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絲蒂娃專題I:
符號、文本、政治
Julia Kristeva I: Semiotics, Textuality and Politics

劉紀蕙
Office Hours:
Office: FR104C
Phone: 03-5731611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星期二下午1:30—4:30
教室:人社二館 FR106


課程宗旨
Course Purpose
課程進度表
Course Calendar
參考書目與連結
Reference and Links
作業要求
Assignment Requirements
相關議題討論區
Related Issues
劉紀蕙個人網頁
Joyce, C.H. Liu, Homepage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SRCS, NCTU

版權所有: 劉紀蕙


網頁維護: 劉紀蕙

更新日期: 2004/07/30
 

課程設計宗旨: 

克莉絲蒂娃的核心理論,包括鑲嵌社會與歷史場域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文化象徵系統與其所無法命名處的符號衝動與主體位置(Symbolic/Semiotic)、賤斥與賤斥物(Abject/Abjection)、異質物與陰性特質(Foreignness)等,持續在其前後理論中出現。這些核心問題以及她的理論脈絡,包括巴赫汀(Mikhail Bakhtin)與巴特(Roland Barthes)之後結構語言學,佛洛伊德(Freud)、克萊恩(Melanie Klein)與拉岡(Jacques Lacan)之精神分析理論,以及巴岱伊(Georges Bataille)與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之政治理論,都匯聚於她晚期有關內部革命、政治以及倫理等議題的探討,而對藝術研究、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有豐富的啟發。本學期此門課將帶領同學思考克莉絲蒂娃理論中有關精神分析符號學、互文性、象徵系統與政治倫理的問題,希望能夠協助同學進入文學、藝術、電影以及其他文化現象的探討。

我們會依循幾個具體問題出發:

  • 為何可以討論無意識?若是無法意識、無法命名而不可知者,我們要如何可以得知,而作為探問的起點?
  • 原本奠基於精神病患個人歷史的臨床診斷,如何可以適用於一般人或是文化現象的心靈診斷?
  • 為何語言是我們探究無意識之依據?
  • 為何要區別語言中的物質真實與精神真實?如何區分主觀結構的真理與幻想之真實?
  • 為何語言中的幻想是克莉絲蒂娃所謂的「真的真實」出現之處?
  • 我們如何捕捉拒斥、否定與否認在語言中留下的痕跡?如何覺察這些解決拒斥、否定與否認的置換、關卡、穿越過道、覆疊迴路?
  • 探究此幻想中復出的真實,如何能夠提供我們思考文化現象以及政治倫理的詮釋觀點?

 

歡迎對此門課程有興趣的同學以電子郵件與我討論。

電子郵件信箱:JoyceLiu@mail.nc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