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Domenico Napolitano 2025 訪台講座:Organizational Studies and Disability: Identity Work, Accommodations, Accessibility
more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外籍漁工與港口權
主持人:貝納森
簡介
三十年來,來自東南亞跨境勞工重塑了台灣港口城市的地景。根據202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統計,受僱於遠洋漁業的外籍船員共有18,864名,沿近海漁業則有11,343名,其中63%為印尼籍船員,其次為菲律賓(6,959人)、越南(2,673人)與其他國籍(513人)。儘管台灣被視為亞洲區域中更進步的民主國家之一,但在漁業勞動議題上卻呈現鮮明對比,台灣因其外籍漁工的剝削性制度和受虐的工作環境遭受強烈批評。本研究透過將港口城市作為不同行動者遭遇的空間,深入審視漁工在跨國移動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包含招募過程中的不實廣告、詐騙、債務束縛、偽造文書;聘僱期間的強迫勞役、不人道的工作環境,以及濫用勞工權和強制遣返回國。相較於陸上移工散佈於各個城市、城市周邊和鄉村地帶,外籍漁工的遷徙過程與其基礎建設透過港口彼此連結交織。港口,尤其指漁港,是探索移民治理、全球供應鏈、仲介產業與漁業勞動實踐的多面向配置所在。本研究將闡述國家於領土範圍內的法律-空間實踐,即港口的勞動權落實如何被國家轉移和規避。Sally Yea(2020)曾說明一項趨勢,許多國家在其領土範圍內,規避保護人口販運受害者的責任。本研究試圖延伸「司法例外主義」(Yea, 2020)的概念至國界以內,考察實施權宜船(FOC)、離岸外包與指定經濟特區(漁港經濟區)所導致的結果。
計畫總覽 All Research Topics
歷史重估的探討
由第一個子計畫「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與第二個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執行,結合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思想史、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跨領域研究。
當代問題的分析
由第三個子計畫「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與第四個子計畫「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執行,主要由社會學、傳播學、都市研究、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外籍勞工研究、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執行。
未來共生社會的構想
由第五個子計畫:「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跨地連結」執行,由政治哲學、法律學、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學者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