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China, BRI and Implications on Digital Governance, Authoritarianism and Future of Human Rights
more側記|印刻部
2024-05-10
活動名稱|「藝術行動:木刻集體創作分享」文化行動與傳播課程演講
日期時間|2024/05/10 (週五) 09:00-12:00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HK104
講者|印刻部廖心筠、龐亮軒、戴昀潔
主辦人|楊子樵 Dr. Zi-Qiao,Yang(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助理教授)
活動連結|https://iccs.chss.nycu.edu.tw/zh/activity.php?USN=1468
所屬子計畫|媒介地緣政治:數位治理與未來檔案
子計畫主持人|戴瑜慧 教授
什麼是木刻版畫?木刻集體創作?
木刻版畫(woodcut print)是一種集會畫、刻板、印刷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繪畫藝術,在木板上採用不同的刻刀,通過刻、切、鏟、鑿、劃等手段來表現形象。有凹凸平孔四種不同的版畫技法,印刻部常做的是木板做為板材的凸版畫。而木刻集體創作是以版畫創作為媒介集合起來的社群發起的藝術行動主義。不同於個人木刻版畫創作,更著重於在「共同」協力創作的畫、刻、印過程中,進行溝通與理解,除了社會參與及藝術實踐,也重視認識彼此、建立情感聯繫,達成相互療癒的作用。
木刻版畫的歷史發軔於30年代左翼思潮形成的全球性運動,在中國,以魯迅倡導的新興版畫運動為始,版畫從普遍被認為是工匠才能做的,變成一般大眾就能創作的藝術,也響應當時「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潮,並具有革命鬥爭的意味。而台灣的版畫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後初期,一批抗日期間國統區文宣隊的木刻家們一起來到台灣,如黃榮燦、朱鳴岡等人來到台灣,但後續因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戒嚴的實行等,具左派抗爭意義的木刻版畫在台灣全面式微。
木刻版畫在許多國家都有組織推動深耕,講者們提到熟悉的幾個版畫團體,如:印尼的稻米之牙(TARING PADI)、馬來西亞的龐克搖滾社(PANGROK SULAP)以及影響印刻部深遠的東京A3BC(Anti-War,Anti-Nuclear and Arts of Block-print Collective),還有受到A3BC及印刻部啓發的香港點印社(PRINTHOW)。每個國家的木刻版畫,都發展出自己國家的特色,呈現出不同文化、精神與社群,但都致力於關注議題、關懷弱勢。
印刻部的行動理念是「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他們認為社會議題並不遙遠,有關我們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即是社會議題。希望藉由創作的思考過程和參與者探討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互動,及人與人之間應該用什麼方式一起生活。在行動理念下,印刻部的行動有三個目的:與群眾交流、表達自己態度、創造溝通的空間。他們認為創作的過程就是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態度,而接觸社會議題的過程可能會產生,或者發現自己許多創傷,因此懷著渴望被承接、理解、同理的願望,而印刻部希望能創造一個能夠溝通的空間,一群人因為社會議題而聚集,在集體創作的過程中,互相看見、認識,進而療癒。印刻部也持續透過五種方式:展示、印製活動、聚會、內部創作、工作坊,由淺至深的互動交流,期望達成上述行動目的。
最後,講者們也分享過去的行動的心得,很多人認為關注社會議題是拯救別人,但其實是認識自己,探詢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生活這樣的制度裡,許多人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總是累得半死,彷彿處處被壓著,但大家都有著不同的苦難,雖然也想嘗試認識對方,卻因為站的位置太遙遠、立場不同,或者生活經驗不同,而難以互相理解,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創傷。群體倡議與藝術行動與其說批判社會,不如說是去探問「有沒有更多的、不同的可能?」而這些都需要從對話中開始。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CALL FOR PAPER|Conflict, Justice, Decolonization: Asia in Trans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2025-05-17
moreReport|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 Book Club (1): Institutional gene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institutions and totalitarian systems
2025-03-14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