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總計畫——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以「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為總計畫,作為往後五年的重點推動目標。本主題計畫同時針對「歷史重估」、「當前問題分析」以及「共生社會構想」三個方向,進行五個子計畫。

歷史重估的探討

由第一個子計畫「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與第二個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執行,結合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思想史、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跨領域研究。

當代問題的分析

由第三個子計畫「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與第四個子計畫「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執行,主要由社會學、傳播學、都市研究、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外籍勞工研究、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執行。

未來共生社會的構想

由第五子計畫:「亞際共生社會與藝術社會介入:媒體實驗室」與第六子計畫人才培育計畫暨CJD研究生計畫出版平台:線上期刊」執行,由政治哲學、法律學、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學者與碩博士生執行。

本計畫以「亞際社會批判研究」,作為研究對象的主體。「亞洲」的概念是殖民歷史所構成的意識形態虛構空間,本計畫提出亞「際」所凸顯的,是亞洲社會之間的遷徙交會、歷史關聯、相互影響、衝突矛盾、互惠互利等等不同形式的關聯。

當前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如前所述,包括了中國崛起與一帶一路,亞太地區的區域政治經濟重組,全球資本流動,大量的跨國移動勞工,各地社會因為發展主義而導致城鄉差距以及貧富懸殊,也出現不同形態的不平等公民與內部衝突,更出現了新形態的民粹主義、種族主義以及內部殖民主義。這些衝突形式都有其歷史文化脈絡及地緣政治因素,包括封建與殖民歷史、現代國家集權治理、太平洋戰爭、冷戰結構、新自由主義區域經濟等,也須要我們以跨領域與跨地域的學術研究,進行探討。亞際社會的批判研究,可以提供與歐美研究、拉丁美洲研究或是非洲研究相抗衡的知識生產。

亞際社會批判研究,屬於「文化研究」的一環。所謂「文化研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世界各地興起的學術領域,試圖跨越學科分際,結合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媒體等不同學科的知識脈絡,以跨領域以及在地化為主要標誌,面對當代社會的新興議題,提出具有當代性的問題意識與知識生產。不同國家的文化研究中心,有其主要的議題關懷與研究重點,以文化研究起源的英國伯明罕大學為例,其主要發展軌跡起源於英國媒體研究。

立基於台灣的「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自然以台灣為樞紐,以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的歷史關聯以及當代共同面對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目標在於將本中心建立為臺灣以及國際學界跨人文社會領域的亞際社會批判研究重鎮。

本研究計畫的問題意識背景,在於觀察到後冷戰及新自由主義盛行的二十一世紀,全球資本流動、亞洲快速崛起、區域政治經濟重組,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出現了的大量的跨國移動勞工,各地社會因為發展主義而導致城鄉以及貧富差距懸殊,也出現不同形態的內部衝突。當前臺灣積極推動南向政策之際,對於亞際社會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現狀進行深度理解與批判研究,是刻不容緩的學術工作,也是介入國際學界的必要知識生產。

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社會的政治經濟現狀,有其密切相關的歷史文化脈絡及地緣政治,包括殖民歷史、太平洋戰爭、冷戰效應、新自由主義區域經濟,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知識生產與物質環境,以及這些脈絡之下出現的都市空間中產階級化、階級懸殊、民粹主義、新種族主義以及新殖民主義。亞際社會巨大變化中不同型態的衝突,必須結合跨領域、跨校以及跨國的研究團隊,進行歷史重估、當前問題分析、知識解殖以及共同體難題探討,以便提出亞際地區跨地合作與共生社會的思考策略與解決方案。

為執行此研究,本中心結合跨系所與跨校研究員,包括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史、政治哲學、思想史、物質史、性別研究、論述分析與藝術實踐等不同領域,共同推動「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整合型計畫。目前共有36位研究員(含博士後研究員),執行五個子計畫,36個議題:
1、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
2、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
3、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
4、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
5、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跨地連結

