過程當中就出現如何展演正確的愛的過程,許多貼文會告訴主人飼養動物的規矩,以及檢視主人是否為合格的父母。也因為這樣,瑜慧老師在尋找貓咪的過程中,發現有些人會跟她分享,自己的毛孩子也不見了,但因為遺失似乎成為一種隱形汙名,而難以說出這種創傷。第三,情感脆弱者則是這個社會的詐騙對象。甚至出現本來是找人的偵探社也會來電,找貓咪的代價是一週七萬元,如果沒有找到,退還一半的價格。以及提供借貸方式。如果當飼主處於極端無助和孤立的狀況,就非常有可能掉入此詐騙陷阱,十分可畏。
從上述的現象可以看出,情感資本主義是如何在我們的社會中運作,在社群媒體應如何「展演」人與動物間的跨物種親密關係,以獲取觀看者們的同理心。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完善的社群集結與支持系統,讓面臨情感創傷的行動者們,不論是「愛爸愛媽」、動物權益倡議者,都有個交流網絡,能夠互相討論、彼此支持。
圖七:戴瑜慧老師分析,社群媒體放大檢視飼主對動物的愛,將遺失寵物視為原罪與污名。這反映了情感資本主義如何在人與動物的互動中運作。
肉食、色情與缺席的動物主體
作為本次講座的另一位與談人,同時也是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譯書計畫發起人及Carol J. Adams 所著的《波霸雞與翹臀豬:肉食色情論》(The Pornography of Meat)的譯者,羅嵐老師以性別壓迫的視角連結動物壓迫議題為我們帶來分享。羅嵐老師提及書中的論述,Carol J. Adams 認為動物們在社群展演中失去主體性,人們刻意遺忘飲食中被謀殺的動物,因此牠們不僅在物理上被消失,在概念層面也是被抹除的。「肉」成為語言上的功能與象徵,是一種可以被任意賦予意義的空洞符號,而其中缺席的指涉對象(the absent referent),就如同女性在書寫中所消失的主體性。
羅嵐老師進一步引用動保與蔬食倡議者艾米‧ 哈林(Amie Hamlin)所提出的擬人化色情(Anthropornography) 概念,來分析動物的女性化及性化的現象。在此情境下,被束縛的動物會以看似「自由」的姿態展現,然而這種自由是藉由將動物的身體性化,製造出渴望被消費的幻象——這條路徑與物化女性的身體是相同的,透過把動物圖像客體化、商品化,剝奪其真實性與主體性。
圖八: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譯書計畫發起人及Carol J. Adams 所著的《波霸雞與翹臀豬:肉食色情論》(The Pornography of Meat)的譯者羅嵐老師借用書中從性別壓迫視角指出,被謀殺的動物成為缺席的指涉對象,這如同女性在書寫中主體性的消失。她們皆被物化,只剩語言上的空洞符號。
羅嵐老師接著論述,在「自殺動物」(suicide food)已成為現今常見的廣告與媒體中的一種視覺行銷策略。動物們被描繪為自願赴死並很想被吃掉的樣子,這些帶有擬人化的鮮豔圖像,隱藏了食品產業背後的殘酷真實。羅嵐老師列舉了許多在地自殺食物的案例:穿著廚師服的雞、燉煮自己的豬、拿著牛排與刀叉的牛,以上看似常見卻荒謬的廣告圖,動物們透過不同的方式,主動將自己做成美食獻給人類。在這樣的視覺敘事中,消費者切斷了動物與肉品的連結,動物被壓迫宰殺的事實被淡化,甚至傳達出人類與動物是互惠關係的概念。農場動物在媒體中的再現——無論是以剝削其身體與情感勞動,或是以擬人化、色情化、卡通化的「自願赴死」形象,都掩蓋了其真實處境,這裡呼應 Tobias 老師的論述,當我們觀看諸如此類的廣告時,需要意識到這樣的塑造,才能看見隱藏的暴力邏輯並培養出與之抵抗的洞察力。
圖九:羅嵐老師提到,廣告中,「自殺動物」(suicide food)被描繪為自願赴死,藉由擬人化圖像隱藏產業殘酷。我們需意識到這種塑造,才能看見隱藏的暴力邏輯。
回饋與提問:理論與日常交織下的餐桌實踐
在講座的尾聲,同學提出關於日常實踐的疑問:當老師們投入這些理論批判與案例研究時,個人的飲食習慣是否也隨之改變?
戴瑜慧老師坦言,她試圖從選擇有保障的食品來源著手,如有機農產品或友善飼養肉品。然而,由於市面標章複雜且真實性有待商榷,她認為這是一個需要在制度上變革來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圖十:戴瑜慧老師指出,在日常實踐面臨制度困境。市面食品標章複雜難辨,她認為改善飲食習慣需由結構性變革著手。
至於作為這次講座的主持蔡晏霖老師則分享,她原本是個「海鮮素主義者」,直到今年 8月參與了亞洲動物保護大會(Asia for Animals Conference,AfAC),了解到近年動物行為與海洋科學研究證實魚類其實具備痛覺、社會性與自我意識,也被《波霸雞與翹臀豬》一書關於「動物化與女性化蛋白質」的論點說服(亦即,蛋白質原本就是植物生產出來的,但我們卻不假思索地相信透過雌性動物轉化的蛋白質更營養(肉、奶、蛋),這本身是值得思考的議題)。因此她目前正嘗試逐漸少吃海鮮、奶類與蛋製品,以尋求更符合多物種正義的飲食方式。
講者 Tobias 則因不喜歡海鮮與肉類的味道,早在 14 歲就成為素食主義者,因此在飲食轉變上未面臨過的太多掙扎。但他指出,生活在歐洲的他一度很難割捨奶類製品的起司,甚至至今仍對其風味難以忘懷,直到十多年前他才能徹底戒絕起司,正式成為一個維根主義者(Vegan)。
Tobias 認為同學的提問非常值得深思,他直言,在進行批判動物研究的同時,回到日常生活中卻照常食用肉類食品,這對他來說很難說服自己,但「吃肉」本身又確實存在於人類複雜的行為與慾望中,因此這是個非常割裂的現實。他分享,有時甚至出席動物研究的研討會也會被提供不少奶類食品,但他將朋友在成為純素主義者時分享給他的這句話銘記於心:「Don’t eat your research subjects」(不要吃掉自己的研究對象)──此話一直告誡著他。
羅嵐老師本身也是維根主義者,她鼓勵大家:實行「植物性飲食」並不困難,可以先從短期的飲食習慣上嘗試改變,探索不一樣的飲食可能,而實體或網路上的社群也能提供各式各樣的推薦食譜與精神支持。她強調,作為行動者,所有的內在衝突一定會有出路,鼓勵大家遵循內心的感受,踏出實踐的第一步。
圖十ㄧ:Tobias(左) 一直以「不要吃掉自己的研究對象」告誡自己。羅嵐老師(右)則鼓勵行動者從短期吃素開始,相信所有衝突必有出路,實踐是第一步。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New Publication | Writing against Occupation: Palestine and Beyond (CJD Booklet No.6)
2025-11-12
more
側記|Central bank fintech experiments and the remaking of money relations in Singapore
2025-10-22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