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濕市場的全球摩擦:潮濕美學與生物安全基礎設施

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 謝ㄧ誼 博士

簡介

2019年底新冠肺炎爆發後,國際社會對於亞洲菜市場,也就是英語中所稱 wet market,產生了一波新的爭辯 (Tan 2013, Lynteris and Fearnley 2020, 謝ㄧ誼 2020),動物保育人士與科學家更重申對濕市場 (wet market) 生物安全(biosecurity)的憂慮 (Woo 2006, Lin 2020) 1 。1970年代,當 wet market 一詞在新加坡出現,對應的是有冷氣的「超級市場」; 濕市場的「潮濕」,指的是魚攤慣常用冰塊來保持海鮮的新鮮,冰塊融化後,加上用來保持清潔的流水,致使菜市場地板潮濕 (Tan 2013: 3, Zhong 2020)。Wet market 不僅慣用於使用英語的亞洲國家,更廣泛受到歐美社會沿用於指稱沒有冷氣,常溫下販賣鮮肉與海鮮的菜市場。相對於歐美的農夫市場(farmer’s market),國際間對 “wet markets” 的批評,牽涉到華人菜市場在常溫下宰殺家禽與海鮮,以及肉攤懸掛生肉的模式。潮濕成為了全球感官價值的摩擦叢結。但有關亞洲菜市場的社會性與生物安全基礎設施,仍缺乏實地研究作為比較分析的基礎。


本研究建立在2021年間以參與式人類學(engaged anthropology)在台北双連菜市場的田野工作上,探討藝術介入,菜市場/濕市場改革的過程,與二戰後台灣都市發展產生糾結碰撞; 特別關注菜市場基礎建設的潮濕美學(aquatic aesthetic)。2020年間一度面臨驅趕的台北双連市集及百名攤商,結合了社區百年大圳修復與生態復育,捷運綠地保留行動,以及市集美學設計改造,以「合作型策展」與「藝術介入」重新交涉「社區菜市場」的生物尺度,沿著潮濕美學,重新連結了菜市場與環境的關係。此民族誌分析這個潮濕連結裡的食品供給網絡,延伸進入批發市場以及屠宰場,探討動物屠宰與食用「新鮮」的文化親密性,如何賦予潮濕美學的正面與反面性。面對當代生物安全風險加劇,亞洲都市被迫重新思考「社區」範籌的當代意義,而台灣菜市場相關的基礎建設,延續的是日殖民時期將清代「街市」整合進公設菜市場,採巴洛可建築,重視挑高通風性; 二戰後隨著垂直城市(vertical city)的發展,冷戰密封性的公有市場設計,將市場與社區切割開來,持續在「街市」與殖民衛生襲產間產生張力。以潮濕基礎建設為軸線,本研究探討菜市場在藝術介入與潮濕美學間,可能的共生關係。

計畫總覽 All Research Topics


歷史重估的探討

由第一個子計畫「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與第二個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執行,結合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思想史、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跨領域研究。

當代問題的分析

由第三個子計畫「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與第四個子計畫「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執行,主要由社會學、傳播學、都市研究、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外籍勞工研究、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