本中心透過上述計畫,凸顯跨域、連結、深耕、實踐的四大方向。108年度推動重點如下:

(一) 跨國連結,建立國際研究機構聯盟,加強跨國合作

  1. 強化跨國研究機構聯盟:透過「全球人文研究聯盟」(CHCI) & Mellon Foundation補助,結合七個跨國學術機構,25位國際學者,以及七個聯盟單位,共同執行「跨國人文機構」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2019-2020)計畫,「當前全球脈絡下的移工、全球物流部署與不平等公民」,在越南以及馬來西亞進行兩次籌備會議,規劃2020CHCI-GHI暑期學校: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2. 持續跨國合作單位學術與教學交流協議書的簽訂:延續過去跨國合作單位的合作,並簽訂新的學術以及教學交流,目前進行17個國際單位的合作簽訂
  3. 合作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根據本中心總計畫以及各子計畫推動方向,合作舉辦國際講座、工作坊,以及系列專題講座,籌劃2020在與「遊牧哲學家」合作在希臘舉辦的「島嶼」國際暑期學校

(二) 延攬優秀國際人才,建立國際研究環境

  1. 玉山學者:Alain Brossat擔任駐校研究員,進行研究與教學授課,帶領博碩士生進行研究,協助邀請著名國際學者訪問,建立國際合作關係
  2. 國際學者駐校講課:延攬國際優秀教授來臺駐校講課
  3. 短期國際訪問學者:延攬國際優秀學者擔任短期駐校/講座研究員,促進學術交流

(三) 培育人才,落實教育深耕實踐,訓練高階學術以及領導人才

  1. 博士後研究員:延攬國內外優秀博士後研究員,執行中心計畫,並協助中心研究計畫之行政業務
  2. 國際學生短期訪問:延續TEEP計畫的理念,持續接受國外研究生進行訪問研究,尤其鼓勵合作單位的學生來訪,以便吸引優秀境外生來臺就讀
  3. 強化延攬優秀境外生:目前本中心支持的陽明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50人中有26位國際生,碩士生45人中15位外籍生;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學程52位碩士生中有23位國際生。本地生與境外生共同參與課堂學習以及執行研究計畫,打開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4. 研究生資料庫計畫:透過研究生數位資料庫計畫 Conflict, Justice, Decolonization: Critical Studies of Inter-Asian Society,促成境外生與本地生參與本中心的研究計畫,共同學習,訓練學生學術資料蒐集與撰寫文章的能力,同時建立各地研究資源共享平台,加強國際學術連結
  5. 鼓勵研究生組織研究計畫與國際工作坊:延續去年學生組織的「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的策展模式,今年度將協助學生組織「穆斯林電影節」,透過本地生與境外生的合作,進行讀書會與籌備會,結合跨國合作,推動「2020穆斯林國際電影節」的策展
  6. 跨校合作:透過台聯大平台,結合四個學校教師人才資源,共同推動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實質促成學生與教師的跨校合作與交流

(四) 學校與社會對話,多元知識生產,社會實踐

  1. 異鄉人合作社 STRANGER COOPERATION:由本地生與國際生共12人一起合作,駐點於新竹東門市場,以工作室的形式,「推動不分本外、不分階層的文化交流,匯集各地、各階層的文化,在市場中拼湊成新的景色」,共同探討各地社會的底層人民議題,包括移工、移民、難民、性別不平等、環境正義以及社會支援體系,促成學校與公民日常生活的對話,並出版小誌,作成電子書,廣泛傳播
  2. 「移工勞權」論壇:結合本計劃研究員、法律界人士以及各地NGO組織,共同探討移工勞動權益之議題
  3. 六燃計畫,藝術介入:透過藝術實踐介入社區營造、以智慧科技進行生態保育監控、結合文史田調與混合實境再現歷史現場,帶動新竹市民與國際社會的參與,讓新竹六燃二戰遺址變成一座活的「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esum)

