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開創性的思想家和社會運動家鶴見俊輔(1922-2015),1946年創辦屹立半世紀之久的《思想的科學》雜誌,1950年代組織「轉向」共同研究,1960年代參與日本國內的安保鬥爭和反越戰運動,1990年代參加從軍慰安婦求償運動,2004年投入發起「九條會」。其1979-1980年間的上課講義《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 1931-1945》和《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 1945-1980》長銷不墜,已有多種繁、簡中譯;上野千鶴子和小熊英二於2003年訪談鶴見俊輔,三人對談集結成的《戰爭留下了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提供了大量歷史細節和深刻省思,出版後引起廣大反響。
將傳記書寫視為重要研究方法的鶴見俊輔,在《掙扎的決斷:竹內好傳》(直譯為《竹內好:一種方法的傳記》)通過梳理日本戰後思想大家竹內好不同時期的論述,深入竹內好在中日戰前至戰後的思想路徑和戰爭體驗。竹內好在戰後以追究戰爭責任,包括自身的戰爭責任為職志;作為中國文學研究者,竹內好在戰爭期間透過重釋魯迅形成「掙扎/抵抗」觀,戰後更拋出一個個具現實穿透力的思想問題:如何理解「大東亞戰爭」、何以日本欠缺國民文學,以及「近代的超克」等。支撐竹內好整體思想的關鍵詞:「作為方法的亞洲」,在2000年前後重新進入兩岸學界視野,竹內好對於近代和日本亞洲主義的認識,對於魯迅和中國的思考,成為重探中國當代的有力參照。
鶴見俊輔在1995年成書的《掙扎的決斷》中,提示了竹內好「始終保持置身其中的狀態」,「從失敗中汲取力量的方法」,而又一個三十年過去,這部遲至2025年方面世的中譯,將為進入「中國當代」帶來怎樣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