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殖民、依賴、反抗:台灣與香港民主化之比較」工作坊

2013-12-18

清華大學人社院C310室

主辦單位: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清華大學社會所、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國立交通大學社文所。 

聯絡人:陳靜瑜,886-3-5724876、886-3-5715131#34329

近十餘年來,香港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民主化運動,也讓人好奇,這些民主化運動與台灣過去三十餘年來的民主化運動有無不同?我們是否可以放在更大的歷史文化和政經結構脈絡下,來審視、比較這兩個社會的民主化運動呢?歷史上來說,台灣與香港都經過「殖民統治」。而且,都在經歷殖民統治後,又經歷了「解殖民」、或「回歸祖國」的過程。更不可思議的是,兩個社會都在「回歸祖國」之後,卻又經歷了「祖國」的「內部殖民」或是「再殖民」。目前兩個社會都同時面臨中國的「經濟支配」與「統一壓迫」。這些共同的命運,把兩個社會綁得越來越緊。


當然,兩個社會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台灣有獨特的族群問題,對民主化的進程產生深厚的影響,而這是香港所沒有的。地理上來說,香港與中國大陸緊密相連,甚至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必需依賴中國大陸。而台灣則相對獨立,有更大的反抗空間與自主能動的可能性,但香港則因與中國緊鄰接觸,可能發生的衝突可能更直接、更劇烈。從文化上來說,台灣有相對獨立的歷史起源與族群構成,使得台灣在「本土」的認同上,比香港更明顯,對「主權」要求的層次、內涵與性質,都比香港更高、更強,其所受到的壓迫也更大、更深。底下,我們嘗試從三個面向進行兩個社會的比較:一、殖民與主權;二、依賴與反抗;三、土地與認同。

一、殖民與主權:通往民主的路不是只有一條,民主化之後的社會樣貌也不是固定不變,民主化永遠是一個動態而豐富的過程。台灣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了民主化的過程,直到今天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這二十多年來,台灣到底成就了什麼?公民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當年反對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勢力其組成份子以及成分是什麼?今日政治與公民社會的關係是否為必然之趨勢?香港對民主化的呼求早在英國殖民地時期就展開,今日在中國統治之下,香港的民主化展現了什麼樣的路徑?與英國統治時期有何不同?香港民主化之路有特別崎嶇坎坷嗎?中國在這一波民主化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台灣過去民主化的經驗可以提供香港什麼借鏡或警惕?公民社會與政治的關係與台灣的情況又有何不同?總而言之,我們想知道,台灣與香港的民主化經驗是同一條路徑上的不同階段,抑或是二者各自走在不一樣的道路上?

二、依賴與反抗:台灣和香港的政治經濟結構與國家/社會關係,本來有相當大的差異性。但是近年來,在中國因素的影響籠罩下,出現了類似的經濟依賴結構。隨著依賴結構的深化,港台都興起了社會反抗運動。在香港,這幾年因為中國的資本、政治、文化影響力之深化,而激發的社會運動包括反高鐵保菜園運動、反國教運動、「本土化運動」等等,此外由於資源的競爭擠壓,而激發了非屬社會運動但屬於社會集體感受的「反蝗」、「反強國人」情緒;隨之而起的是,「香港人」認同升高,「中國人」認同明顯下降。在台灣,2008年開始,中國因素的作用變得明顯,促發了「反陳雲林訪台抗爭」,進而引發了「野草莓學運」、「反媒體巨獸壟斷」、「反服貿協議運動」等等。當前台港針對中國因素的反抗運動,都有相似的依賴結構,也有各自歷史脈絡的差異,也有社會/國族認同、機會結構、動員策略與行動戲碼上異同。台港的經驗可以放在一個「歷史--地緣政治大架構」下分析嗎?台港的經驗可以在公民社會與社會運動的理論上作出貢獻嗎?此等經驗的比較參照可以在社會運動的實踐上作出貢獻嗎?

三、土地與認同:土地,是資本構成的重要元素。在所有資本擴張的活動中,都必然包含對土地的掠奪。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往往站在資本的一方,幫助資本向農民或小市民徵收土地,轉讓給資本家。香港和台灣都是發展掛帥的社會,其對土地掠奪的模式,基本上並無不同。但是,她們對這種掠奪的抗爭,除了都表現出對「官商勾結」的反抗外,卻各有不同面向的強調。簡單來說,台灣的土地抗爭,強調農業的價值、糧食主權的重要性、以及與土地相關的環境生態議題。但是,香港的抗爭卻強調文化認同的面向。從利東街的街道保存,到天星、皇后碼頭的文化保育,都有很濃厚的認同政治。高鐵的菜園村保存,雖也強調農業與生活方式的重建,但其更深層的動力,卻是反對中國對整個珠江三角洲的規劃與定位,牽涉到香港人的主權與認同問題。為什麼香港與台灣,在一樣的資本邏輯下,卻表現出不一樣的抗爭內涵呢?

本工作坊是「台港頂尖大學交流計畫」 的一環。這個計畫結合台港研究型大學,成立聯合研究團隊,以「亞際文化:二十世紀與當代」為主題,從人文社會跨領域研究角度切入,透過實質合作關係,重探二十世紀到當代之歷史過程與社會變遷。具體的合作主題有四:

1、東亞歷史、文化與社會
2、帝國、殖民、冷戰/後冷戰與國家治理
3、公民社會與民主化運動
4、科技、性別與現代社會


「台港頂尖大學交流計畫」除了推動雙方的研究合作外,也要在教學面向上,拓展雙方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以雙方支援的系所為基礎,開設上述四個主題的相關課程,相互承認學分。並在雙方合作的基礎上,推動國際合作平台,共同規劃國際研討會,邀請研究團隊已經建立的國際合作網絡學者參與,以便擴大影響力,進一步促成國際專書之出版。


開幕致詞

劉紀蕙(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李丁讚(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清大辦公室主任)

10:00-12:00

殖民與主權

主持人:姚人多(清大社會所副教授)

引言人:羅永生(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引言人:邱毓斌(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助理研究員)

12:00-13:00

餐敘

13:00-15:00

依賴與反抗

主持人:李丁讚(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清大辦公室主任)

引言人:成名(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引言人: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賴中強(律師,兩督盟召集人)

15:00-15:30

茶會

15:30-17:30

土地與認同

主持人:林淑芬(交大社文所副教授)

引言人:陳允中(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助理教授)

引言人:張聖琳(台大城鄉所教授)

與談人:蔡晏霖(交大人社系助理教授)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ies


21世紀批判性策展:公共空間、新媒體以及地緣政治

2024-03-25 - 2024-05-10

more

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2024-03-27 - 2024-05-03

more

台島西部「流域改」讀書會/走讀【走讀場一|桃園】

2024-04-15 - 2024-05-15

more