(五) 學術出版:專書、期刊、論文

  1. 持續鼓勵專書與期刊論文出版
  2. 持續支持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以及《人間思想》等期刊的出版
  3. 執行working paper series網路出版

(六) 繼續強化中心網站的多項功能 http://iccs.chss.nycu.edu.tw

以下圖表說明了本計畫「歷史重估」、「當前問題分析」以及「共生社會」的三層動向結構

本中心透過上述計畫,凸顯跨域、連結、深耕、實踐以及出版五大工作方向。 107-108年度推動重點及成果亮點如下:

(一) 人才培育面向:教育深耕,培育人才,訓練高階學術以及領導人才

  1. 博士後研究員:延攬國內外優秀博士後研究員8人,執行中心計畫,並協助中心研究計畫之行政業務。
  2. 國際學生短期交換研究:延續TEEP計畫的理念,持續接受國外研究生進行訪問研究,尤其鼓勵合作單位的學生來訪,以便吸引優秀境外生來臺就讀。107-108年度接受國際研究生短期訪問共5人。
  3. 本地生短期跨國交換研究:鼓勵學生出國進行田野以及與合作單位交換訪問。107-108年度支持學生出國移地研究共9人(107年2人/108年9人);合作單位交換訪問5人(107年3人/108年2人)
  4. 強化延攬優秀境外生,落實國際化教學環境:目前本中心支持的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學程及陽明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有13位國際生,碩士生29位外籍生,已畢業人數24位(博士生11位,碩士生13位)。本地生與境外生共同參與課堂學習以及執行研究計畫,打開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5. 研究生資料庫計畫:鼓勵本地生與國際生合作,執行研究生CJD數位資料庫計畫 Conflict, Justice, Decolonization: Critical Studies of Inter-Asian Society。本計畫的成效為:(1)促成研究生參與本中心的研究計畫,並且透過工作平台,共同學習;(2)由博士生帶領碩士生,訓練學生學術資料蒐集與撰寫文章的能力;(3)建立各地研究資源共享平台;(4)加強國際學術連結。107-108年度總共發表了55篇文章。陽明交通大學參與CJD資料庫平台的學生來自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 印度、西班牙、比利時、波蘭、巴勒斯坦、南非、香港、中國大陸、臺灣。本網址亦接受校外與國外學生投稿。網址:https://cjdproject.web.nycu.edu.tw/
  6. 鼓勵研究生組織研究計畫與國際工作坊,培養具有領導與組織能力的人才:本中心鼓勵並支持研究生合作組織研究計畫團隊與國際工作坊。107年由本地生與國際生合作策展「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邀請東南亞、東北亞及非洲8個國家30餘民眾劇場行動者與學者參與,並執行文獻展。108年協助學生組織「穆斯林電影讀書會」,透過本地生與國際生的合作,共同討論「2020穆斯林國際電影節」的策展。
  7. 跨校合作:透過台聯大平台,結合四個學校教師人才資源,共同推動「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實質促成學生與教師的跨校合作與交流。

(二) 學術研究面向:跨域合作,建立跨國跨領域研究機構聯盟的機制

  1. 強化全球鏈結,建立跨國跨領域研究機構聯盟:
    i. 107年申請並獲得「全球人文研究聯盟」(CHCI) & Mellon Foundation獎助,結合七個跨國學術機構,25位國際學者,以及七個聯盟單位,共同執行「跨國人文機構」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2019-2020)計畫:「當前全球脈絡下的移工、全球物流部署與不平等公民」。108年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及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兩次籌備會議,跨國研究學者交換研究心得,共同規劃109年月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舉辦的國際夏日學校: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網址:https://transit-asia.chss.nycu.edu.tw/GHI/

    ii. 延續本中心與國際研究機構聯盟「遊牧哲學家」逾12年的合作,共同籌劃110年7月在希臘舉辦的「島嶼」國際夏日學校:The Island: Insularity, Archipelagos: A Geophilosophical Issue.。

