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Domenico Napolitano 2025 訪台講座:Organizational Studies and Disability: Identity Work, Accommodations, Accessibility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

重探臺灣的戰略自主辯論:在以晶片為核心的新冷戰中,臺灣如何在美中壓力下尋求戰略迴旋空間?

主持人:Megha Shrivastava

簡介

引言:
21世紀見證了美中戰略競爭的加劇,這場競爭日益聚焦於人工智慧(AI)等關鍵與新興科技。此一交會點在臺灣尤為顯著——臺灣既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節點,也是東亞的政治熱點。近期的政策轉變,包括對高科技領域的對外投資進行更嚴格管控、推動關鍵上游產能的在地化,以及透過「第二軌外交」與溝通策略,試圖在表達韌性的同時降低衝突風險。

面對這些新興趨勢,我們有必要審視《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與新興「晶片四方聯盟」(Chip 4)等政策是否在提供保護框架與創新生態系的同時,也可能限制臺灣的戰略自主空間,將其嵌入以美國為核心的科技架構。與此同時,中國運用經濟手段,包括非正式貿易制裁與人才引流等政策,是否進一步加深臺灣在兩岸產業互賴仍然密切的領域中的脆弱性,亦值得探討。

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探討半導體產業如何影響臺灣在面對美國與中國大陸雙重壓力下,對於「戰略自主性」之論述的轉變。為深化對此一演變動態的理解,本研究擬達成以下目標:

(a) 探討全球晶片供應鏈的動盪如何重塑臺灣的長期定位、經濟產業政策與外交政策。
(b) 理解在美中科技競爭背景下,有關國家安全與戰略自主性的宏觀論述如何被重新詮釋。
(c) 透過比較臺灣、美國與中國的產業與外交政策,分析其戰略迴避(strategic hedging)行為的實踐方式。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運用國際關係中的「戰略迴避理論」(strategic hedging theory)作為分析基礎,以解析美中臺三方互動關係的變化趨勢。研究方法主要採用質性取向,結合初級與次級資料來源。除參考官方文件與一手資料外,也將進行專家與菁英訪談,對象包括臺灣的政策制定者、學者與產業專家,以三角交叉檢證方式提升分析的準確性。

研究意義與創新性:
本研究辨識出臺灣戰略社群內部日益激烈的辯論,聚焦於如何在與兩大強權的深度科技整合之中,維持足夠的政策靈活度。透過將臺灣的半導體外交置於「國家韌性」與「對外結盟」的宏觀框架下,本研究將提供關於小國如何在新冷戰格局中,憑藉關鍵科技資產進行權力非對稱談判的嶄新觀點。

計畫總覽 All Research Topics


歷史重估的探討

由第一個子計畫「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與第二個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執行,結合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思想史、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跨領域研究。

當代問題的分析

由第三個子計畫「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與第四個子計畫「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執行,主要由社會學、傳播學、都市研究、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外籍勞工研究、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