  2. 持續跨國合作單位學術與教學交流協議書的簽訂:延續過去跨國合作單位的合作,並簽訂新的學術以及教學交流,107-108年度進行了16個國際單位的協議書簽訂。
  3. 國際連結:延攬優秀國際人才,建立國際化研究與教學環境:
    i. 玉山學者:延攬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Alain Brossat擔任本中心駐校研究員,進行研究與教學授課,帶領博碩士生進行研究,協助邀請著名國際學者訪問,建立國際合作關係。108年度Alain Brossat組織參與大型國際研討會2場,國際學者邀請5名,國際學者演講活動10場,專書出版2本,合著1本,線上發表論文9篇,公開學術演講1場,參與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學術交流15場,指導研究生田野研究團隊1組,指導研究生工作團隊3組。

    ii. 國際學者駐校講課:延攬國際優秀教授來臺駐校講課。107-108年度總共延攬2位國際優秀教授長期駐校授課,5位國際優秀教授短期駐校授課。

    iii. 短期國際訪問學者:延攬國際優秀學者擔任短期講座研究員,促進學術交流,107-108年度共104人(107年40人/108年64人)。

    iv. 合作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根據本中心總計畫以及各子計畫推動方向,合作舉辦國際講座、工作坊,以及系列專題講座。107-108年度舉辦國際研討會共9場(107年3場/108年6場)。系列國際學術講座共25場(107年10場/108年15場),小型國際及子計畫工作坊共15場(107年3場/108年12場)。

(三) 產學合作面向:社會實踐,學校與社會對話,多元知識生產

  1. 異鄉人合作社 STRANGER COOPERATION:由本地生與國際生共12人一起合作,駐點於新竹東門市場,以工作室的形式,「推動不分本外、不分階層的文化交流,匯集各地、各階層的文化,在市場中拼湊成新的景色」,共同探討各地社會的底層人民議題,包括移工、移民、難民、性別不平等、環境正義以及社會支援體系,促成學校與公民日常生活的對話,並出版小誌,作成電子書,廣泛傳播。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strangercoop/
  2. 移工議題與社會對話:
    i. 「移工現況、難題與出路」圓桌論壇(2018/12/22),邀請泰國、韓國以及本地7個NGO組織,進行討論。

    ii. 移工影展(2019/3/15 ~ 5/24),關注移工的處境以及其勞動權益,共挑選五部影片:《然而, 我們是移工》,《高山上的茶園》,《只有大海知道》,《The Helper》,《水路 遠洋紀行》,在全台各地巡迴共播放25場次,獲得極大的迴響。

    iii. 法律與社會之對話:移工勞權保障與政策研討會 (2019/11/16-11/17),邀請涉及移工議題之法律政策學者與NGO團體,共同探討移工面臨的勞動權益問題,並將提出白皮書,出版論文集。

    iv. 六燃計畫,藝術介入:透過藝術實踐介入社區營造、以智慧科技進行生態保育監控、結合文史田調與混合實境再現歷史現場,帶動新竹市民與國際社會的參與,讓新竹六燃二戰遺址變成一座活的「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esum)。


(四) 研究貢獻面向:學術面對社會問題,促使臺灣社會進步

  1. 學術研究出版:
    i. 專書與期刊論文出版: 107年至108年國內外期刊論文發表39篇; 107年至108年國內外研討會論文發表125篇;107-108研究員發表於SSCI、A&HCI、THCI、TSSCI等具影響力之論文數共24篇。107-108年中心研究員國際共同編輯出版國際專書及專題期刊2本。

    ii. 107-108年團隊參與18場國際會議共45篇國際會議論文。107至108年中心支持計畫相關/研究員著作出版共15本專書。

    iii. 持續支持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以及《人間思想》等期刊的出版,107-108年度總共出版15本。

    iv. 各子計畫皆已經有國際學術期刊以及國際專書的合作編輯計畫,將於109年到111年先後出版。

    v. 執行working paper series網路出版:107-108年ICCS-WPS (具備學術審查機制,ISSN 2707-2193)工作論文系列Working Paper Series網路出版 15篇。網址:https://iccs.chss.nycu.edu.tw/zh/wps.php

    vi. 執行研究生CJD (Conflict, Justice, Decolonization)平台的線上計畫發表:https://cjdproject.web.nycu.edu.tw/

  2. 本中心以臺灣為樞紐,進行具有地緣關係的亞際社會批判性研究,並提出跨地連結的學術合作,以期改善社會的各種不平等問題。
    i. 社會介入:進行跨域學界與NGO的對話;尤其針對目前迫切待解決的移工、難民與不平等公民問題,進行探討;政策修訂白皮書。

    ii. 藝術介入:提出各種跨域議題的策展、工作坊、紀錄片;

  3. 本中心支持的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以及《人間思想》等期刊,以及working paper series網路出版,也都具有其重要的影響力與學術意義。

(五) 環境建置面向

  1. 制訂中心相關法規:制訂中心組織辦法、成立執行指導委員會及功能小組,定期召開會議
  2.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獨立行政辦公室一間
  3. 架設中心網站的多項功能:http://iccs.chss.nycu.edu.tw/zh/index.php
  4. 交通大學提供配合款,協助辦公室空間以及相關活動的推動。

109-111年計畫規劃:

本中心延續107與108年的工作方向,根據本計畫所提出的跨域、連結、深耕、實踐以及出版五大工作重點,規劃109-111年工作計畫如下:

(一) 人才培育面向:教育深耕,培育人才,訓練高階學術以及領導人才

  1. 約聘專案教師以及博士後研究員:109-111年度將根據經費額度,延攬二名國內外優秀約聘專案教師,以及博士後研究員數名,執行中心計畫,擔任亞際文化研究學程授課教師,並協助中心研究計畫之行政業務。
  2. 國際學生短期交換研究:延續TEEP計畫的理念,持續接受國外研究生進行訪問研究,尤其鼓勵合作單位的學生來訪,以便吸引優秀境外生來臺就讀。預計109-111年度接受國際研究生短期訪問共10~15人。
  3. 本地生短期跨國交換研究:持續鼓勵學生出國進行田野以及與合作單位交換訪問。預計109-111年度每年支持學生出國田野以及出席國際會議共20~30人。
  4. 持續強化延攬優秀境外生,落實國際化教學環境:持續加強優秀國際生招生,增加多國學生共同探討亞際社會批判探究議題,刺激對話,深化研究,提高亞際社會批判研究博碩士論文。109-111年度中心支持的陽明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預估將累計為16~18位國際生,社文所及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學程碩士生將累計為30~35位外籍生。落實國際化教學環境,以便本地生與境外生共同參與課堂學習以及執行研究計畫,打開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5. 研究生資料庫計畫:持續鼓勵本地生與國際生合作,執行研究生CJD數位資料庫計畫 Conflict, Justice, Decolonization: Critical Studies of Inter-Asian Society。本計畫的成效為:(1)促成研究生參與本中心的研究計畫,並且透過工作平台,共同學習;(2)由博士生帶領碩士生,訓練學生學術資料蒐集與撰寫文章的能力;(3)建立各地研究資源共享平台;(4)加強國際學術連結。
  6. 持續鼓勵研究生組織研究計畫團隊與國際工作坊,培養具有領導與組織能力的人才:109-111年度預計每年度支持研究生計畫團隊或是工作坊4~8組。
  7. 跨國研究生工作坊:爭取經費,參考ARI模式,規劃國外研究生至本中心進行移地研究,共同舉辦工作坊。
  8. 跨校合作:持續透過台聯大平台,結合四個學校教師人才資源,共同推動「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實質促成學生與教師的跨校合作與交流。

(二) 學術研究面向:跨域合作,建立跨國跨領域研究機構聯盟的機制。以全球脈絡下的亞際文化批判研究為定位,以現有的歐美、東亞、東南亞與南亞等地區頂尖學術機構的合作研究單位為基礎,推動具有永續經營的跨域學術合作平台。

  1. 規劃110-111年的國際合作出版計畫,並共同執行後續整合性研究計畫的合作機制:透過109年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舉辦的國際夏日學校: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以及110年7月在希臘舉辦的「島嶼」國際夏日學校:The Island: Insularity, Archipelagos: A Geophilosophical Issue,分別組成跨國合作編輯委員會,規劃110-111年的國際合作出版計畫,以期刊專輯與學術專書為目標,同時推動後續合作研究的機制。
  2. 持續跨國合作單位學術與教學交流協議書的簽訂:創造學生國際移動機會,並促進師生國際交流,並朝向共同指導博士論文,建立dual degree, joint degree program的機制,以便提升本校人文社會領域的國際學術聲望。
  3. 強化國際連結:延攬優秀國際人才,建立國際研究與教學環境
    i. 玉山學者:109-110年持續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Alain Brossat擔任本中心玉山學者駐校研究員,進行研究與教學授課,帶領博碩士生進行研究,協助邀請著名國際學者訪問,建立國際合作關係。

    ii. 國際學者駐校講課:109-111年持續延攬國際優秀教授來臺駐校講課。預計每年延攬1~2位國際優秀教授長期駐校授課,3~4位國際優秀教授短期駐校授課。

    iii. 短期國際訪問學者:109-111年持續延攬國際優秀學者擔任短期講座研究員,促進學術交流,預計每年25~30人。

    iv. 合作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根據本中心總計畫推動方向,各子計畫合作舉辦國際講座、工作坊,以及系列專題講座。預計每年舉辦系列國際學術講座共10~15場,國際工作坊/營隊/研討會共共6~8場。

(三) 產學合作面向:社會實踐,學校與社會對話,多元知識生產

  1. 異鄉人合作社 STRANGER COOPERATION:持續鼓勵本地生與國際生一起合作,經營駐點於新竹東門市場的「異鄉人合作社」,以工作室的形式,「推動不分本外、不分階層的文化交流,匯集各地、各階層的文化,在市場中拼湊成新的景色」,共同探討各地社會的底層人民議題,包括移工、移民、難民、性別不平等、環境正義以及社會支援體系,促成學校與公民日常生活的對話,並出版小誌,作成電子書,廣泛傳播。
  2. 移工議題與社會對話:持續規劃移工議題與社會對話的相關活動。
  3. 六燃計畫,藝術介入:透過藝術實踐介入社區營造,讓新竹六燃二戰遺址變成一座活的「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esum)。

(四) 研究貢獻面向:學術面對社會問題,促使臺灣社會進步

  1. 學術研究出版: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期刊、專書、WPS等學術出版:
    i. 持續鼓勵專書與期刊論文出版,尤其是國際合作出版,以建立本中心國際學術聲譽:109-111年度預計每年度出版學術專書至少8本,國內外期刊論文22篇,專書論文15篇,研討會論文67篇。

    ii. 持續執行working paper series網路出版:具備學術審查機制(ISSN 2707-2193)

  2. 社會介入:持續針對社會議題,進行論壇,提出政策修訂白皮書。
  3. 藝術介入:持續鼓勵研究員以及研究生,透過藝術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模式,執行計畫,策展,製作紀錄片。
  4. 持續支持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s, 《文化研究》以及《人間思想》等期刊的出版,109-111年度預計每年度出版9本共27本。

(五) 環境建置面向

  1. 制訂中心相關法規:制訂中心組織辦法、成立執行指導委員會及功能小組,定期召開會議
  2. 持續強化中心網站的多項功能:http://iccs.chss.nycu.edu.tw/zh/index.php
  3. 爭取陽明交通大學提供配合款,增聘專任行政人員,協助研究員研討室空間以及相關活動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